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公元960年,后周将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宋朝建立。有宋一朝,共历18位皇帝,至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延续319年。陈寅恪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由一介武夫变为尊儒重文之君王。此后,历代帝王接续传统,崇尚“抑武扬文”的治国理念,形成“文官政治”与“书卷气象”。士夫阶层的空前壮大,政治环境的相对清明,为宋代文学艺术发展乃至收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保障,宋代收藏行为活跃,形成我国收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宋代文学艺术取得极高成就,书法、绘画、诗词等均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斗茶等文人雅趣成为社会时尚。文学艺术的繁荣、社会对艺术品的需求以及文人群体的壮大,促进了收藏的兴盛,而收藏又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借鉴样本,相互生发,蔚为大观。

大体上,宋代收藏可分为两个群体或类别:以皇家为代表的官方收藏群体和以士夫为代表的民间收藏群体,也可以简称为官藏体系与私藏体系。在这两个群体中,嗜好收藏的各级官员较为独特。相对于民间而言,他们可以归类为官方收藏;但相对于皇家而言,他们也属于民间收藏。本书将其定义为士夫收藏,作为皇家之外的一个收藏群体进行单独阐述,主要是因为这类人大多兼有文化人身份,形成了鲜明的群体性特征,是宋代收藏文化最为显著的代表,与一般的商贾、市民收藏区别明显。无论是皇家收藏还是士夫收藏,均带有浓重的贵族化、精英化特征,这也是宋代收藏的重要特点之一。宋之后,民间商贾凭借雄厚资财深度介入收藏领域,知识分子开始大规模地“拥抱”市场,精英化特质逐渐弱化,市场化特征则明显增强。

宋代重农抑商思想相对松动,商品经济活跃,城市发展迅速,与收藏相关的交换、交易、唱和等文化活动非常频繁。收藏市场已经形成,较唐代有质的发展,但尚未沾染浓郁的商业气息,没有构成明代江南地区的繁荣局面,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征。

这是我们考察宋代收藏的三个维度,即:皇家收藏作为最大的收藏体系,承载了文化延续的重任,在历朝历代,国家层面的收藏都是最大的收藏行为,当代也不例外;士夫阶层空前壮大,收藏行为从皇家传导到民间,士夫的文化趣味成为社会主导并带动了收藏的普遍繁荣,收藏获得了文化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创造出以金石学为代表的文化现象;收藏行为活跃,人们开始从单纯的物质拥有向研究收藏的历史、意义等转变,艺术品的市场属性逐渐显露,收藏的文化自觉业已形成。

从时间线梳理,可以把两宋收藏大致概括为发展期、繁荣期、鼎盛期、衰落期。太祖、太宗时期,开启了宋代收藏的历史,至仁宗之前,为发展期。其间,太宗对收藏尤为重视,民间进献活跃,为后世皇家收藏奠定了基础。仁宗至徽宗时期为繁荣期,涌现出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庞大收藏家群体,仁宗朝金石学也开始兴起。徽宗朝为鼎盛期,以宣和系列书谱、画谱、博古图的刊行为显著时代标志,两宋收藏达到历史高峰。南渡之际,皇家与民间收藏均遭战火影响,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南渡后高宗极力倡导,收藏尚能维持局面,但已不复昔日辉煌。在这个大致的分期中,皇家收藏与士夫收藏的脉络基本重合,士夫收藏虽然比不上皇家收藏的规模和体系,但收藏群体更庞杂、社会基础更雄厚,更具抵御外力的韧性,比如南宋末期皇家收藏已走向衰落,但依然出现了贾似道这样的大收藏家。据此,整个宋代收藏的鼎盛期为北宋晚期。

宋代收藏思想也日趋成熟,以三种类型最具代表性,笔者将其概括为:以“追风三代”为追求的政治集藏观,宋代皇家收藏多秉持此观点而追求复古;以“正经补史”为目的的史家收藏观,宋代金石学家欧阳修、吕大临等将金石古物收藏用于补正史阙;以“寓意于物”为宗旨的艺术收藏观,苏轼正式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并与文学艺术创作、文人生活深度融合,影响深远。

本书基本上不以时间作为梳理的脉络,而是从宋人的收藏行为入手,以两宋皇家和士夫的收藏活动为主,分别考察皇家与士夫的藏品搜集、保存、整理以及由此生发的政治功用、文化活动、社会现象乃至历史事件等。各章节所述,通常从小话题切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时,又围绕宋人的收藏活动,在收藏的行为逻辑上串联成线,试图勾勒出宋代收藏的图景。

本书导言部分并非正文的总结和提示,而是从宏观角度对宋代收藏史以及皇家收藏、士夫收藏进行简要概述,作为正文的必要补充,方便读者阅读。 h7okwt3XxN282UgW23KEUigtuZ/KNNlrBbJvFkq+EDMkapCVf/ErDRyZLkBfFV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