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如何获得有质量的
心理健康服务?

当今中国社会正在急剧改变,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变化导致人们出现心理适应困难和各种心身症状,每个大、中城市中因心理疾患(或心理问题)而向心理医生求助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抑郁症”“焦虑症”等名词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熟知的词汇。人们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创伤”成为影视剧中一个“抢眼”的主题。然而,当人们开始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开始寻求专家帮助时,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寻找合格心理医生,很多“资深”的求助者会有深刻体会——寻找一个能治好自己心病的心理医生恐怕比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都难!

“心理医生”是老百姓通俗的叫法。在行业内,有几类人都隶属“心理医生”范畴:心理咨询师(counselor)、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以及一部分受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社工人员(social worker)和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

心理咨询师主要服务对象是心理问题较轻的人,特别是不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婚恋、学习、工作或社交上遇到一些情绪困扰。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师是在非医疗机构执业,依据《精神卫生法》(2013年5月1日施行),心理咨询师不能对来访者进行精神科诊断和从事所谓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师主要服务对象是心理问题较重但不是精神病的人,特别是已经构成一些心理疾患诊断的人,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这些疾病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能觉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并愿意寻求专业帮助。他们一般在医院心理科工作,但目前卫生系统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设定,心理治疗师属于卫生系统的“技师”系列,与放射科技师类似。

临床心理学家一般具有心理治疗的能力,同时他做一些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他们通常在高校从事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病理学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一些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也隶属此类。

精神科医生主要对严重的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进行药物治疗,他们中有一小部分人同时也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专业训练,因此在精神专科门诊也从事心理治疗(但这类医生一般不会给心理治疗患者开药,或者会让其他精神科同事给该患者开药,以严格区分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的角色)。

社工人员是做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美国,家庭和婚姻心理咨询是起源于社工人员的。中国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社工人员很少,一般分布在一些较好的社会团体、民政系统或非政府组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这些“专家”如何介绍自己,只有受过专门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人员才可以算作是“心理医生”。

合格的“心理医生”通常是如何培养的?

以上这些专业人员无论名称如何叫,但是要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均需要一个类似的选拔与专业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 选拔

合格的心理医生在进入职业培养过程前,需要有基本的选拔:

(一)1.获得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心理学专业的学士学位(第一学位);或2.获得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医学学士学位(第一学位);或3.获得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心理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并提供国家教育部认可高校的心理学系以下课程的修课合格证明: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统计、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或4.获得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其他学士学位,并提供国家教育部认可高校的心理学系上述课程的辅修合格证明。

(二)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严重的人格障碍、精神病、躁抑症。

(三)在识别他人情绪和认知的能力上没有严重缺陷,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内省能力、共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 专业培养

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培养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一)课程:主要学习基础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约需要30—40门相关课程(900—1200课时)的学习(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阶段);

(二)实习:在老师的督导下至少从事1—2年(在督导下从事250小时以上的个体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实践;

(三)接受自我体验:就是接受心理治疗,这个是合格的心理医生为了从事这个职业必须要接受的一个特殊的培训过程,因为只有接受了足够的心理治疗后,心理医生才可以觉察自己的问题,不把无意识中的个人问题带入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就像外科医生进入手术室要做好消毒一样。在德国,凡是要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的人,无论什么治疗取向或学派的(德国的科学委员会认定科学心理治疗流派有四个: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治疗、认知和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系统家庭治疗,社保支付费用的是前两个),都至少要接受120小时以上的自我体验,否则无法拿到从业执照。

第三 接受继续教育

这是心理医生保持职业能力和资格的必然途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智力工作,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需要经常接受专业学习和督导,同时通过各种专业活动(被治疗、团体互助小组等)保持自身心理健康。

第四 职业伦理监控

对职业伦理的学习和遵守是一个心理医生在整个职业生涯期间都需要做的。在美国和欧洲,对心理医生的职业行为都有严格的伦理规定,我国这一方面刚刚起步(我国第一个专业伦理守则可在网站www.chinacpb.net浏览)。

从以上流程不难看出:培养一个合格“心理医生”的困难程度与培养一个心脏外科医生的难度是相当的。

如何识别你的“心理医生”是否专业合格?

那么,如何识别你的心理医生是否专业合格呢?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识别:

学历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来说,获得心理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位、再加上较系统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是做一个合格心理医生的先决条件,前者证明其有学习能力,后者证明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接受专业督导和实习的经历:合格的心理医生在其专业受训经历中,必然有较长时间的实习和接受督导的过程,一般不会少于250个做心理咨询的小时数(注意:是在督导下从事的这个心理咨询实践)。指导其实习的督导老师应该是在业界内被认可的。

接受自我体验的小时数:无论这个心理医生多么聪明或有名气,接受心理治疗(被治疗)是必须的。一般来说,一个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小时数与其对人对己的心理觉察能力是呈正比的,这是一个合格心理医生的必要能力。接受过较长时间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是很少的,因此这个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志。如果一个心理医生告诉你他从来没有“被心理治疗”过,那么你还是不要走进他的诊室为好。

是否被专业社团认可:通俗的说,就是他是否是这个职业的“圈内人”。因为“圈内人”大多都遵守职业伦理(如果严重违反职业伦理就会被清除,这是很丢脸的)。目前比较可靠、有口碑的专业社团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系统(www.chinacpb.net)。社团的约束,让心理医生不会对求助者“乱来”。例如,心理咨询师一般不会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做所谓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这就是因为职业伦理的限制,在行业内叫作“避免多重关系”。在被媒体参访或参加公众媒体活动时,心理医生说话会很小心,会避免谈及自己来访者或患者的私人信息,更不会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从事催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因为这样无法保护来访者的隐私,甚至会对来访者或患者带来伤害。

记住:合格的心理医生会提供(或告知)求助者他的学历、专业受训背景(包括被治疗的时间)、专业资质以及收费标准等信息,而获知(并在心理医生帮助下有效理解)这些信息是求助者的基本权力。如果你无法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这些信息,那么还是不要去冒险的好,谁想走进“手术室”却无法健康地回到亲友身边呢?

因此,请远离具有以下伦理失范行为的“心理咨询师”(依据《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伦理守则(第二版)》):

1.不诚信或不实介绍自己职业状态和专业受训情况的。

2.兜售“疗程”或提前收一笔咨询费的(医院系统采取前端收费一次的除外)。

3.自行增加咨询时间并收费的。

4.接待来访者无稳定设置,见面的时间、频率、时长、地点随意变动的。

5.经常吹嘘自己的“咨询效果”好,或直接保证“咨询效果”的。

6.从没有接受过督导监管下的实习,开业后也从来不接受案例督导的。

7.自称属于某一个学派,却从没有接受该学派系统训练的。

8.自创“学派或理论”后立即用之进入实践,但从来没有对其进行过科学性和有效性检验的。

9.经常在各类媒体或自媒体谈论自己的个案情况的(哪怕是对个案进行了匿名)。

10.频繁出现在各类电视节目,不负责任地在节目中使用各种心理测评或评价技术的。

11.过份讨好来访者或总是直接满足来访者各种不合理要求的。

12.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打击或情感操控来访者的。

13.收费超过当地平均心理咨询收费水平2倍以上的。

14.每周做“专业培训”的时间超过其做心理咨询实践的工作时间的。

15.做科研和教学的心理学家一周见来访者的时间少于8个小时。

16.年龄68岁以上还在接待新来访者或病人的。

17.其工作室挂满了与各类名人、专家的合照的。

18.只做网络心理咨询不做地面咨询的。

19.没有直接依托或挂靠在合法心理咨询范围的机构的。

20.同时对你和你的家人、密友做个体咨询的(不是家庭治疗或夫妻咨询)。

21.在咨询场合外与来访者或病人约会(过)的。

为什么我会推荐此书?

如果读者耐心读到此处,可能会感慨:找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实在是太难了!据研究,我国有17%左右的人符合一种心理疾病的诊断的(包括:焦虑障碍、情感障碍、性心理障碍、物质依赖和滥用、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适应障碍等常见心理疾患,不算“人格障碍”)。那么,面对国人大量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而且还在不断对服务质量提出要求,我们该怎么办?

当然,一方面,需要国家大力发展临床与心理学专业,不断努力培养心理健康服务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国人能竭尽所能、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自助和自救,同时要注意科学自助。在我看来,阅读《推开心理诊室的门》其实不是“推销”读者去找心理医生,而是通过阅读,提升我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觉察,并从中领悟或获取到一些“自助之道”。如果读者能或多或少通过阅读此书达到这个目标,此书的任务我看已经完成。当然,本书无法“个体化”的针对每一位读者的问题或困扰提出解决方案,如果通过阅读后,发现自己的心理困扰还无法通过简单的自救策略去解决,则需要克服我们的“病耻感”,依照我所介绍的原则和知识,去积极获取合格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其实,只要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就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自己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自身的福祉,也关乎到家人和所有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的福祉!

最后,祝读者们有一个安宁、幸福、健康的心理世界!

钟杰
2021年11月1日于北京大学哲学楼 Q09MmdAZF3ThLSeR4bkzQPlfrr3F+26xHr7qQIZtBSD2jM5dswWd+U3xcaiVHH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