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济宁汉代石椁墓画像看汉画像石题材的演变

于秋伟(山东博物馆,250014)

内容提要: 济宁作为汉代石椁墓发现十分集中的地区,其石椁墓形制、随葬品、分期、画像内容及演变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这个地区目前发现的石椁墓及画像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汉代石椁墓的发展脉络和画像的演变规律,对于山东其他地区的石椁画像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济宁;汉代;石椁;画像;演变

济宁汉代石椁墓发现集中在济宁师专 、玉皇顶 、潘庙 ,曲阜花山 、柴峪 ,嘉祥长直集 ,兖州徐家营 ,邹城卧虎山 ,微山微山岛 ,梁山薛垓 等地。石椁墓发现数量为济宁师专 17 座、曲阜花山 90 座、柴峪 197座、嘉祥长直集 166 座、兖州徐家营 63 座、邹城卧虎山2 座、微山微山岛 21 座、梁山薛垓 51 座。(图1)

除石椁墓外,这些汉代墓地中还有土坑墓、砖椁墓、木椁墓以及砖室墓、石室墓并存。由此看来,石椁墓所占百分比虽然较高,但并非是汉代平民墓葬的唯一形态。

同样,在石椁墓中,石椁画像的存在也不均衡。从现有的资料看,画像石椁墓存在的比例较低。以梁山薛垓墓地为例:在 126 座汉墓中,石椁墓有 51 座,发现石椁画像者有 5 座,不足 10%。其中只有 1 座画像较为完备。在这座墓石椁外壁分别刻画了端板的阙门和侧板的宴飨图、穿璧画像,画像尚未出现严格的三格分界,显示出一定的原始性。根据笔者的研究,石(砖)椁墓应为直接承继木椁墓而来,因此其装饰同样受到战国和汉代木椁墓的影响。在战国和汉代木椁上的装饰除几何纹样外,还常见祥瑞和云气纹。汉兴之后,更是出现了道家流行的辟邪的柏树和防腐的玉璧。石椁画像最初正是继承了这样的装饰原则,以简单的玉璧和柏树为主。(请注意,这些绘画题材都是有实用目的的,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石椁墓的流行在西汉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首先,石椁的出现有着西汉特有的思想和经济基础;其次,石椁的使用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具实用功能,其上雕刻的画像最终超越了单纯辟邪和升仙的范畴,而成为全面为墓主人服务甚至为丧家博取好名声的工具。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椁画像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向前发展。

图1

一 济宁石椁画像的发现

济宁发现的石椁画像中,按照发掘者的研究,时代大致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一般来说,早期的石椁画像相对简单,晚期的石椁画像较为复杂、精致。

在曲阜柴峪M52、M62、M192、M215、M223、M224等中,M215 的端板为柏树和玉璧(或穿璧),侧板为凿纹地几何纹样,画像简单,侧板甚至没有装饰纹样(图2);报告者将其时代定为西汉早期;M62 只有端板有画像,亦为柏树和玉璧,报告者将其时代定为王莽时期;M223 的侧板亦为凿纹地几何纹样,端板分别为柏树和穿璧,报告者将其时代定为西汉晚期。由于汉代石椁墓形制简单,经常不出土明确时代的随葬品,其时代往往需要依据出土的陶器和钱币来判断,这就给断代造成非常大的困难,还因此造成混乱。依据笔者的观察,曲阜柴峪石椁画像的时代偏早,定位为西汉早中期是较为合适的。

图2 曲阜柴峪M215 画像

兖州徐家营M32,端板一端为柏树,一端为穿璧纹;挡板已经分 3 格,分别为柏树、穿璧、阙门、鱼纹等;采用凿纹地阴线刻,雕刻技法比较简单,画像布局疏朗简洁,线条不流畅。报告者将其时代定为西汉晚期,应该存在较大的误差,其时代虽晚于曲阜柴峪墓地,但是至迟晚到西汉中期。虽然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和工匠因素,但是这种特殊性毕竟较为少见。

嘉祥长直集墓地发现石椁墓 166 座,仅M306 发现石椁画像,画面简单,端板为龙、虎,侧板为玉璧和柏树。报告者将其时代定为西汉中期,可谓较为准确。

梁山薛垓墓地发现石椁墓 51 座,其中仅M7、M191、M200 画像较为丰富。M7 石椁四面外侧均有画像,采用凿纹地减地阴线刻法,画像上施以彩绘。端板上画像主要是阙门,中间为门吏站立迎宾。东侧板画像内容较丰富,中间为墓主人端坐于两层楼阁之上,墓主人左侧为3人拱手站立,右侧为规则的穿璧。西侧板断为两截,内容与东侧板基本相同。(图3)M191 石椁的外壁为简单的穿璧。M200 石椁的侧板外壁饰穿璧。报告者将墓葬的年代定为西汉中期,可谓比较准确。

图3 梁山薛垓墓地M7 画像

济宁师专西汉墓群发现石椁墓 17 座,其中M4、M10、M16、M17 为画像石椁。M4 东侧板分 3 格:中间为堂下的武士互搏,其左侧为车马出行,其右侧为建鼓舞;西侧板也分 3 格:中间为墓主人享堂形象,其左侧为骑马入阙门,其右侧为弋射图;端板一侧为阙门,一侧为玉璧。(图4) M10 东侧板分 3 格:中间为墓主人享堂形象,其左侧为渔猎图,其右侧为宴饮乐舞图;端板均为阙门形象。(图5) M16 南侧板分 3 格:中间为武士互搏,其左侧为穿璧与柿蒂的结合,其右侧为乐舞图;北侧板分 3 格:中间为墓主人享堂形象,其左侧为几何纹,其右侧为穿璧与柿蒂的结合。(图6) M17 南侧板分 3 格:中间是祖堂形象,两侧为对称的穿璧;端板为阙门形象。报告者将M16、M17 年代定为西汉中期,M4、M10 的年代定为西汉晚期,较为恰当。

图4 济宁师专西汉墓群M4 画像

图5 济宁师专西汉墓群M10 画像

图6 济宁师专西汉墓群M16 画像

除了这些石椁画像,济宁师专西汉墓的陶罐上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刻文,让今天的我们知道,虽然陶罐形制相同,但是其中盛装的物品是不同的,所谓的“钟鸣鼎食”仅是汉代社会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普通平民在生活中使用更多的是陶器。在这些陶器刻文上,不仅有随葬品的品名、数量,还有其他关于墓主人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画像的解读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微山县微山岛墓群发现石椁墓 21 座,分为单石椁、双石椁、三石椁等。其中,雕刻画像的石椁墓有 8 座,画像皆雕刻于石椁内壁,原报告说“出土半两钱的椁室画像很简易,出土五铢钱和新莽钱的椁室画像则复杂、精致”。出土半两钱的M13 端板为柏树,侧板无画像。M11、12、17 的侧板、端板上雕刻玉璧。M18 侧板为凿纹地穿璧,端板一为玉璧,一为柏树。M51、58 端板、侧板雕刻凿纹地几何纹。M59 侧板为凿纹地几何纹,端板为穿璧。出土新莽钱的M20 为 5 椁并列,从东向西依次编为G1、2、3、4、5。G1 东侧板分 3 格:左格为庖厨图,中间为车马出行图,右格为楼阁西王母图;西侧板分 3格:中格为墓主人楼阁宴飨图,左格为斗鸡图和凤鸟,右格为蹶张图;端板一为铺首衔环,一为凤鸟立于柏树之上。(图7) G2 东侧板分 3 格:中格为建鼓舞,左格为狩猎图,右格为楼阁西王母;西侧板中格为楼阁墓主人宴飨图,左格为车马出行,右格为庖厨图;端板一为阙门图,一分 4 小格(上面两格为铺首衔环;下面左格为两人物,右格为牵马人物)。(图8) G4 东侧板分 3 格:中格为车马出行,左格为楼阁西王母,右格为狩猎图;西侧板分 3 格:中格为墓主人楼阁宴飨图,左格为庖厨图,右格为建鼓百戏图;端板一端为 4 小格,上面两小格为铺首衔环,下面左格为两人物、右格为一匹马。G4南门设置为可开启的石门,门外刻鹤衔鱼画像。(图9)G5 画像较为简单,侧板上为璧纹和凿纹地几何纹。

图7 微山县微山岛墓群M20G1 画像

图8 微山县微山岛墓群M20G2 画像

图9 微山县微山岛墓群M20G4 画像

邹城卧虎山发现石椁墓 2 座。M1 石椁画像在内壁。东侧板分 3 格:左格残;中格为楼阁,有人物及马;右格为两虎相斗,其上有一头野猪。西侧板分 3 格:左格为轺车 1 辆,行驶中;中格为阙门和双柏树;右格为两鹤衔鱼。端板一为铺首衔环,一为斗鸡和鸟。M2 为 4石椁并列,其中北侧 3 座被盗和破坏,未发现雕刻画像;南侧石椁保存较好,其内、外壁及椁板立面均雕刻画像。南侧板和北侧板立面雕刻对称的阙门和龙虎画像。南侧板内壁分 3 格:左格为杂技图,中格为建鼓舞和宴飨图,右格为西王母和祥瑞;南侧板外壁分 3 格:左格为豫让刺赵襄子图,中格为雷公、风伯、云母神仙图,右格为虎噬牛图。北侧板内壁分 3 格:左格为骑马进阙门图,中格为人物出行图,右格为泗水捞鼎图。外壁左格为享堂车马图,中格为仙人制车图,右格为弋射图。东端板内壁为双凤衔连珠及仙人图,外壁为龙虎铺首衔环、双犬图。西端板内壁为仙人献桃图,外壁为鹤衔鱼及飞禽图。(图10)报告者将墓葬的时代定为西汉晚期或东汉早期,可谓比较合理。

图10 邹城卧虎山M2 西端板

二 济宁石椁画像的内容

综合观察,济宁目前系统考古发掘发现的石椁墓超过600 座,加上零星出土和被破坏的,总数应该在 1000座以上,因此济宁为汉代山东石椁墓分布密集区,其石椁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石椁墓分布密集区的综合研究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更具普遍性和规律性,较为重要。

从上面的列举中可以看到,微山杨建东总结的微山县汉代画像石椁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出土半两钱的椁室画像很简易,出土五铢钱和新莽钱的椁室画像则复杂、精致”。 这里的复杂和精致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出土半两钱的墓葬说明时代略早,多为汉武帝之前;出土五铢钱和新莽钱的墓葬跨越的时间为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以上的画像资料证实了这一点,就是画像内容从西汉早期到西汉晚期逐步复杂、精致。

总而言之,西汉早期画像以凿纹地阴线刻为主,多见璧纹和柏树纹,甚至只有几何纹样。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种新生事物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种客观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其次,汉代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逐步发展,冶铁业进步带来了工具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石椁的发展奠定了越来越深厚的财力基础;再次,由于终西汉一世礼制的约束和对民间的控制力,除少数诸侯王以上的大型墓葬外,平民墓均为石椁(木椁、砖椁、土坑)墓,即简单的竖穴土坑墓形式,几乎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画像的发展较为缓慢。

西汉中期以后,石椁画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是雕刻技术的进步,虽然凿纹地依旧存在,但是在具体的物像上开始采用减地阴线刻的样式来突出物像,增加立体感。第二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构图,代表就是墓主人楼阁宴飨图、阙门图。中期出现的这些画像代表了西汉社会的深刻变化,就是从简单的辟邪和不受侵扰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渴望长生的愿望强烈地表现出来,墓主人宴飨图和阙门图正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产生而且流行的。关于阙门图,专家考证和认为其为天门。这种说法颇有道理。死者在地下世界里经过天门,最终过上了和现实世界同样甚至更加完美的生活,表达出汉代休养生息后进入盛世的人们渴望享受美好生活的意愿。“天门说”并非凭空臆造,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上明确描绘了天门的形象,可证汉代人的天门观念。 从西汉早期到中期,无论是辟邪还是升仙,这些思想观念都是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的。但是,汉代的思想在经历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后,汉武帝大力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儒家核心的“忠孝”思想深入民间,在中期以后对石椁画像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就是西汉晚期石椁画像出现新题材和走向复杂的思想动因所在。

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的石椁画像内容除墓主人宴飨和阙门图外,出现了大量的新内容,按照类别划分为神仙祥瑞类、仙界生活类、忠孝故事类。神仙祥瑞类包括西王母(玉兔捣药、九尾狐、羽人)、雷公云母(风伯)、蹶张图、双凤、鹤衔鱼、飞龙、羽兽等。墓主人仙界生活类包括宴飨图、乐舞图、杂技图、庖厨图、狩猎图、弋射图、车马出行图等。忠孝故事类包括泗水捞鼎图、豫让刺赵襄子图 等。(图11)从上述画像内容来看,东汉画像石墓除画像更精美、画面更丰满、技法更熟练外,内容发展不多,只是东汉晚期出现了个别的受到印度和西方影响的佛教以及雕刻元素。从这一点看,西汉石椁画像为汉画之源,其研究价值和地位很重要。

图11 邹城卧虎山M2 西端板

三 石椁画像题材的演变

综上所述,济宁汉画题材在西汉石椁画像中出现了神仙祥瑞、忠孝故事、日常生活等分类。在石椁画像早期主要是简单的几何图案,这与思想意识与雕刻水平息息相关。在雕刻玉璧以防腐、雕刻柏树以还魂的观念指导下,这类题材在早期石椁画像中相当盛行。西汉中期,出现了享堂和墓主人宴飨画像,表明人们对于墓主人在另外的世界里接受祭祀和宴飨这种现象的认同。为了达到方便墓主人来到祠堂宴飨的目的,还出现了交通工具——马车的画像,在济宁发现的东汉时期祠堂后壁上的车、马分驻图应该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反映。为保证祭祀和宴飨的次数,表达后人的纯孝之心,西汉晚期石椁画像中出现了庖厨图和乐舞图,可以更加直接地完成对墓主人的服务。另外,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步深入民间,忠孝故事的题材开始出现了,但是内容和数量都不多,显示出了一定的原始性。到新莽时期,汉画像石的所有画像题材大都出现,并被其后的东汉墓葬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内容复杂程度和雕刻技法上有了质的飞跃,画像的布置在较为宽大的墓室中可以更为详细地分工和安排,这些都是西汉石椁墓狭窄的墓室所无法达到的。

虽然在山东其他地区有过石椁墓年代晚至东汉中晚期的报道,但是在济宁目前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中,石椁墓的时代下限为新莽时期,至迟至东汉早期,这一点与石椁画像的演变也是一致的。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盛行和举孝廉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动摇了形制简陋的石椁墓的存在基础,更多更丰富的画像需要更多更大的空间来展示。因此,在东汉早期之后,大型砖室墓和石室墓相继出现,汉代石椁画像转移到石室墓中,愈加成熟的工匠和口手相传的画稿将汉画像石艺术推上了巅峰,创造了汉代画像艺术的新时代。 lI2zpPnSa4YBGyqBm7FZYQdhZRcifSl9NhKj6SBv8WzKzkXizuvqxtSbbSDwsI4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