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俯视欧亚的“双头鹰”

再看俄罗斯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再加上其平原地形,决定了这里的战略价值等于一个放大的华夏中原。在中国从古至今的战争史上,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拥有中原,便可平定天下。

俄罗斯的国徽上有一只威风凛凛的双头鹰,手握权杖和金球,虎视左右。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用“双头鹰”来形容俄国的对外战略——一面向西,一面向东。这种东西兼顾正是源于俄罗斯特殊的地缘环境。

从地形来看,俄罗斯的大部分国土都由平原构成。由德国和波兰所处的波德平原向东,一直延伸到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脉,是一望无际的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以东则是西西伯利亚平原。除了南部的高加索山脉,在俄罗斯的核心区域周围再也找不到任何高大的山脉,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从军事角度说,俄罗斯的这种地形极其适合大兵团长驱直入的进攻作战,而对于防守来说则非常困难,除了河流和城池之外根本找不到可以依托的地形。

再看俄罗斯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再加上其平原地形,决定了这里的战略价值等于一个放大的华夏中原。在中国从古至今的战争史上,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拥有中原,便可平定天下。

横跨欧亚大陆的战略地位,再加上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决定了俄罗斯必定要被各个国家惦记 。历史上的俄罗斯远没有如今这么牛气,被人家打到家里来的事发生过不止一次。自东方而来的蒙古人曾征服并长期统治过这里,西面的波兰也曾在俄国扶植过傀儡沙皇(没错,波兰祖上也是阔过和横过的)。古代如此,到了近现代也好不到哪儿去。拿破仑曾带领法国军队一路打到莫斯科,逼得俄军主帅库图佐夫火烧国都,用坚壁清野来抵御法军;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的德军同样一路打到莫斯科城下,虽然最后德国人还是失败了,但对苏联来说莫斯科保卫战终究是一场险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既然没有山川、高原这样的地形可以依托,那么抵御敌人入侵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让它们远离己方的核心区域。用军事术语来说,就是要加大防御纵深,用空间换时间。于是我们就看到,在历史上俄国人特别热衷于扩张国土,在军事文化上他们则极其强调进攻。因为平原地形根本无法防守,俄国人索性就去投入进攻,战术上以攻为守,战略上不断夺取土地扩展战略纵深。这一点早已是俄国人传统的战略思想。

其实欧洲各国都面临相同的困境,只不过在俄罗斯身上体现得更具体。在此种困境与战的影响下,欧洲各国之间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战火不断,真正的相对和平时期只是“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几十年而已。

在欧洲章节中已经讲到,要想理解欧洲各国间的政治生态,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拿战国时期的中国来比对。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其实和2000多年前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无本质区别——大伙儿虽各有不同,但同属于一个大文明圈子,而彼此之间又相互征伐不断。不同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加一块儿也就400多年,可欧洲从中世纪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在这种战国式的格局下,俄罗斯的处境及发展脉络,和秦国颇有几分相像。

14至15世纪,原来在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统御下的莫斯科大公国日益强盛,最终推翻了蒙古人。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并在1721年由彼得大帝改称俄罗斯帝国。俄罗斯随即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很快加入欧洲的战国式混战当中,在西线开始了延续数百年、艰难而缓慢的扩张。

16世纪中后期开始,伊凡四世首先灭掉了西部和南部的几个汗国,之后为了争夺北方出海口,发动了长达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对手是波兰、立陶宛、瑞典和丹麦。虽然最终未能获胜,但俄国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从1654年到1667年和当时的西方大国波兰打了13年,战果就是得到了如今的东乌克兰;他的儿子彼得大帝从1700年到1721年(差不多是我国清康熙年间),和瑞典打了21年,硬是把一个当年的北欧强国打成了如今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小国,俄国也就此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了圣彼得堡,打开了眺望欧洲的窗口。

至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1768年到1774年,俄国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得到了克里米亚半岛,随后和奥匈帝国、普鲁士帝国先后三次瓜分波兰,使波兰一度亡国,俄国由此获得40万平方千米土地(当时波兰一共也就70万平方千米)。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200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时代,俄国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苦苦周旋,一度被拿破仑逼得火烧莫斯科,但最终还是耗死了法国人,因此被欧洲各国尊为欧洲救世主。俄国一下子登上了欧洲霸主的宝座, 俄军开始在欧洲各国四处镇压反对君主制的革命运动,由此有了“欧洲宪兵”的称谓

俄国在欧洲的好运到此也就算是告一段落,其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引起了欧洲各国的不安。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以一国之力死扛英、法、土三国,最终俄国战败,被迫割让克里米亚半岛(此前为了应对战争还把阿拉斯加便宜卖给了美国)。尼古拉一世成了俄国第一个割让土地的沙皇,战后忧愤而亡(一说是服毒自杀),俄国也因此重新成为西欧眼中的二流国家……

简单说来,俄国在西线咬牙切齿地和欧洲诸国死打硬磕了300多年,但获得的战略纵深其实并不大——战而无果原本就是欧洲上千年战争的常态,否则也不会直到如今仍然是“战国”状态。

在向欧洲扩张的同时,俄国人没有忘记东部。俄国的商队和探险队从1581年开始向东不断开进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平原,那里的几个汗国当时基本都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且军事上尚处于冷兵器时代。俄国的那些商队一般也就千把号人,但已经装备了火枪之类的热兵器,因此很轻松地就灭掉了这几个汗国。这其实和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的扩张是一个道理,基本都是民间力量在做。到了彼得大帝以及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后期,俄国官方才开始关注向东的扩张,但对比西线的战事,依旧是处于一种不上心的状态。1689年在黑龙江流域,入侵的俄国人遭到清军的迎头痛击。两国在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部边界之后,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即便是这种不上心的状态,俄国也在东方拿到了13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人对自己周边的地缘环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意识到东方的战略纵深以及自然资源将是俄国最大的战略优势,由此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中亚和东北亚。而当时国势正在走下坡路的大清帝国不幸成为沙俄的猎物。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前前后后从中国割地150多万平方千米。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再次战败,“双头鹰”向东扩张的进程才宣告结束。此时俄国的面积已达2280万平方千米,成为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从大西洋直抵太平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东地区作为俄国立国根基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德军以闪电战迅速占领乌克兰之后,莫斯科已无险可守。这种情况下,正是远东地区给了苏联极大的回旋余地,大量的机器设备以及人员被转移到东部,并且迅速恢复生产,武器装备和补充兵员则源源不断地运往西部投入战场。

远东的战略纵深和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的立国之本,但恰恰也是俄国人融入欧洲最主要的障碍 。俄国人虽然长期以来被欧洲排斥,却依然对融入欧洲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化问题,俄罗斯大部分的人口和工业设施都集中于欧洲地区,在苏联解体以后这一特性尤为突出,如果俄国人能融入欧洲,就可以享受到欧洲单一市场的好处。

但是对西欧诸国来说,一个拥有1700万平方千米土地和上万枚核弹的俄罗斯,对欧洲来说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果放俄罗斯“进来”,与其叫加入欧盟,不如说统一欧洲。法、德等欧洲强国乐于接受的是一个丢掉了远东的俄罗斯——这样的体量既不会过于稀释法、德等国在欧洲的发言权,又可以让它们获得1亿多高素质人口、高加索地区的矿产资源、世界上少有的完备工业体系,同时还可以保证西欧的触手能够借此延伸到中亚和东亚地区。

显然,俄罗斯和西欧国家的算盘是难以打到一块儿去的,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只“双头鹰”恐怕也只能继续“左顾右盼”下去。 u5aCIIBQUvp3ac+yD/6xIrXfjssZDxINnwPpNtKGdr7Mv66lMyAwJYUclh+UEX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