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隐私象限:正面沟通,避免误解

沟通视窗,也称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沟通视窗可分为隐私象限、盲点象限、潜能象限和公开象限四大区域,涵盖了管理者日常沟通的所有内容。

图6–1 沟通视窗

沟通视窗的第一个区域叫隐私象限,通俗讲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正所谓“我知你不知”。顾名思义,隐私就是隐蔽、不公开的私事。在英文中,隐私一词通常用“privacy”表述,含义是独处、秘密,与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汉语的“隐私”一词更强调隐私的主观色彩,而英文的“privacy”一词更注重隐私的客观性,这一点体现了感性的东方文明与理性的西方文明的差异。

正常来说,隐私不能公开,并受法律保护,但隐私象限的内容却可以部分公开,能否公开跟信息的隐私程度有关,我将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DDS

隐私象限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底层的叫作DDS(deep dark secret,意为又黑又深的秘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DDS,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如果DDS过多,人就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患上焦虑症。比较形象的例子就是《潜伏》里的余则成。他对身边的每个人都有秘密,所以说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这种压力不是正常人可以承受的,不仅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还需要时刻绷着神经。

有一年,我到清华大学的市长培训班讲课。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假如各位家里的床垫下压着4000万现金,各位会怎么想?”台下众人个个面色凝重,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从这个反应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有DDS,他的精神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和紧张。

我们每个人都有DDS。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仪就是要给别人留一定的空间,不能随便打听别人的DDS。但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必要制造太多的DDS,不然会让人整日都生活在焦虑和压力之中。这里我推荐大家学习一下张作霖,我认为官员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就是他了。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奉系军阀总瓢把子。身处乱世之中,张作霖对内需与国民党、各系军阀、封建残余势力周旋,对外要抵抗苏联、日本等外部威胁,同时还要处理东北的日常军政要事,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教育、工业等领域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尽管事务繁重,张作霖仍然保持着坦荡的处事原则,他常以书房里的一副对联自勉,这副对联也是北宋大家欧阳修的修身名言:“书有未曾经我读,话无不可对人言。”意思是:我没有读过的书很多,但是没有什么话是不能对别人讲的。坦荡的大家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2.不好意思说

比DDS浅一层的叫作“不好意思说”。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上学时常见的暗恋。我相信很多人面对喜欢的人时是不敢表白的,害怕被拒绝,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当时为什么那么傻,说出来又不会怎样。当年的你跟现在的你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恐怕是现在你明白这些“不好意思说”其实没什么意义,人应该勇敢追求自己的最爱。不然不至于到现在还过着光棍节,对着佳人倩影暗自神伤。

暗恋这种情况自古有之,唐代名媛杜秋娘因此写下“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名句,意思就是劝人鼓起勇气不要错过最好的表白时机,不要最后默默地成为段子里的人——要表白就赶紧表白吧,要不然过两年,女神就会自己来找你,让你给她的孩子在朋友圈点赞。

“不好意思说”不仅让人间少了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还会在一些大型工程中造成非常致命的后果。

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被称为美国航天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航天飞机失事之后,相关部门展开了严密的复盘调查,最后的结论是右侧固体火箭推进器尾部一个密封接缝的O形环失效,导致加压产生的热气和火焰从紧邻的外加燃料舱的封缄处喷出。O形环的失效则归因于设计上的缺陷,太容易被损坏,发射那几天的低温也是潜在因素。航天飞机升空后,O形环很快承受不住,而替补材料也被高温所损坏,从而引发爆炸。调查结果公布后,舆论一片哗然。很多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都表示,当时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管理层怕说出来会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影响发射进度,因此闭口不言。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管理层的“不好意思说”,导致本可以避免的严重的航天事故的发生,7条鲜活的生命因此灰飞烟灭。可见,“不好意思说”也不光是东方人的专利,连倡导坦诚直率的美国人在巨大组织压力下也会如此!

无独有偶,自2016年中三星Note 7手机上市后,上百起电池爆炸事故让三星集团频繁陷入舆论危机,这一系列事件无疑是三星集团近些年出现的最严重的产品问题。在此次事件中,总裁李在镕却是整个三星集团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这让很多人都感到非常意外。原因何在呢?原来三星集团的文化就是向领导报喜不报忧,一旦出了问题,基层员工会立刻进行公关处理,让高层认为一切业务都在正常运转。当李在镕终于从报道中得知此次事件时,事态已经变得极为棘手,对公司的品牌形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上两次事故皆源于很小的事情,但直接关系人由于不好意思,没有及时汇报,以致事态一发不可收拾。在团队管理中,也存在众多“不好意思说”的情况,结果都对企业整体运营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比如,某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因疏忽大意,工作发生了失误,管理者将他叫到办公室,打算跟他谈谈这次失误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并给予严厉的惩罚。该员工战战兢兢地站到管理者面前,管理者看到他满头的花白头发,想到他在自己刚进公司时还教过自己,现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动了恻隐之心,摆摆手让他出去了。

这种情况在团队的日常管理中十分常见,由于管理者“不好意思说”,员工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缺陷。很多已经出现的问题该纠正的没有及时纠正,下回就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工作失误。

3.忘了说

“忘了说”比“不好意思说”对团队的伤害更为严重。所谓“忘了说”,是指管理者以为某些事情员工应该知道,无须多说,所谓“一切尽在不言中”。然而,这些员工“应该知道的”事情,往往只是管理者的一厢情愿。这是团队沟通中最应该被重视的部分,被称为“知识的诅咒”——当我们对某件事情非常了解、脑中存有很多专业知识时,就会转变表达方式,以致说出来或做出来的东西,别人听不懂或难以理解,我们自己却认为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此时,我们便被自己的专业知识“诅咒”了。

我曾看过李零教授写的《人往低处走》一书,书的内容是阐述老子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看到这句话,我心里有点儿别扭。这与我们常见的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李零教授将三个字增为四个字,并且将“常”改成了“恒”字。

我当时心里想:“第一句就写错了,这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于是,我就将这本书当作批判版本继续往下读,这一读可不得了。

李零教授在后面的论述中讲到,这两句话并不是他自己编的,而是来源于最新出土的荆门楚简,古书上清楚记载这是汉代之前的《道德经》版本。历代书简都有回避皇帝名讳的传统,汉文帝名叫刘恒,恒字因此就不能继续用在文献中,于是汉代编撰的《道德经》将“恒”字改成了“常”字。换句话说,我们最常见的那个版本实际上是个假版本,只不过流传得更加广泛,当我看见真正的版本时,反倒读起来别扭。

当时的我就被自己固有的知识“诅咒”了,不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正如佛家理论中的“我执”——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过去学到的东西都是正确的。但实际上,过去的知识成就了现在的你,也限制了现在的你,让你听不进去与自己认知不同的意见,让你不愿意挑战那些让自己不太舒服的领域。被知识“诅咒”的人就是用自己原有的认识建造了一处无形的监狱,把自己关了进去。其实,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非常开放的。他们对待任何知识都非常谦卑,不以自己的经验去评判任何东西。

这种情况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也很常见,比如管理者经常会遇到员工突然辞职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管理者被已有知识“诅咒”。虽然管理者觉得该员工不错,但是从未向员工正面表达过这种看法,反倒总是说员工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方法有问题等等。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负面评价,进而萌生辞职的想法。

樊登读书会App(应用程序)刚上线时,收到了大量的用户反馈。很多用户反映说:“页面乱七八糟的,玩不了,App的功能设置也不合理,很多内容根本不知道入口在哪儿。”就此问题,我特意与产品经理进行了一番沟通。

当时的产品经理告诉我:“App的设置没有问题,是某些用户自己存在问题,他们需要多学习如何使用App,在掌握了一些App的使用技巧后,就会发现樊登读书会App特别好玩。”

产品经理的这番言论,乍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实际情况是很多用户在无法找到入口时,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研究App,而是直接弃用。

客户觉得使用困难,产品经理为何觉得简单?因为他们学过专业的编程知识,头脑中已有对App的固有认知,对使用方法非常熟悉。但是用户不同,大多数用户判断一个App是否好用的标准,就在于前端界面的设计是否简单明了。如果找不到入口,就是不好用,逻辑十分简单直接。

人除了会被知识“诅咒”之外,还会被爱“诅咒”。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妈妈变得特别唠叨。她一改往日善解人意的形象,开始不停地数落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名牌大学,你考这么点儿,将来怎么办啊?”“你的成绩这么差,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啊?”

大家经常会在社会新闻中看到一些离家出走的小孩,很多都是因为受不了妈妈的唠叨。妈妈这些唠叨让他感觉妈妈可能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自己被嫌弃了,很多孩子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内心十分痛苦。但是如此唠叨的妈妈却完全没有体会到孩子这种感受。那么妈妈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呢?

在妈妈的心里有一个巨大的前提:无论孩子成绩怎么差,妈妈都不会抛弃他,会一直支持他;别人家的孩子即使再优秀,也不及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在孩子的心里根本没有这样的前提,他从始至终得到的都是否定自己的负面信息,因此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深深的怀疑。很多孩子会认为妈妈讨厌他,嫌弃他,甚至会产生厌世自杀的心理倾向。

妈妈之所以完全忽视孩子这种刻骨的感受,就是因为在亲子关系中,妈妈被自己的爱“诅咒”了。给孩子完整的爱不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还需要不断地学习爱的能力。

知识的“诅咒”是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营销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知识的“诅咒”。这是什么意思呢?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美国早年间有个啤酒品牌叫舒立茨。推销员四处推销啤酒,但是效果不明显。一次他坐火车时遇到当时美国最著名的广告人霍普金斯。两个人在聊天过程中聊到啤酒的营销问题。霍普金斯说:“啤酒销量这么不好,我帮你写广告。你需要告诉我啤酒的卖点。”推销员说:“我的啤酒跟大家一样,都是德国工艺生产,口味也很一般,真的没有什么卖点。”霍普金斯说:“想要做营销,没有卖点也要创造卖点。”于是,他让推销员将啤酒的生产工艺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听完推销员的讲解,霍普金斯找到了其中的卖点:啤酒在灌装之前,会先用高温纯氧吹一下瓶口。吹完之后,啤酒的口感很好并且不会变质。就用这个卖点。霍普金斯的营销方案是:买下报纸一个版面,上面登一幅吹瓶口的图片,标题写“每一瓶舒立茨啤酒在灌装时瓶口都经过高温纯氧的吹制,这样才能保证口感的清冽”。推销员说:“这怎么能够作为卖点呢?这个是德国啤酒标准的生产工艺,啤酒业内人士都知道。”但是霍普金斯坚持使用这个方案。

试想一下,如果普通消费者看到这么专业的描述——高温纯氧吹瓶口——这个动作会让啤酒的口感变得更好,有没有要尝试的心愿?通过这样的引导,消费者相信舒立茨跟他们以往喝过的啤酒口感不同。慢慢地舒立茨开始大卖,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其他啤酒生产商十分恼火,这种工艺不是舒立茨独有的,但是舒立茨捷足先登,宣传这个卖点,他们便不能继续用这个卖点卖自己的啤酒了。

为什么舒立茨的推销员感觉不到这是个卖点?就是因为他对整个啤酒工艺流程太熟悉了,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我们的营销部门也经常会陷入思维的怪圈中,想不出创意来,觉得这些都没什么稀奇的。但其实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他们的关注点才是企业要努力营销的方向。企业必须对客户做一些深入的调查,才能打破知识的“诅咒”,找到产品卖点。

了解了知识的“诅咒”,我们就会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们有同等高度的认知。我们需要一遍一遍地向他们传达我们的认知和理念。在企业日常经营中,我们同样需要不厌其烦地向员工传达我们的共同愿景。

在樊登读书会,很多员工都觉得工作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这是因为我每一次收到书友的反馈和感谢,都会发在内部群里跟员工一起分享。如此一来,员工就会时常感觉公司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书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责任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樊登读书会的许多分会也是如此。不管赚钱与否,只要有书友跟着读书,这些分会就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了企业的责任,就会不断地要求进步。这个过程说明:来自用户的反馈有助于我们打破“知识的诅咒”,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和意义。

只讲空洞的愿景,不如给员工看到客户实实在在的反馈。关于这部分,我想向大家推荐《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作者在这本书中,列举出了六个可以打破知识“诅咒”的方法——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和故事。 8tzc8Z+ed8uMbn8ZgbrlyV2tgGXjIah8wckXB4jVl62JXbKAZDJcNb+kdwLTq+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