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3》中看到这样一幕,心里颇为酸楚:
嘉宾黄某依和儿子安某分坐两室,工作人员问小安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不能陪你,你会感到孤单吗?”
年仅5岁半的小安某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孤单。”
此时,坐在另一边的黄某依闻听儿子的话,瞬间泪目。
很多孩子都像安某一样,在本该充分享受舐犊之爱的年纪,却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法陪伴,而被迫习惯这种情感缺失的孤寂感。
然而我们的孩子,他并不是真的习惯了孤单,只是因为不断失望,早已学会放下心中的渴望。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慢慢闭锁了自己稚嫩的心,日积月累后,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无法接纳热情,不懂释放温暖的人。
在童年,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千万不要因为忙碌而疏远孩子,因为我们留给孩子内心的缺失,会堆积成永久。
完美的人生来自三大精神支柱:亲情、爱情和友情。亲情与生俱来,也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础。
在饱满亲情滋养下长大的孩子,温润而幸福;而缺少亲情温暖的孩子,长大以后连笑都会拘谨。
这不是危言耸听。现代研究表明:父母的呵护和心理抚慰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孩子缺少与父母沟通,得不到完整的亲情养护,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时间一长便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和性格上的扭曲。
在某市戒毒所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叫媛媛,大概十六七岁的样子。这么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本应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而现在却被强制戒毒。媛媛有着严重的自闭倾向,她话特别少,即使遇到熟人也从不打招呼。她唯一敞开心扉的时候就是在网络上,以致后来受到不良诱导染上了毒瘾而无法自拔。媛媛回忆童年时说,在她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跟着妈妈生活,之后她的爸爸就是在街上看到她,也不与她相认,不和她打招呼。
女孩的遭遇令人痛心。幼年时期的孤独往往会在孩子内心留下浓重的阴影,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爱是陪伴。亲情缺失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孤独,他们茫然行走于自己的世界中,渐渐地,就会变得自闭和忧郁。
就教养孩子来说,专业的教育知识的确非常重要,但比专业知识还要重要的是情感。在情感方面,哪怕只是你不以为然的一些小忽视,都可能给孩子造成终身的遗憾。
在美国历史上,让人谈之色变的“邮包杀手”泰德·卡钦斯基,因为6个月大生病住院时缺少亲人的陪伴和抚慰,结果出院以后,就从一个快乐婴孩变成了一个不快乐的孩子。
事实上,不只哺乳期的孩子需要特别的关注和爱护,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处于童年期的孩子,如果和最重要的抚养者分离两个星期以上,就会出现难以逆转的心灵创伤。
很多时候,让孩子孤独,我们的确不是有意为之,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有时迫于无奈,有时大意疏忽。譬如,卡钦斯基的父母,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才在他6个月大住院时疏于陪伴,而在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戴维出生以后,妈妈甚至主动辞职,一心一意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然而不管什么原因,孩童时期所受的伤害,都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毕生难以跨越的障碍。
卡钦斯基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性格也逐渐开朗。他异常聪明,16岁就跳级考进哈佛大学。但此时,他的性格却发生了巨变。面对班级里比他年长不少的孩子,卡钦斯基找不到共同语言,他倍感孤独和尴尬。也许,这种感觉唤醒了他沉睡多年的某一部分关于孤独的痛苦记忆,他最终决定生活在远离人群的蒙大拿州山野中。当父母指责他不合群时,他开始仇视父母,尤其是母亲。在他看来,妈妈对待他就像是对待一座奖杯,而不是亲生儿子。
“我恨你,我永远不原谅你,因为你对我的伤害永远无法得到补偿。”——卡钦斯基说这些话时,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
如果孩子童年缺爱,他会自然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心理投射。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增强或减弱,但刻在心里的童年印象难以磨灭。可以预测,大部分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以后都不容易快乐,生性多疑;一部分人很难与人发展正常关系,影响恋爱和婚姻。这样的孩子,也许某一刻的情境或打击,就会将他们所有的痛苦全部唤起。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本该用爱和希望写满鲜亮的色彩。而童年缺爱的孩子,内心却黯淡无光,只有黑色。他们把自己的心折起来,不敢也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越折越小,人就越来越孤独。
亲情感缺失的孩子,往往会出现程度各异的行为失范或越轨现象,如胆小怕事、内心空虚、性格孤僻、自卑自怜、焦虑偏激、语言障碍、社交障碍,乃至行为怪僻、性情暴戾等等。长大后,很多人陷入孤独的包围中,生理或心理渐生病变,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
我曾在《深圳晚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让人平添伤感: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28岁的中国女留学生郭某,于当地时间10月26日被发现丧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校外公寓内,目前死因不明,但警方表示不排除自杀可能。
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孩子,为什么会选择在如花的年纪里停止绽放呢?她说,小时候,她不快乐。
在郭某的一篇博文里,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的:
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三岁的时候,我便离家,开始了一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的独立生活。在幼儿园里面,我经常会感到恐惧。我没有朋友,而我又是那么可笑地自闭和敏感。别人随便对我说点什么我就会当真,于是逆反和打斗心理非常强,小学的时候常常跟班里的男同学打架。这种没有朋友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初中。可是,好不容易交了四个女生好朋友,还都被我气走了。
当然,导致这个女孩过早凋零的原因也许有很多。譬如,学习上的巨大压力,糟糕的人际关系,不顺遂的爱情,等等,但不难看出,童年时期的糟糕记忆对她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不是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呢?
如果没有童年时的孤独,如果她的性格再健康一点,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