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概论

什么是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在《中国民歌》一书中的定义是,“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她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1] 由袁静芳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继续沿用了这一定义。

这个定义比较清晰地规范了民歌的边界。在实践中,由该定义出发,便可以厘清一些经常出现的不甚清晰的概念,比如民歌究竟是指民间歌曲还是民族歌曲,新疆民歌和维吾尔族歌曲是否等同等。在这里,首先明确,本教程将研究对象严格限定在汉族民间歌曲的范围内,不涉及少数民族歌曲,也不讨论宗教歌曲、说唱、戏曲等其他音乐形式。

从炎、黄之间的部落战争开始,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以战争、移民、通婚等方式,不断容纳、吸收周边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了今天占中华民族多数人口的汉民族。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也随之被吸收和消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是汉民族文化的两大特点。汉民族说汉语、用汉字、穿汉服;有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有闹元宵、赛龙舟、赏月等传统民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也孕育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民间歌曲——汉族民歌。

民间歌曲最初产生于生产劳动实践中,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和专业音乐形式。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我国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歌词)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十五个北方诸侯国的民歌,因此也称为《十五国风》。差不多同一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将南方(主要是长江流域一带)的民歌加工整理,收录于《楚辞》的《九歌》之中。汉代的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中,主要有乐府民歌、相和歌等。至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南、北两地分别由不同民族政权控制,中华大地进入大分裂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歌粗犷而慷慨,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民歌则擅长表现儿女情长,风格婉约柔和。唐代在长江三峡地区出现的《竹枝歌》以愁苦著称,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民歌形式。从宋代的“词曲”到元代的民间“小令”,都对随后的明清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产生了专门以加工、演唱民间歌曲为生的民间艺人。这一时期,“时调”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民歌在系统化、规范化上迈出了一大步,其中诸如《鲜花调》《银纽丝》《双叠翠》等时调一直流传至今。

民间歌曲,来自民间,来源于老百姓的劳作耕耘、衣食住行,与生产生活联系最是紧密。因此,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能够决定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因素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民歌的体裁、类型和风格。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汉民族的足迹从最初的中原地区逐渐遍布整个中华大地。汉族聚居地区地形地貌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大江大河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生产生活、文化习俗、民歌体裁也有着相应的变化。江河湖海众多则靠打鱼为生,于是渔歌盛行;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则以耕种为业,秧田歌占据主流;山高水深之处,由于交通不便,则流行洪亮悠远的山歌;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平原地区孕育了形式上更加成熟的小调体裁。多体裁、多歌种、多风格是我国汉族民歌的重要特点。

古时交通落后,地理上的阻隔大大限制了人们相互交流,太行山、大别山、巫山、秦岭、南岭等山脉成为地理上天然的分界线,也在客观上使得某地容易形成较稳定的民歌风格。尽管如此,商品交换作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一直延绵不断。人们利用水路和畜力运输货物,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水系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动脉,京杭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货物的流通,西南边陲的茶马古道上,游商的马队驮起茶叶、布匹、盐巴等物资,去往西藏等地换回毛皮、药材等特产。“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更是成为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桥梁。以货物运输和贸易为生的商贩们不得不常年离家,奔波于陆上、水上,他们无意间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将自己家乡的民歌带往各地,也将其他地方的民歌传播开来。另外,历史上的多次战乱、官方组织或民间自发的数次移民潮所导致的人口迁徙,也是民歌传播的重要途径。一首诞生于南京六合地区的《茉莉花》,扩散到北至关外、南到岭南、西跨黄土高原的广袤大地,被无数人演唱,并演进成种类繁多的“茉莉花大家族”,就是最为鲜活的明证。有学者称其为“同宗民歌”。当然,每当民歌流传到新地方,总是会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而逐渐“本土化”,就《茉莉花》而言,东北版的泼辣俏皮,河北版的大气洒脱,都与江苏版本有着较大区别,这便是同宗民歌的异体现象。

虽然汉民族有自己统一的语言——汉语,但汉语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地方方言。仅从大的方言区划分,就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其中北方方言区又可以分为东北次方言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次方言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西北部),西南次方言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大部、广西西北部)和江淮次方言区四个次方言区。这些方言之间相差巨大,不仅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差异显著,就算是邻近省份,甚至是相邻县市,彼此间语言不通的情况也不少见,正所谓“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民歌是在人们的口传心授中流传下来的,各地方言在用字、语调方面的特征必然会深深地影响到民歌的音乐形态。 6gOsxmk7q6yLWI+2bT0/hbIgFIu3jLAoH24KRHdLwH7/04aLHzVWcst+ltxb6z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