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庙位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濂溪乐处南面,正名曰“汇万总春之庙”。各殿皆为卷棚悬山顶。花神庙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而建,正殿内供奉有花神牌位。皇帝、皇后每年都要定期到此拈香。在花神庙东北,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添建的石舫一座,并赐名“宝莲航”。
咸丰十年(1860),花神庙被英法联军彻底焚毁。2012年工作人员在清理花神庙遗址时,挖掘出了乾隆御笔“汇万总春之庙”石匾。此石匾现存圆明园展览馆内。
花神庙“汇万总春之庙”石匾及拓片(乾隆御笔)
此石刻2012年出土于廓然大公景区规月桥遗址。“廓然大公”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园内较大的园中之园。
廓然大公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景区,早在康熙末年圆明园还是皇四子赐园的时候就已经建成,初名“深柳读书堂”,乾隆年后称“廓然大公”,又称“双鹤斋”。在乾隆二十年(1755)又对廓然大公进行了改建,景致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叠石则是模仿盘山静寄山庄。
康奈尔大学藏规月桥旧照
清代样式房制圆明园廓然大公烫样
廓然大公景区西南有一廊桥,桥廊悬挂乾隆御笔“规月桥”。为了便于皇帝直接乘船进入景区,此桥的拱很大。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廓然大公景区由于地处偏僻,林木茂盛,东、西、北又都有山脉环抱,所以此景区未被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还曾多次到这里游览并在此用膳。
可惜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廓然大公残存的建筑被周边土匪毁损。规月桥在民国时期倒塌。
此石刻上有乾隆十九年(1754)御制规月桥诗,为廓然大公八景诗中的一首。
规月桥乾隆御笔石刻刚出土时的样子
规月桥乾隆御笔拓片
释文: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仙术何须倩法善,往来常作广寒游。甲戌御题。
生冬室是绮春园四季景观中的冬景,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建成,那时叫“明善堂”。嘉庆时期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更名“生冬室”。
生冬室位于绮春园春泽斋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正殿七间,前出抱厦三间,后出抱厦五间,室内中层殿西间西南部设有戏台。戏台高4.45米,约25平方米。此戏台一直是绮春园内皇太后园居游乐的主要场所。一般遇上下雨或恶劣天气,皇太后都会到生冬室内的戏台看戏。
生冬室东西套殿与正殿相连,为皇太后欣赏荷花之处,生冬室东套殿东北角过印月桥与春泽斋相连接。
“清澄秋爽”石匾是1986年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时,从春泽斋西侧长河进入后湖之水关处出土的。根据内务府《活计档》所载,嘉庆十八年(1813)五月进工匠至“生冬室水云关钩刻石匾”,说的就是此匾。此石匾是圆明园仅存的一块嘉庆御笔石匾,现于正觉寺马首回归特展展出。
刚出土时的嘉庆御笔“清澄秋爽”匾
嘉庆御笔“清澄秋爽”拓片
现存于正觉寺马首回归特展的“清澄秋爽”石匾
此石在1994年狮子林河道局部清理时出土,上有道光御笔“烟岚”诗题刻。诗中描写的景物是狮子林十六景中的“烟岚”。
狮子林,位于长春园东北部,是一座园中园。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狮子林一景,实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部丛芳榭一带于乾隆十二年(1747)基本建成,东部园林,是在二十余年后,仿苏州名园添建的狮子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道光八年(1828)又对狮子林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对西部丛芳榭一带作了局部添建改建。见同年六月道光御制“狮子林十六景”诗,十六景为层楼、曲榭、花坞、竹亭、萝洞、水门、苔阶、莎径、崖磴、溪桥、云窦、烟岚、叠石、流泉、长松和古柳。“烟岚”即其中一景。这方奇石主体保存尚好,题刻无损,尤其是刻有确切年款(戊子,道光八年,1828)的道光御笔,在圆明园极为少见,是目前圆明园遗址仅存的两块道光御笔石刻之一,弥足珍贵。
现存圆明园展览馆内的道光“烟岚”诗石刻
狮子林道光“烟岚”诗
狮子林道光“烟岚”诗拓片
释文:烟霞无尽妙,雨霁添岚翠。漠漠复濛濛,崎岖多秀异。地僻问樵苏,是否秦人避。烟岚。道光戊子季夏御笔。
“技勇”是清宫的特殊太监,只有圆明园才有。他们是负责园内帝后寝宫附近的巡更侍卫。在太监中设置技勇,始自雍正朝,就是选一些精干年轻的太监,教习武术军械,再由技勇中挑选御前小太监。乾隆嘉庆时期,圆明园的五六百名太监中有七十名是技勇太监。此后技勇太监之设也一直相沿未变。到了道光时期,大量裁撤了圆明园的护军数量和编制,圆明园的技勇太监的责任更加艰巨,所以皇帝容许他们在园内佩带长枪、腰刀等军器。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来到圆明园出入贤良门,打算进入圆明园活捉咸丰。此时守卫京师的军队纷纷溃散,圆明园护军也先敌而逃。技勇太监任亮带领的二十余名技勇太监,在不知道法军实力的情况下勇敢抵抗,经过一番激战之后,全部战死。
法国侵略军司令孟托邦在次日写给上司的报告中写道:法军有数人(包括两名军官)受伤,其先头部队的“军曹长比挪,胸部受剑创极深,左手中矢”(此人不日即先期回法养伤),另一名军官则中弹。
任亮,字明亭,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出身穷苦,自幼净身入宫为监。他“平生正直,当差谨慎,又遭此大节,实堪景慕”。“技勇三学”的同僚,在次年四月为他“建立碑文,记其名氏,以期永垂不朽”。这块墓碑后被湮没,1983年夏天,在清华教工住宅楼建筑工地上挖出一块石碑,就是当年为了纪念任亮而立的那块墓碑,遂使任亮等技勇太监的英雄壮举,得以重现于世,昭示后人。
此碑记录了圆明园在外国侵略者到来之际唯一的一次抵抗,尽管这次的抵抗很微弱,但却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1983年夏天,在清华教工住宅楼建筑工地上挖出的任亮墓碑及碑文
现存圆明园展览馆内的任亮墓碑
任亮墓碑碑文拓片(皇清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讳亮字明亭任公之墓)
释文: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明亭公在出入贤良门内遇敌人接仗殉难身故技勇三学公中之人念其平生正直当差谨慎又遇此大节实堪景慕因建立碑文记其名氏以期永垂不朽云。
勇哉明亭,遇难不恐。念食厚禄,必要作忠。奋力直前,寡弗敌众。殉难身故,忠勇可风。
咸丰辛酉四月河间王云祥撰并书。技勇三学。
大水法石鱼,长126厘米,宽93厘米,高50厘米。原来位于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前。法国人莫里斯·亚当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拍摄过石鱼尚在大水法喷泉前的照片,此照片后被收录到1936年出版的《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一书中。20世纪30年代中期被国民党陆军中将杨杰(1889—1949)从西洋楼大水法搬到北京西单横二条其私宅院中。2005年被作者于西单横二条一座民宅中发现。后经过和产权单位协商,2006年11月此对石鱼终于回归圆明园。此石鱼现存圆明园展览馆,已经成为展览馆的镇馆之宝。
大水法石鱼被作者发现时的样子
现存圆明园展览馆内的大水法石鱼
大水法铜版图
大水法复原推想图(陆伟绘)
廒伦1917年拍摄的大水法下的石鱼
此石刻原为西洋楼观水法宝座后石刻构件,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罹难后,被断为数截,这是其中一截。曾一度沦为工厂墩布座,后被运回圆明园,今存圆明园展览馆院内。此石刻不但雕刻精细,而且其工艺十分复杂,是西洋楼地区现存石刻中的精品。
现存圆明园展览馆院内的原观水法宝座前石刻构件
石刻细节
1882年,法国人谢满禄伯爵拍摄的观水法遗址(此时石刻尚在原址)
观水法铜版图
此石刻为1992年从谐奇趣遗址出土的西洋假山石,原属于谐奇趣水法池中的装饰物。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罹难后,水法池荒废,此石刻被泥土湮没,直到1992年再次出土。
现存圆明园展览馆内的西洋假山石
1992年从谐奇趣遗址出土的西洋假山石
谐奇趣前水法池复原图(陆伟绘)
谐奇趣南面铜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