清朝道光年间,有个福建药商包老板来广东做生意。虽然他的药都卖掉了,但买药的商户却都不付钱。他走投无路,只好请人帮他想想办法,有人就建议他去找正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林则徐可是朝廷派来的官员,包老板怎么可能认识呢?但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试试。
包老板没想到的是,林则徐不但见了他,还耐心地听他讲了自己的遭遇。可是同情归同情,管禁烟的官员却不方便插手民间的纠纷。林则徐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帮帮包老板,简单嘱咐了几句就让他先回家了。第二天上午,包老板到赖账的药房去讨债,药房的掌柜照旧说自己生意不好做,没钱支付货款。正在这时,街上鸣锣开道,锣声铿锵,余音阵阵,方圆几里都听得十分清晰。要知道,这鸣锣开道可是有讲究的,击锣的次数越多,证明官越大。以往锣声七响九响的,官威就够大了,而这次鸣锣整整十三响!包老板听见锣声,不慌不忙地走出药房,等到轿子靠近时,便向轿子里的大官作揖行礼,那大官正是林则徐。林则徐探身向包老板微笑了一下就走了,在场的众人却都看在了眼里。
欠钱不还的药房掌柜哪知道包老板还认识这么大的官啊?他马上转变了态度,恭恭敬敬地将包老板请回药房内,又是沏茶又是留饭,并吩咐徒弟备好了欠款,还连连赔不是。包老板见状,只是笑而不语。就这样,“包老板认识朝廷官员林则徐”的事迅速传开,欠账的人都纷纷主动上门还了钱。
锣,又称铜锣、沙锣等,是中国打击乐器中的一大类。它的声音洪亮,且有持久的余音,常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或为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伴奏,在赛龙舟、舞狮子、欢庆丰收和劳动竞赛等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
锣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最早使用铜锣的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1978 年,广西贵县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百越铜锣,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锣实物。秦汉以后,随着各民族文化交往的加强,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公元 6 世纪前期流传至中原地区。在古代,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称为“金”,所以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元代时,锣发展成为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到了明清时期,种类繁多、各种形制的锣就广泛用在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民间传统鼓吹乐、吹打乐及锣鼓乐中了。
锣由锣身、锣架(锣绳)、锣槌三部分组成。锣一般用响铜制成,所以也有“响器”之称。锣的结构比较简单,整体呈一圆盘形,锣身为弧面,中央部分略微凸起,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脐的大小和厚薄决定着乐器音调的高低。在锣边一侧钻有两个锣孔,以穿系锣绳,便于提起或挂在架子上。演奏时,一般用手提着或用边框固定锣身,演奏者用锣槌敲击锣身正面中央。
锣的种类非常多,现在比较常见的有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大锣又大又重,发音较低;小锣就小多了,不用拴绳子,发音较高,音色清脆明亮;掌锣是锣类家族中最小的一种,锣面平坦且没有脐;云锣是由许多面大小不同的小锣组成的,按照音高排列挂在一个架子上,用小槌敲击演奏。
在一般人看来,敲锣应该不难,大概认为拿起木槌敲击锣脐就可以了。但是打击乐演奏家关注的可不仅仅是敲响锣这么简单,他们需要根据音乐需要,展现出锣的不同的音响效果。比如,延音和止音的听觉效果就是完全不同的。根据音乐需要,演奏家击锣后,让余音自然地延续,就能营造出绵延久远的音响效果;演奏家击响锣后,立即用手掌按住铜锣,同时用胳膊肘从锣的背面抵住它,就能立即止住余音,能营造出急促、紧张或激烈的氛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锣是锣类家族中的“歌唱家”,它的音色圆润清澈,而且可以奏出旋律。所以演奏家不仅可以用云锣来伴奏,有时也用它来表现优美的旋律。作曲家有时会在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作中,用云锣与笙的配合模拟出钟声。此外,云锣也常被用来同高胡等中高音乐器合奏。在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中,经常会上演云锣奏出的华彩段落。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去欣赏一下现场表演,去切身感受一下云锣的魅力!
西方交响乐团用的锣,实际上是中国的大锣。1791 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发现了锣特别的音响效果,于是率先将它引入交响乐中。几年后,锣又被用于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中。从此,中国的大锣便成为一件国际化的打击乐器,进入西方交响乐团的乐器编制。
潮州锣鼓《万里江山春一色》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