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哲学与牛

李汉荣

戴墨镜的人

他坚持待在幽暗的季候,打量过于明亮的白昼。

他用适度的黑,削弱那些夸张、尖锐、刺目的事物。

世界是剧场。他持一张靠后的入场券提前入座。

他的目光似乎深不可测,其实有时漠然,有时充满偏差。有时也洞察秋毫。

他以戏剧性目光评价戏剧。

国王乘坐的豪华专机和儿童放飞的风筝,在他眼里是同一种机型,出自同一个玩具工厂。

他比别人更能从一个浓妆美人的脸上,发现黑夜留下的致命雀斑。在化学之外,他经常看见美学和商业的破绽。

偶尔,颓丧的情绪会改变视神经功能,他有时竟分不清,水泥厂的烟囱和火葬场的烟囱,放出的烟雾究竟有什么不同。

他在郊外拾到一沓冥币,郑重地交给警察,却没有被尊为道德模范。首先是视线捉弄了他,而警察却指责他捉弄了警察。

他在废墟上来回走动,却看懂了帝国的简史;而那位伏案疾书的作家,不过是在修改他的一沓病历。

他看见的白总是白得不纯粹,他看见的黑总是黑得太彻底。他怀疑那位天使,只是冒充天国的导游,实则是来自地狱的某个豪华套间。

他觉得白昼也许是真正的黑夜,使人们全都变成了只能看见鸡毛蒜皮的势利的小人、智慧的盲人。他认为,只有在黑夜的观礼台上,人才能真正看见无限,看见灵魂的壮丽星空。

哲学与牛

在郊外马路上,我听见几位哲学爱好者在认真地讨论虚无。他们边走边谈。这时一头牛走过来,他们急忙退到路边,为它让路。此时,一头牛填充了他们的虚无,导致他们的话题突然中断,转而谈论市场、利润以及牛肉的营养和口感。

一头牛修订了他们的哲学。但是,牛不懂哲学,哲学里也没有牛的位置。

在国贸宾馆拥挤的电梯上

我们笔直地站立,小心地不碰触对方,立正,此时,我们都有了军人的风度。

手无处放,于是抱于腹前,仿佛抱着一个刚刚受孕的思想的胎儿。

目光无处放。陌生的脸们不宜深情凝视,或漠然注视,而且那么陡峭的脸,目光放上去也会滑落。

于是,眼睛朝向电梯顶部,似乎上面有一座天堂,可脖子后面紧挨着的另一颗头限制了我的仰望。

我的目光终于有了着落:轿厢墙壁上“飘柔”洗发露广告拯救了我,广告美人把一缕秀发甩来,芳香的泡沫接待了我无处停靠的眼睛。

一些人出去,一些人进来。

十楼、十五楼、十八楼、二十五楼、三十三楼……

红灯提示着我们正在抵达的高度,荒凉的高度。

美人的秀发一直飘着,泡沫持续不散。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永恒的商业女性引领我们上升,上升到缺氧的高度。

四十八楼。我终于到达我的标准间,到达了标准的夜晚。

麻醉师

你使我恐惧。但我必须花钱请你,只有你能帮助我阻止疼痛。

但我害怕你用药过轻,我半寐的神智会听见手术刀切割的声音,而且会放大被你掩饰了一半的疼痛,使之数倍于真实的疼痛。

我又害怕你用药过量,我将从此长睡不起,甚或永远不再醒来。从此疼痛与我无关。你彻底解除了我与疼痛的联系,你也彻底解除了我与世界的联系。

好在你训练有素,而且敬业,我没有发生意外。

我只是暂时不在人世,暂时中断了痛感……

在枯河的上游

只有乱石仍在奔腾,宛如古老的波浪。

那些映照过远古天空、接纳过先民眼神的深潭,已经被垃圾填满。星月的倒影、鸟的倒影、虹的倒影,彻底消失。

在没有深度、没有幻象、没有期待的日子里行走,只有脚下溅起的尘埃陪伴着你。

思念的泪水早已汇入海洋,再没有重新上岸、润泽芳草的机会。

一条河,长眠于新版的地理词典。

没有此岸,没有彼岸,根本就没有岸。大家都生活在相似的荒滩。

再不必眺望和等待什么。所有的鱼都已失踪,所有的浪都已熄灭,所有的船都已碎成残片。

黄昏,那人在荒滩徘徊。

深夜,那人仍在荒滩徘徊。

直到涨潮的天河在他头顶奔流,远古的雪浪拍打他荒寂的灵魂。

他独自坐在一块巨大的卵石上,默默地,久久地。

月亮目不转睛看着他。

思想的巨卵正在被他暖热。

也许,他会孵出一只奇异的鸟?

焊接

生存炫目得无法逼视。

你被迫躲在面罩后面,偷看自己的作业。

疯狂的电光里,一些细节苏醒,一些细节昏迷,一些细节尖叫,一些细节沉默,一些细节死去,一些细节诞生。

总之,满目都是飞溅的——细节。

对立的金属在高温里熔解,互相吞吐和渗透,直至肌肤相亲,仿佛关系很铁。

这惨烈的美,超越了审美极限,令人无法欣赏和领略。

金属死去活来的痛楚,谁能分担?

焊接的现场,我一次次路过,每一次只投去匆忙的一瞥。

直到一件器物成形、一个建筑竣工、一座高楼耸立。作为购买者,我们去购买它的舒适;作为享用者,我们去享用它的愉悦;作为消费者,我们去消费它的惬意。

舒适、愉悦、惬意。商业的关键词,遮蔽了世界的真相。

谁曾留意过泥土的倾覆和震荡?谁曾留意过金属的断裂和疼痛?谁曾留意过事物被重组时的磨难和创伤?谁曾留意过被闪电切割的夜晚那惊恐、苍白的脸色?

我们幸福地游荡在痛苦的大地上。

多少细节因过于炫目而被我们省略?

多少细节因过于灰暗而被我们省略?

我们很少看见,生存的真实细节……

未知

在层峦叠嶂的大巴山深处,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我看到一些散落的碎纸片。我弯腰拾起几片,断续读到上面幼稚的字迹:“可爱的王小菊,你几天不跟我说话,我好难受。”“张老师,我妈妈出事了我请假一天,请老师批准。”还有的碎纸片写着生字练习和词语解释。从其难度猜测,纸片主人可能是一位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学生。

他是谁?王小菊是谁?他母亲出什么事了?急病还是车祸?为什么丢下这些纸片?是他写给王小菊的纸条被王小菊撕碎扔在这里,还是他写好纸条最后又不想交给王小菊就自己把它扔了?那个写给张老师的请假条涂改了数处,应该是草稿。那么,也有可能,是因为妈妈出事了,很大的事,王小菊不跟他说话就不值得计较了,在惶恐中就把写给王小菊的纸条和请假条草稿一同掉在了这里……

我又从几页纸片上看见红色的斑痕,并不是红墨水的痕迹,而是血的颜色。

那么,这孩子是不是在放学的路上,钻进路边林子里采摘野花,被荆棘划破了手血流不止,就顺手从书包里扯出几页纸擦拭伤口?

但是,他母亲出了事,王小菊不跟他说话,他没有心思采摘野花;也许,正是六月大热天,又连续发生这些事件,燥热、郁闷、焦虑,这孩子身心烦乱,毒火上升,他爱流鼻血的毛病又犯了,情急之下,他从书包里揪出几张纸,匆忙为自己止血……

王小菊后来怎么样了?他妈妈到底怎么样了?这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未知。全是未知。

在大巴山深处看见这些纸片的那天,我的旅行包里带着两本书:《神的秘密》《宇宙的命运》。

《神的秘密》里有一段话:一切事件都在时间中发生又在时间中消失,最终,一切都归于未知。我们把未知的总和称为神。

《宇宙的命运》这样说:在宇宙邈远的深处,那正在形成中的某个星系,有可能产生能够观测和理解我们的某种外星智慧。假设我们以光速试图接近他们,他们也可能以超过光速的速度更远地离开我们。我们在未知的浩瀚海洋探索“知”的孤独岛屿,但我们有限的“知”也很快变成“未知”——我们在半途中消失,我们的文明在半途中终结。我们携带的信息被时间之键彻底删除,宇宙,复归于一片混沌和未知。

神、宇宙,这些宏伟的事物,我只能暂且搁下。

那个隐藏在纸片后面的小孩子,以及围绕他发生的一切,对于我,已经成为巨大的未知。

那些纸片在记忆里飘落,渐行渐远。

没入殷红的苍茫……

祈祷

在一页白纸上,我读到了——安静,纯洁,以及它与四周的空旷保持的那种值得尊敬的默契。

在一页(或一册一大摞)挤满了文字的纸上,我常常看见比墨更黑的灵魂,比无知更无知的“知识”,比愚昧更愚昧的“机智”,比浅更浅薄的浅陋,比脏更肮脏的垃圾,比刀子更锋利的对人心的伤害。

在字与字之间,我看见了:黑暗的内心、混浊的欲望、充满恶意的动机、因极度燥热膨胀而发红的眼睛。

虽然纸的身上堆满了语言,它却有苦难言,我体会到纸难以表达的痛苦和耻辱。

所以,我常常读空白的纸,读没有被践踏的雪,读头顶飘过的一片片白云(它的上面没有人的字迹和签名)。

为此,我坚持黎明即起的习惯,赶在大地还没有被贪欲、仇恨和痰迹玷污之前,我抓紧欣赏她,并为她祈祷……

逝者的远行

我们以为明白了死亡:死亡,不就是死亡吗?不就是虚无和不存在,不就是永远的休息吗?当死亡未被你目击或遭遇的时候,你对死亡的想象是抽象的,是写意的,你甚至一厢情愿地美化和修饰死亡。而当死亡活生生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则震惊、伤痛和恐惧。原来,死亡是一种暴力和暴政,是一种最原始、最野蛮的暴力和暴政。它是对生命的一次性彻底剥夺和否定。

死神夺走死者的生命,却留下死的现场,留下被他反复摧残的死者的肉身,让浸泡在伤痛和泪水里的亲友们,去处理去焚烧去埋葬。死神的狠毒之处就在于此:它制造死亡,却留下一摊子沉重的阴霾,逼迫我们收拾死亡的残局。如此说来,我们也不得已参与了死神主导的一揽子事务,死神一直在我们的上空监管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有没有这么一种死法:最后的时刻到了,被死神选中的人,立即悄然出走,飞升而去,化为紫气,化为云岚,化为水波,化为阵雨,化为虹影,化为檀香,化为九天梵音,化为云端妙响,而不再留下这惨淡现场、这破败肉身、这苍凉结局?

古老的道教一直天真地这样设想:羽化而登仙。生命若能这样结尾,该是多么的好啊。然而,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都不曾羽化而登仙,都得留下一具自己带不走的遗体,留下一片惨淡的阴霾。

由此我想,死神是一个需要进化的低劣的神灵,死神是一个原始野蛮的残暴神灵。这样一个根本就不理解生命的残暴神灵,却最终由他来处理所有的生命。我只能说,造物者,你过于残忍,你对生命太不负责。你造了精致的生命,让他们有了丰富复杂的心灵,最终却让一个从未进化过的野蛮死神来粗暴地处理这些内心异常丰富和精致的生命。

再深邃的哲学家,这时也不能说服我们,平息我们心中的悲伤,除非他的哲学能让死者复活;再仁慈的神学家,这时也不能打动我们,无力化解我们对死的恐惧,除非他的神学能让死者的灵魂出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亲口告诉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平安和喜乐。

在死亡面前,哲学无言,神学沉默。因为,死亡先于哲学而存在,也先于神学而存在。是死亡启示了哲学和神学,而不是哲学和神学启示了死亡。哲学和神学,只是徘徊在死的穹隆下的猜测者、聆听者和研修者。

即使再浅薄的人,他的死亡也是深不可测的。要理解和解释一个无知者的死亡,必须动用我们巨量的知识和智慧,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理解和解释,他的死亡的内涵和意味。

那些深刻的人,他的死亡的含义深于死亡本身,也深刻于他生前的哲学和全部思想,死亡强行终结了他的生命,而他匆忙出走的心灵,却令我们必须把对永恒之谜的想象,都交付给他,以此才能填补他的不存在造成的巨大空白。

一切都是过程,都是幻象。一切皆流逝,流逝的一切,都化作记忆,记忆也将随着记忆者的流逝而流逝。

正是流逝,汇成了时间的沧海,汇成了苍茫的人世。

我们也加入了这流逝的过程,平淡而庸常,但细想来,却又觉得惊险而悲壮。

我们只是偶然出现在我们注定要消失的地方。

我们偶然出现了,让我们珍重。

而注定的消失,正是为了出现。

由此,死亡的残暴属性,仍会在生的足音里被郑重改写:所谓的死亡,并不是绝对的终结。我想,那只是一次临时休止,那只是一个仪式、一座渡桥,从这里,逝者带着他一生的征尘和心思,转身,出走,远行,然后将出现在时间的那边,出现在我们不能抵达,也不能理解的时间的那边。

露天的灵魂

当我正襟危坐准备专心欣赏音乐的时候,那音乐却只不过是一些精致的音符组合的精致旋律,它们鸣响着却很难引起我内心的悸动和战栗,我责备我非音乐的耳朵,是它辜负了我那渴望音乐的心。

而当我漫游在山野里,或独自行走在月夜里,远处或近处传来的缥缈的音乐,或抒情,或低诉,或欢悦,或伤感,却能如此深切地打动我的内心,以至于我相信那音乐一定来自大自然深处或宇宙的远处,那里,一定藏着一个神秘的精神源泉。

不经意间,灵魂发现了灵魂,灵魂深入了灵魂,灵魂丰富了灵魂。不经意间,永恒的时间在穿越我的时候,将我带进一个似乎比全部时间加起来还要珍贵和深刻的瞬间,就如英国诗人托马斯所说,“存在于时间之外的某一个神圣的瞬间”。人,就是为了这一刻的降临才苦苦等待,苦苦熬过那迷茫、焦虑或不幸的时间。这是生命与价值相遇、心灵与意味相遇的瞬间,这是生命真正辨认和认领自己的瞬间。这一瞬超越了生死。这是具有无限价值的瞬间。这一刻,音乐,将沦陷于日常泥沼里的破碎的自我搭救出来,将其重新带进完整浩瀚的心灵。

也许我们太刻意了,被过分修饰、过分理性、过分程序化了的心灵,穿上了太多的衣裳,太多文化的、社会学的乃至经济学的衣裳。我们的心不再能感受那微妙、纯真、深切的沉浸和抚摸。

不经意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裸露的,是婴儿的,是纯真的,是露天的。露天的灵魂,离天最近,离天意最近,离神性最近,离那迢迢而来的天上的声音最近。在不经意间,我们露天的灵魂,被天意打动,我们由此而一步登天…… sA5QCsSIOfOC+pUz0meiJtZhd/oNJRj6yyqdS2KHuvcau5m+zplD2qdxzi2eQF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