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从地缘看俄罗斯的软肋

现代国际贸易主要还是靠海运,俄罗斯虽然濒临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三大洋,似乎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优势,实际上却极度缺乏出海口。

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西方国家一直在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效果并不大。真正让普京开始感到头疼的,是后来的国际油价大跌,因为石油出口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占比例差不多一半。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中东产油国并不足为奇,但俄罗斯是一个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家(其完备程度超过德国)。拜苏联时期所赐,俄罗斯的国民文化素质很高,数学、材料等基础科研底子非常扎实,实用技术研发也并不差。但是在生活中,除了伏特加、鱼子酱以及普京送给习近平主席的双屏手机之外,我们确实很少能见到来自俄罗斯的民用产品。俄罗斯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洲,但在欧盟市场其实也差不多。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来自俄罗斯的工业制品,但是它们的竞争力甚至还不如波兰和土耳其的商品——质量未必多好,价格却不低。既然俄罗斯的工业品卖得不好,自然只能依赖石油出口换取外汇了。

除了工业传统、管理等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外,俄罗斯工业品的短板其实是先天而来的——地理特质。

如今工业产品的成本主要来自这么几块:能源、仓储、物流、人工。如果说前两条是俄罗斯的优势,那么后两条恰恰是俄罗斯的软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一看地图就全清楚了,俄罗斯的地理特质可以总结为两句话——地广人稀,五行缺水。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却只有1.5亿,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千 米8.6个人(美国是34.2人),而且受“二战”的影响,俄罗斯的人口比例至今仍旧不正常,作为劳动力主体的青壮年男性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在俄罗斯,你会发现很多原本该男人做的工作都是女人在做。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国家要维系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至少要1亿人口,显然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对比其庞大的工业体系仅仅能算是及格。

人口不足,那么工业生产中的人力成本就低不了。俄罗斯的工业体系继承于苏联,当年苏联的经济模式是高度分工下的有计划的大生产模式,很多城市都只负责一种或几种零部件的生产,来自各个城市的零部件运到一个地方,再进行组装。这样一来,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就变得紧密了。由于地广人稀的缘故,城市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远。在苏联时期,远东地区有用直升机当“校车”接送孩子上学的实例,不是因为苏联“土豪”,而是因为走陆路成本更高。结果就是,原本令人骄傲的广袤国土却大大拉高了俄罗斯工业品的物流成本。

苏联国内人少地广,工业品运输距离长、成本高,要把产品运出去销往国外,同样是个麻烦。现代国际贸易主要还是靠海运, 俄罗斯虽然濒临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三大洋,似乎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优势,实际上却极度缺乏出海口。 大型港口城市主要就是圣彼得堡,除此以外,还有东方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新罗西斯克等。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本来就数量不多的海港中不少还要考虑结冻的问题。这样一来,通过海港的货物出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无论产品原产地是哪里,只能运到那几个有限的港口才能出口,受到很大限制。

对比一下坐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美国,东西海岸沿线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量港口,纬度也明显低于俄罗斯。因此,美国的厂商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就近让货物装船、卸船,物流成本自然好控制。

当然,这一先天不足也并非完全不可克服,譬如学中国发展高铁技术,或是搞出一些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掩盖成本的劣势,这些都是办法。从这个角度说,假如持续的低油价可以“逼”着俄罗斯向上述方向努力(高油价时谁也没这个动力),那么最终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n6QfSnOF6faaZ1Oo9aVL6HLbpwt/6NeVG2o71p1djmTXYjhdZoWOT15nacDu65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