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浓厚的文化气息,尊重知识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中小学教育,哥哥姐姐的示范效应,让卓仁禧很早就有了必须读大学的理想。在与采访者谈到他儿时的伙伴柳飞时他就说了,柳飞初中毕业就去学习开船了,而卓仁禧要读高中考大学。因此,当卓仁禧进入高中学习时,卓仁禧的父母及他本人就开始谋划报考大学的事。
按照正常情况,卓仁禧在英华中学高三毕业前再投考某所选中的大学,之前卓全成大概是这样替卓仁禧安排的,可是接连发生的厦门大学露营事件及台湾之旅,改变了卓全成的想法。两次事件都是卓仁禧组织的,虽然情有可原,卓全成也并没有责罚卓仁禧,可卓全成心里开始有了担心,也许觉得这个儿子不够安分,再在鼓浪屿读书他心里不够踏实,一来不知卓仁禧会不会再折腾出什么事,二来也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卓仁禧上大学。
因此,在卓仁禧从台湾回来之后,卓全成经过深思熟虑后找卓仁禧谈过一次话,说计划送他去香港读高中,并让已经在香港读大学的哥哥卓仁声帮卓仁禧联系合适的高中。卓仁禧并不反对父亲卓全成的安排,但是有一个急于求成的要求,就是去香港就必须直接读高三,然后投考英国的牛津、剑桥或者伦敦大学,因为这三所大学他一直比较心仪。
其实采集小组私底下也揣度过卓全成计划送卓仁禧去香港读高中的理由,除了前述的两个理由之外,可能更重要的是出于对时局的考虑和判断。当时已经是1947年底或者1948年初,国共两党激战正酣,并且胜利的天平已经明显偏向共产党,当时厦门鼓浪屿一带的很多名人显贵出于对时局发展的担心纷纷迁往海外及香港等地,卓全成的两个哥哥卓德成、卓绵成也已先后迁往香港。卓全成自己由于必须打理同英布店只能留在鼓浪屿,故此将卓仁禧的几个兄姐都先后送到海外或者香港,或留学读书或打理生意,若再将卓仁禧也安排在香港读书,那么子女都安排妥当了卓全成也就没有多少顾虑了。虽然这个揣度今天已无法验证,但基于当时的各种环境和状况分析,应该在情理之中。
卓仁声在香港联系的结果是,由于学制的差异及其衔接,卓仁禧这种情况去香港只能读高二,不能读高三,这让自尊心极强的卓仁禧产生了留级的错觉。不久后,卓仁声联系的香港这所中学的校长恰好有事到访鼓浪屿,卓仁声也凑巧在家,就带着卓仁禧求见这位校长,这个校长是英国人,卓仁禧直接用英语和他交流读书的事,这位校长明确地告诉他,他的情况去香港只能继续读高二,不宜直接读高三。然而,倔强的卓仁禧坚决不干,去香港不能读高三就选择继续留在英华中学读书。由于他态度坚决,卓全成也不好再勉强,只好任由卓仁禧继续在英华中学完成学业。
高二结束,卓仁禧继续在英华中学读高三。无话则短,一晃就快迫近毕业了,投考大学的事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投考大学有两个问题必须思考,一是专业,二是学校,卓仁禧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有过艰难的彷徨,而最终接受的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首先说专业的选择。或许是饱经鼓浪屿音乐氛围洗礼的缘故,卓仁禧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让他很想走一条艺术的道路。报考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当歌唱家成为他最初的愿望。
卓仁禧热爱声乐是发自内心的。很小的时候母亲要他像哥哥姐姐一样学习钢琴,可他偏喜欢唱歌,上学放学路上总是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鼓浪屿也有练习声乐的,卓仁禧也爱倾听模仿。在学校,音乐老师也对他进行过专业一点的辅导。在鼓浪屿的学生中,卓仁禧的唱歌水平小有名气,在校内表演是家常便饭,也还去过厦门电台独唱,前文也交代过他被厦门大学邀请去参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独唱。
一次,有人给他们家送来了一叠唱片,主要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Enrico Caruso)的,也有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卡雷拉斯(Jose Carreras)和多明戈(José Plácido Domingo Embil)的。卓仁禧如获至宝,每天一回家就听这些著名歌唱家的唱片,并努力学习模仿,长时间积累与学习,使他也能够歌唱一些名曲,还被邀请去鼓浪屿的一些私人晚会上表演。
在爱好的驱策下,卓仁禧有了报考上海音乐学院的想法,他的几个姐姐对他的这个想法表示了支持。但当他征求父母的意见时,卓全成却表示了异议。卓全成毕竟文化程度不高,对音乐也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他认为唱歌年轻的时候很好,老了声音也变了,也唱不动了,男孩子还是学一门技术或者掌握一种技能比较好。两个哥哥也认为卓仁禧虽然喜欢唱歌,但毕竟没有受到过正规的音乐学习与训练,仅仅凭一点爱好去考音乐学院有点不靠谱。当然,他们这个家是很开明的,父母亲也好,哥哥姐姐也罢,他们只是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的选择还是留给卓仁禧自己。
最后,卓仁禧经过认真思考,觉得父兄的意见还是很有道理,就决定放弃报考音乐学院的想法,做歌唱家的梦也就戛然而止。
既然音乐这个梦不做了,接下来卓仁禧依据自己的特长,就产生了报考大学英语专业的想法。按照卓仁禧的叙述,他的英语能力的确不错,上大学前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英语教育。在幼稚园就接受英语启蒙,小学、初中、高中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英语教师要么是外籍教师,要么是有留学经历的,英语教学能力应该是比较高的,这样的英语教学条件,搁在今天的中国,绝大部分中学依旧不具备。
此外,卓仁禧的英语教育还有三个方面是比较独特和优越的。一是作为万国租界的鼓浪屿有着良好的英语氛围,许多学习、生活及工作环境都是英语场景,这种场景或许类似于上世纪末曾经在中国高校营造的“英语角”,这对于卓仁禧的英语听说能力的检验与培养是得天独厚的。卓仁禧与访谈人员多次在不同主题的谈话中都谈到他与外籍人士的直接英语对话,譬如前文提到的与来鼓浪屿的香港中学英籍校长的顺利交流。其二,卓仁禧家境殷实,给孩子们聘请有英语家庭教师,这种一对一专业辅导对于卓仁禧的英语水平提升效率更高。其三,卓全成的生意以外贸为主,很多涉及与外商的生意洽谈及相关合同的签订,卓全成都让卓仁禧代劳,并且从无差错,这也说明卓仁禧的英语能力已经很不错,至少父亲卓全成是信任的。
环境、学校、家庭,造就和培养了卓仁禧的英语能力,使之在进入大学前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卓仁禧也一直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充满自信。按照卓仁禧的讲述,后来三年的大学学习,其英语能力并没有在中学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教师的英语能力也不比英华中学高,换言之其英语水平基本维持在中学阶段的层次上。在卓仁禧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其优秀的英语才能使之在科学研究及对外交流中受益匪浅,以其求学历程来看,其英语能力的确已经在中学阶段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即便卓仁禧的英语能力在当时已经远远超越同侪,报考大学英语系的愿望最终也还是夭折了。
当卓仁禧放弃报考音乐学院转而准备报考大学英语专业时,他的大哥卓仁松已经受聘福建协和大学,当时正好在家休假。大哥先后就读过上海圣约翰大学和菲律宾大学,又在大学任教,听听大哥的意见也就顺理成章。没成想,卓仁禧不仅没有在大哥那里得到支持,反而被大哥泼了一瓢冷水。
卓仁松认为,英语专业是女孩子读的,读完了去银行、外资企业或者中学当英语教师,在国外学语言基本上是女孩子的事,男孩子要学点安身立命的真本事。大哥的一席话,把卓仁禧说懵了,他的本意不仅是要得到大哥对报考英语专业的支持与积极的建议,还希望大哥能给他推荐一所理想的大学去报考,可这意想不到的结局让卓仁禧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大半个世纪以前卓仁松的观念及想法,无需去予以评价或者揣测,但他当时的话着实让有些大男子主义的卓仁禧产生了动摇。在卓仁松的意识里,英语就不算是一个专业,只是一个工具,不值得一个男孩子将其作为一份职业选择。卓仁禧很失望,但又无可奈何,有采访者曾经和卓仁禧院士打趣说,当年放弃报考英语专业,与其说是失望与遗憾,不如说是自尊打败了自信。
音乐和英语是卓仁禧的两大兴趣,也是小有成就感的特长,结果都无疾而终,这让卓仁禧很是沮丧,考什么呢?仔细梳理,他并无其他的兴趣及特长,卓仁禧进入了漫漫的逡巡中,茫然而不知所措。
这时,大哥卓仁松给卓仁禧提了一个建议,走与大哥相同的道路,报考农学,而且就投考大哥任教的福建协和大学。当时福建只有两所著名大学,一是位于厦门的厦门大学,二是在福州的福建协和大学,当时二者的声望也不分伯仲。这个建议卓仁禧说不上喜欢,但也不反对,因为他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就很麻木地接受了。卓仁禧一直待在鼓浪屿,鼓浪屿只有商业与风景,因此对于农学他几乎没有直接的感受与体验。
客观分析,在音乐与英语专业意向被否定后,再报考什么专业对于卓仁禧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无论再报考什么他都没有应有的兴趣和特长,他已经心无所恋,只要能上大学就行,接受大哥的建议也就顺理成章了,至少大哥已经是大学教员,他的选择和判断应该不会太离谱。
报考福建协和大学的农学系,于卓仁禧而言实属一个无奈的选择,没有激情与兴趣,因此也没有刻意去准备,按部就班地上学读书,依据章程完成投考福建协和大学农学系的手续,在学习中等待协和大学的招生考试。
1949年的春夏之交,在全国即将解放的依稀炮声中,福建协和大学的招生考试确定下来了,整个闽南地区投考福建协和大学的学生全部到鼓浪屿英华中学参与考试。卓仁禧已经记不清考试的日期,只记得考试是在英华中学的大礼堂里举行。除福建协和大学外,报考厦门大学及上海等地高校的人也在英华中学举行考试。当时报考协和大学的人数还不少,卓仁禧感觉考试比较顺利,绝大部分试题都会做,心里思忖考取应该没问题,当然面上不便流露。考完之后,卓仁禧如释重负般轻松回家。在1948年5月底6月初的样子,卓仁禧他们就从英华中学毕业了,卓仁禧的中学生涯正式结束,回家准备好好享受随之而来的最后一个中学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