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选择了两个“应力点”来安放炸药——波兰和阿富汗。两个点,一南一北,一冷一热。
从成立的那一刻开始,苏联的身上就一直潜藏着一个隐患——几乎所有的战略要地都是“新收之地”。这个隐患最终在1991年前后彻底爆发,导致了苏联解体,也使得俄罗斯的国运彻底发生逆转。
1922年成立的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除作为主体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外,另外14个先后加入的加盟共和国,在历史上和俄罗斯产生渊源的时间至多不过二三百年而已,成为苏联领土的历史则更短——譬如西乌克兰并入苏联是1939年才发生的事情,摩尔多瓦并入则是1940年的事。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侵略”这个字眼,其实对于欧洲各国间的主权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去追究是非曲直。欧洲历史说白了就是一部西方版的春秋战国史,伴随着战争,一块土地在几百年里几易其主或是分分合合,对欧洲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所谓归属问题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而各个民族间的历史恩怨更是盘根错节。 我们只需要知道,俄国的崛起始于近代晚期,这导致在美苏冷战来临的时候,苏联依旧没有完成对“新收之地”的消化吸收。
这14个加盟共和国对苏联来说不仅仅意味着512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约占苏联国土面积的1/4),更是14个战略要冲: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是俄罗斯核心地区面对西欧的战略纵深,直接保障着莫斯科的安全;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障着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同时从侧翼保护着最大的港口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地缘安全;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所在的高加索山区是苏联西南方向唯一的天险,屏护着苏联腹地,也是苏联通向西亚的战略通道;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既是战略纵深和资源产地,更是连接亚、欧的战略通道,是帮助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根基所在。
而这14个战略要冲,偏偏都不是特别稳定。其实当时作为苏联盟国的其他华约国家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各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说到底是随着苏联红军一起到来的,加上欧洲各国几百年来的历史积怨,局面不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赫鲁晓夫做了彻底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随后在匈牙利便出现了动乱。受这一事件的影响,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及乌克兰的民族分离运动迅速蔓延开来,只不过当时苏联国势仍旧处于上升阶段,靠软硬兼施的手段,这些动乱最终还是被一一弹压了。苏联内部民族矛盾潜藏的不稳定在此却表露无遗。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逐步走出了越南战争所带来的阴影,开始整体复苏。同时,苏联在经济、地缘两方面的劣势开始逐步显露出来,美国对苏联的“战略进攻”也随即开始。
如果要拆除一栋大楼或是桥梁,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它的应力点,这样你只需要少量的炸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炸掉它。对于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而当时美国所要做的,正是炸毁“苏联”这栋大楼。
美国选择了两个“应力点”来安放炸药——波兰和阿富汗。两个点,一南一北,一冷一热。 波兰是苏联华约盟国中最大的一个,一旦发生问题,对其他华约国家将起到极大的“表率作用”。 此外,波兰与乌克兰西部接壤,后者对苏联来说,其价值不亚于东北三省对于中国。而从历史上说,西乌克兰与波兰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故波兰的变故必然会波及乌克兰。
波兰的价值还远远不止这些。从20世纪70年代起,波兰已成为仅次于苏联的东欧最大农作物生产国,马铃薯和黑麦产量居世界第2位,甜菜居第5位。如同西方国家有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欧共体一样,华约国家当时也有自己的经济组织,即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国家的这种经济组织形式远比西方国家的同类组织要严密,各个国家在经互会中都有明确的分工角色,而波兰在其中所负责的恰恰就是农产品。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混乱局面最终影响到了波兰的农业经济,这就好比一部机器的一个子系统出了问题会随之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一样,经互会的其他成员很快受到波及,这其中也包括苏联本身。混乱也由此蔓延开来。
1978年,波兰裔的保罗二世在美国情报部门的推动下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非意大利籍的教皇。借助保罗二世在波兰的影响,天主教势力开始大举向波兰进行渗透。与此同时,曾经掀起“波兹南事件”的团结工会在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支持下也重新活跃起来,通过他们,连波兰军队总参谋部的高级军官都被中情局策反了。由此开始,当时领导波兰的波兰统一工人党的执政地位一步步动摇起来。
在波兰危机愈演愈烈的同时,南边的阿富汗更加惨烈。1978年,原本亲美的国王查希尔在宫廷政变中被自己的堂兄达乌德亲王推翻,这之后阿富汗人民党作为“黄雀”推翻了达乌德,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始奉行对苏一边倒的政策。然而好景不长,人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势力渗透(西方情报部门和沙特阿拉伯),使得阿富汗在1979年之后陷入动乱。1979年12月17日,苏军特种部队对阿富汗展开了一次突袭式的军事行动,击毙了当时在美苏之间摇摆不定的阿富汗总统阿明,长达10年的苏阿战争由此展开。
事实上,阿富汗战争更像是苏联的一个被动行动——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美英等国情报机构的支持下,沙特等海湾国家一直在对苏联的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进行宗教渗透,宗教人员甚至在苏军少数民族军人中进行传教。在完成世俗化改造之前,中亚五国同样是伊斯兰国家,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大大地瓦解了苏联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力。在地理上说,阿富汗此时不仅仅是全球争霸的战略要冲,对苏联而言,它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抵御中东国家宗教渗透的唯一一道战略屏障。
从“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战略就是全球控制。简单说,美军部署分为两大块,海外为前沿,本土为后方。
2014年曾经有这样一条传闻:为了抵偿所欠债务,委内瑞拉将把一座面积64.35平方千米的小岛赠予中国。当然,不久之后中国的外交部门就否认了这条消息。被美国制裁了几十年的加勒比岛国古巴也开始逐步改善同美国这位老冤家之间的关系。这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远在万里之外的利比亚、伊拉克都被打趴下了,卡扎菲和萨达姆已经死于非命,可古巴、委内瑞拉这些和美国很“不对付”的国家,明明就在美国眼皮底下,却一直都活得好好的,为什么美国的灯下阴影这么黑呢?
这需要从美国军队的全球部署谈起。从下页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军力部署其实非常像中国唐朝鼎盛时期的思路,就是“外重内轻”——军力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海外。
冷战时期,美军的各类军事基地最多时达到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 。冷战结束后,美军的规模和基地数量都大大缩减,截至2015年,美军拥有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从“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战略就是全球控制 。简单说,美军部署分为两大块,海外为前沿,本土为后方。海外的部队数量虽然不多,但战备程度很高,一旦出现危机,这些部署在前沿的部队可以在第一时间先“扛住”,紧接着,本土的重兵集团会赶过来支援(美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运和空运力量)。
从地图上看,美军的海外驻军地点首选各处海运关键节点。这样既可以保证本土重兵集团随时顺利调动,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对手实施封锁。目前来说,处于美军控制下的咽喉要道包括白令海峡,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和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前文说过这样一个问题: 所谓“控制世界”,说白了就是控制亚、欧、非三大洲所构成的旧大陆 。站在美国的角度说,要实现这个目标,核心就是不能让旧大陆走向一体化(相对地,对于中、欧、俄等大国或大国集团来说,经略天下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由自己主导的亚、欧、非一体化)。
而要想不让亚、欧、非一体化,美国的基本思路就是“抓两头、掐中间”,即在欧洲和东亚施加影响,干扰欧洲一体化、俄欧合作以及东亚一体化的推进,同时控制或者干脆打乱中亚、西亚、北非这一大片。这样既威胁到了欧洲和东亚两个经济圈的能源安全,更可以截断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道(世界海上通道完全被美军控制)。
此外,最近几年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的局面越发活跃起来,一方面西欧国家(主要是法国)在这里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另一方面东亚国家(主要是中国)的影响力在迅速增强。在未来,非洲不仅是重要的原材料产地,也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自然,美国会在下一步分外地“关照”这里。
而从美军的全球分布来看,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所谓“影响”和“控制”,最后但也是最可靠的手段永远是军事手段。 新闻里出现最多的就是太平洋战区和中央战区,它们分别针对东亚地区和中东地区;稍少露面的是欧洲战区司令部,只要它还存在,西欧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就不可能顺利走下去;负责本土防卫的北方战区司令部成立于2002年——前面提到过美军全球战略一直是外重内轻,但是“9·11”事件以后美国本土反恐压力增大,所以设立了这个战区司令部非洲战区司令部成立最晚,建立于2007年,而中国开始和非洲进行大范围合作也是2000年以后的事,其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来。我们会发现负责南美方向的南方战区司令部存在感一直很低。这个战区司令部成立于1963年,从时间看明显是受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但是重要性并不强。很显然,中美、南美地区不存在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美洲远离其他大洲,在真出事的时候,位于“旧大陆”上的大国事实上也很难对美洲施加有效的干预。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证明了这一点——至少到现在,美国海军在全球水域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其他大国要跨过大西洋或太平洋向中美、南美运输物资,很难突破美国的拦截。
这样一来,虽然古巴、委内瑞拉都在反美,但给美国造成的困扰并不算大。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两国带动起了整个拉美地区的左翼运动(就算您对政治再不感兴趣,也总会知道切·格瓦拉),但孤立的地缘位置决定了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严重到需要军事解决的地步——前面大致说了一下美国各个战区权重的问题,拉美地区虽然紧挨着美国,在动武的优先级上却排在最后。
对于这里的问题,美国的思路一般有两种:对比较大的国家,主要就是扶持亲美势力——拉美国家多数内部都比较松散,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也就是首都以及周边那点地方,所以要下手很容易,中情局直接和地方上的大家族接触,中央政府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于小的国家,则可以直接军事解决,例如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和1989年入侵巴拿马,用兵规模不是很大,基本不会对美军的全球部署产生太大影响。
而古巴和委内瑞拉这两个国家偏偏属于“两边不靠”,两国的面积不算小,要想军事进攻,用兵规模小不了,势必会影响到其他更重要的战略方向;要想搞“颜色革命”,这两个国家的内部管理都做得不错。如此一来,这两个国家就如同待在台风眼里一样,看着很悬,实际上反倒挺安全。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和其他大的地质板块一样,欧洲同样可以分成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情况就要简单多了,我们只需要把欧洲大致分成三大区域就行。它们依次是:
1.西欧、北欧和中欧的日耳曼语系国家,英、法、德等国均属于这一政治板块,目前欧洲主要的政治、经济资源都集中在这里。
2.由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就是“欧洲四国”组成的南欧板块,经济上在欧洲处于中游水平。
3.在俄罗斯和西/中欧板块之间,是一个倒霉的破碎地带——除俄罗斯之外的原华约国家差不多都在这里,这其中就包括一直动荡热闹的乌克兰和未来可能会很热闹的波兰及白俄罗斯。它们位于欧、俄两个政治板块之间,在两家的反复争夺之下,时不时出点乱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俄罗斯,虽然它是东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政治语境中人们通常不把俄罗斯归入欧洲,而是作为一个和欧洲诸国对等的概念来讨论。简单地说,《新闻联播》里提到的欧洲,大部分时间里其实都是这个意思:“地理欧洲”–俄罗斯=“政治欧洲”。欧洲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治世界的文明体。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特殊的地理特质给予了欧洲这一历史机缘,但同时也正是同样的地理特质,决定了欧洲这个“武林盟主”迟早都要“退居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