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總序

汩汩義烏江,從遠古流來,流過上山文化,流經烏傷古縣,流入當今小商品之都,流成一條奔涌着兩千兩百餘年燦爛文明浪花的歷史長河。

義烏江流域,山川秀美,物華天寶,文教昌盛,地靈人傑。自秦王政始置烏傷縣,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時期,勤勞智慧的義烏人在此耕耘勞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創造了璀璨的歷史文化。

義烏地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又具有自身鮮明的特徵。

義烏文化的獨特性,體現在「勤耕好學、剛正勇爲、誠信包容」的義烏精神裏,體現在「崇文、尚武、善賈」的義烏民俗裏,體現在「博納兼容、義利並重」的義烏民風裏。義烏精神及民俗、民風遂成爲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脈,成了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千百年來,義烏始終在傳承着文明,演繹着輝煌,從而使義烏這座小城魅力無限。

義烏自古崇尚耕讀,特别是唐代之後,學風漸盛,素有「小鄒魯」之稱。自宋以來,縣學、社學、書院及私塾等講學機構多有設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學校爲先務」。故士生其間,勤奮好學,蔚成風氣,學有成就,燁燁多名人。並且,輻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學海與宦海中大展宏圖,而且還活動過、寄寓過數不勝數的全國各地的文化名人,從文人學者到書家畫師,從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動活潑的文化創造與傳播,綿延不絶的文化承續與傳遞,從來没有湮滅或消沉過。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領域裏獨樹一杆頗具特色的義烏文化之幟,在優雅千載的儒風中誕生了許多屹立於中華民族之林的英傑。也正是文化底藴的深厚與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義烏,使其作爲中華文化淵藪的鮮明形象而歷久彌新。

歷史,拒絶遺忘,總要把自己行進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時間逝而不返,它帶走了壯景,淘盡了英雄,留下了無數文化勝迹和如峰的聖典。只有在經過無數教訓和挫折之後的今天,人們才逐漸認識到作爲一個複雜系統的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種種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它們飽含着從過去傳遞下來的信息,而《義烏叢書》正是記録這些信息的真實載體。

歷史是無法割斷的,許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當我們向現代化的目標邁進時,怎樣繼承古老文化的精華,剔除其封建糟粕,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新的文化格局,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與物質生産同等重要的任務。

一位哲學家曾經説過,哲學就是懷着鄉愁的衝動去尋找失落的家園。今天,我們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性轉折時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也開始意識到,對民族民間文化源頭的追尋迫在眉睫。鑒於此,我們編纂出版《義烏叢書》,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搶救文化典籍,古爲今用 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爲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歷史見證,極富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義烏歷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棟。這些歷經滄桑而幸存下來的「國之重寶」,或出於保護的需要,基本封存於深閣大庫,利用率甚低;或由於年代久遠,幾經戰亂,面臨圮毁。如今,《義烏叢書》編纂工作的啓動,爲古籍的保護與使用找到結合點,通過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撣除世紀風塵,使其化身千百,爲學界所應用,爲大衆所共享;同時,原本也可以得到保護。真可謂是兩全之策,是爲民族文化續命,是爲地方文化續脈。

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在義烏歷史上,有許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迹值得記載。撥浪鼓文化需要傳承,孝義文化值得發揚,義烏兵文化應予光大。但由於歷史上的義烏是個農業縣,文化底藴雖然深厚,載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能孕育和産生强大的文化力,能爲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礎,這種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鑄在城市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内在動力。因而,《義烏叢書》編纂者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銜接,精英文化與大衆文化相兼顧,創作出義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系列叢書,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需要。

追溯文化發源,承前啓後 義烏經濟的發展,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定有其源。」義烏發展的文化之源、義烏商業的源流之根、義烏文化圈的形成特質,包括宋代事功學説對義烏「義利並重、無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響,明代「義烏兵」對義烏「勇於開拓、敢冒風險」文化精神的影響,清代「敲糖幫」對義烏「善於經營、富於機變」文化精神的影響等。因而,如何用文化來解讀義烏,也成了《義烏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義的文化幾乎無所不包,狹義的文化基本限於觀念形態領域。從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義烏叢書》對「文化」的界定,似乎介於廣、狹之間,凡學術思想、哲學原理、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等多個類别與層次,均在修編範圍之内。

幾千年歲月藴蓄了豐贍富饒的文化積澱。面對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義烏文化形態,我們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動。

保存歷史的記憶,保護歷史的延續性,保留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需要。如今,守望歲月的長河,我們不能不呼籲,不要讓義烏失去記憶。

《義烏叢書》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識性、文學性、可讀性、收藏性於一體,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題材、新穎的編排,全景式地再現了江南「小鄒魯」的清新佳景和禮儀之邦精深的内涵。走進她,就是走進時間的深處,走進澎湃着歷史的向往和時代的潮音的寶地,去領略一個時代的結束,去見證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宏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曾經是,也將永遠是義烏區域文化賡續綿延的基石,也是義烏繼續前進乃至走在全省、全國前列的力量。在建設國際商都的進程中,搶救開發歷史文化遺産,掌握借鑒先哲遺留的豐碩成果,是全市文化學術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編纂這套叢書既是時代的召唤,也是時勢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一直强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我們認爲,地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本質特徵和根本屬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我們對地方文化源頭的追尋,正是爲了堅定我們中華文化的自信。這也正是我們編纂出版《義烏叢書》的主旨與意義所在。

義烏叢書編纂委員會 IZqhPkOnmOtfnchP+s6gk1YUa1ezcYYgD9AvGkxk7QBhGR0jYM9FYTHsPAnJC9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