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东北民歌

我国的东北地区,主要是指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部分山区,其行政区域包含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白山黑水”养育的东北人民热情豪爽、风趣幽默。他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善于创造,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的各种民歌。

从地形地貌来看,平原地区占据了东北的大部分区域。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粮食产量曾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北大仓”之称。山地则是东北地区另一类重要地形。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几乎将整个东北平原包围起来。大兴安岭是我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东北山区的人参、貂皮、鹿茸被称为“东北三宝”。

从人口组成上看,东北地区主要以汉族人为主,大约占到90%以上,但和中原地区相比,这一比例较低。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其中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人口较多。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距今5000多年的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清等都曾是控制我国北方,甚至是统治全国的重要朝代,成为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源远流长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除了辽宁南部在较长时间内属于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之外,东北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之所以形成现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主要是因为:(一)“遣戍”,从元代起,朝廷就将罪犯发配、流放到边疆地区;(二)“移民实边”,主要是清末为了抵御沙俄对东北地区的蚕食,清政府从中原地区调集大量移民到东北垦荒;(三)“闯关东”,这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移民现象。清朝末年由于关内的自然灾害和东北封禁的解除,大量关内移民通过山海关涌入东北地区。这种移民是自发行为,迁徙的主体为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的汉族群体。

“闯关东”直接导致了东北汉族人口的大量增长。这些关内移民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带到了关外,同时也将原籍地的文化与艺术带到了东北地区,并且在黑土地上与当地原有的文化特征相结合,逐渐产生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东北文化,而“东北民歌”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苗晶、乔建中在他们的论述中将东北汉族民歌与山东民歌、河北民歌统一划归至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其主要依据是,这些地方的民歌同源同宗,在风格上整体近似。

粗犷的气质、诙谐的格调、炙热的感情是东北部平原近似色彩区汉族民歌共同的特色,不过在程度上各地有所不同。山东民歌诙谐的格调较突出,东北民歌在情感表现上更加开朗、热情,河北民歌则较为中庸。本区汉族民歌的旋律,多以六、七声音阶为主,纯粹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不多。而六声音阶又可分为两种:五声加变宫和五声加清角。清角与变宫音似乎具有互斥性,也就是说,同一首歌中如果出现了清角,那么变宫则不会出现,反之亦然。其中,加变宫的六声音阶使用得更广泛些。徵调式(包括五声、六声、七声徵调式)是本区汉族民歌的基本调式。曲调进行上,变宫的出现形成了向上五度调发展的趋势(变宫为角),而清角的出现则形成了向下五度调发展的趋势(清角为宫)。旋律多曲线级进,但不乏跳进甚至是大跳。节奏相对规整,歌词大都定型,即兴的不多。

东北民歌大体上符合上述整个色彩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特点。其民歌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小调

汉族移民进入东北地区后,利用东北肥沃的土地资源进行耕种。农耕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小调的发展,定居的生活也便于民歌的流传。同时移民也将原籍地(山东、河北等地)的歌曲带到了东北。而山东和河北本来也是以小调为主的地区。所以在东北民歌,特别是东北汉族民歌中,小调歌曲占大多数。代表歌曲包含:《妈妈娘你好糊涂》《月牙五更》《看秧歌》《丢戒指》《小拜年》《东北风》等。

2.山歌

由于土地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为汉族人口所占据,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因此,东北地区的山歌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民歌中。比如鄂伦春民歌——《鄂伦春小唱》等。

3.渔歌

东北地区河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但汉族人口从事打鱼的并不多。根据以渔为生的赫哲族的民歌改编的《乌苏里船歌》是当地渔歌的典型代表。

4.号子

大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场。林场工人们在伐木运木时演唱的号子也是东北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哈腰挂号(抬木号子)、拽大绳号、拉鼻子号、嘹号、羊工号等。

需要指出的是,东北地区盛行的秧歌、二人转、评剧等地方戏曲或者民间歌舞,极大地影响了东北民歌的形态与风格。很多代表性的东北民歌,均是从这些艺术形式中取材加工、或是直接使用这些旋律因素而成,比如像《小拜年》本来就是二人转的传统唱段,而像《月牙五更》《小看戏》等歌曲则明显受到了河北评剧的影响。

东北汉族民歌从来源上讲,是由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带过来的,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地传统音乐(主要是萨满音乐)的影响,所以也有一些不同于关内民歌的特征。具体有以下四点。

1.从节奏上看,东北民歌喜欢使用后半拍起句,称之为“闪板”。虽然句法上相对比较规整,但旋律中大量对16分音符及切分音的使用,使得整个节奏非常活泼跳跃;同时东北民歌的速度大都较快,非常传神地表达出东北人豪爽热情、幽默诙谐的性格特点。除此之外,东北人说话频率高,所以歌曲中经常会出现同音多字的情况,更增加了这种感受。

2.从调式上看,东北民歌中徵调式居多。六声调式居多,也有七声调式,纯五声调式较少。六声调式中,清角和变宫两音经常出现“互斥”的情况。在同一首歌曲中,调式骨干音经常发生变化,也即容易出现同宫转调的情况。

3.从旋法上看,东北汉族民歌多数采用了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方式,在较为平直的级进旋律中,夹杂着三度小跳和五、六度,乃至七度以上的大跳。同时,在大跳之后,往往会接反向的级进。关注以下这些特征乐汇和特征旋律,将会对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图2-1 东北汉族民歌的特征乐汇

图2-2 东北汉族民歌特征旋律举例:《妈妈娘你好糊涂》

4.润腔。东北人说话的特点是语速快,地方特色的词汇很多,并且带有当地独特的口音和发声方法。这些语言上的特征都应该融进创作和演唱之中。比如,大量使用滑音和装饰音将旋律按照本身的语调连接起来,同时在发音上也要注意按照东北方言进行发音。有些字,如果按照普通话发音,就会觉得别扭,若是按照东北方言发音,便会觉得非常顺口。 sR+H77ALrIAEXyr2ju1OoQPNwFc2yEVdBF3v0B74yfZczCE+VgF3FhHIESkQ1L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