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读《道德经》之前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无用”的书,不是一本读了之后单纯地用脑子去理解了就能对你有帮助的书。

就像通过书本去学自行车,通过书本去学怎么谈恋爱一样。你可以理解它,但并不能因为理解了你就会骑自行车了,也不能让你因为理解了就真的会谈恋爱了。骑自行车也好,爱情也好,都只有实际经历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

《道德经》是一本需要在沉默中体验的书。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但又必须要表达,所以勉强使用了“道”这个词。“道”按其字面意思就是“路”,路是一个过程,它是一条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路,那么它该怎么走呢?

于是老子提出了“德”的方法。为了走这条路,具体指出了“德”的实践方法。“德”通常用“积累”来表现。那么积累什么呢?把“德”这个汉字一一拆解的话,如下:

*德=[彳(稍微走动)或行(行走的行),十(数字十),目(眼睛),一(数字一)或乚(隐藏),心(内心)]

所以“德”这个字可以理解为:“行走,十次(多次),用眼睛,(专注于)一点,或者像观察隐藏的东西一样,仔细观察内心。”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的话,我可以把它称之为“内观”。

为了找到“道”的这条路的方向,老子提出“德”的实践方法,意思是要不断精进。

《道德经》在第一章中提出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这个“道”,第二章讲的是“没有自我”,也就是说,“得道的人”已经脱离了“分辨的知觉”,所以也就没有“所谓我的主张”,“我的东西”“我”这些。而世人站在自我的角度说的“美”和“善”其实就是“丑”和“不善”,因为世人只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规定了“美”和“善”。

另外讲了关于不能满足所有人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喜欢长的,有的人喜欢短的;有的人喜欢甜的,有的人喜欢咸的;有的人喜欢吵闹,有的人喜欢安静;像这种就是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然后是老子所说的“有与无,长与短互为成就”,等等,是在讲述所看到的是实相,并没有自我的立场。

《道德经》第三章老子讲述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需要亲身去体会的道。为了理解第三章,需要先理解老子说的“无为”。“无为”其相反的概念就是“有为”。如果把“无为”分开来看的话,可以看成是“无”以及“行为”、这不是“不行为”的意思、这是“没有~的去行为”的意思。因为与其相反的还有一个“有为”的概念。同样的“有为”拆分来看的话,就是“有”和“行为”,可以理解成“有~的去行为”。那么这里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你可能听说过“无为自然”,先不管无为,这里的“自然”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然,按其字面意思就是“自己这样做”,也就是“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前面的无为也可以看成和自然是一个意思,即,无为=自然。也就是,“没有~,去行为 = 本来就是这样”。

那么到底“没有~”说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没有行为主体”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我’,它自己就那样了”,没有行为主体。这个也可以与佛教中所说的“无我”看成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把老子说的“无为”看成是“无我为”就简单了,那么“有为”就是“有我为”了。

无为=无我为=无自我来做=没有我来去做

有为=有我为=有自我来做=有我来去做

所以,当老子描述一个得道的圣人(领悟道的人)时,是“没有自我,不炫耀”的人。因为没有行为的主体“我”,当然也就没有“我的利益”,“我的自豪感”等等这些。“虽然活着但不占有任何东西”,因为没有“我”,“无欲”也是因为“‘我’没有欲望”才变得有可能。因此,老子使用了“无欲”一词,将“无为”解释为“无我为”,再读《道德经》,你会发现难以理解的部分很容易就被解开了。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有“道法自然”一词,意思是道以自然(自己就那样了)为法。这是当然的,没有自我本来就那样的东西作为道法是必然的。因为自然不需要形成自然的主体,它本身就在那里。通过现代科技文明,人类现在已经明白,没有一个主体能推动自然。然而,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对老子的话不能理解所以产生了误解。

《道德经》第三章中,只要有辨别心,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产生自我的原因。不崇尚贤明;辨别正是因为有了自我而产生的,所以一旦自我消失了,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辨别心,聪明还是愚蠢等的分界自然就会消失。

《道德经》第四章到第八章,老子通过比喻来讲述“道”到底是什么,因为无法从经验的领域来理解,所以只能通过比喻来传达。

第九章是关于“自我”的特性,第十章是关于没有自我是什么?第十一章讲没有自我也没关系,第十二章讲的是关于有自我的生活,第十三章讲的是自我衍生出来的我认为的虚幻的东西。

就这样,从第一章到第十三章,老子把《道德经》中要讲的概念揭示出来,从第十四章开始,对概念的部分具体化的方向和那些已经得道的圣人(醒悟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及这些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痛苦以及这些痛苦产生的原因,同时也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是老子屡次说的解决办法在这世上其实是很难实现的。

老子不放弃,用得到“道”的方法提出“德”,并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积德。一开始这些概念是模糊的,但是慢慢地,由浅入深,具体的方法也就被揭示出来。

从第七十二章到第七十六章,老子讲的是关于“生与死”以及什么是真实地生活和要怎样生活;第七十七章到第八十章老子再次整理了自己讲述的内容。

就像第八十一章第1篇所说的,“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解释的体验,“我所付出的就是我所得到的”的这种自然规律和所领悟的人,他们就是“不愿意积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任何东西的人”;以“没有自我者,自我消失者,因此不和任何东西争吵者”结束最后一章。

从时间的角度看,宇宙大爆炸之前在科学上可称之为“无”,宇宙大爆炸之后,产生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因为只有反映时间和空间,才能对“有”的状态产生现象性的认识。

从空间的角度看,宇宙大爆炸之后,膨胀的宇宙边缘是不适用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地方,所以在科学上可以称之为“无”。也就是说只有能反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宇宙现象界才可以称之为“有”。 m5kzOrkycLOMksXQKwut7tuZ6j+mL70AmxG0xbKPQ985RyE8tp3eUkXT+X6ka8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