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沥风沐雨 多舛求学

近代以来,厦门鼓浪屿因为环境优越、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及较高的开放度,西式教育渐成体系且具有较高的水准,能够在这里受教育应该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屡遭外侮,灾难深重、民不聊生。在这种大环境下,早在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就依据清朝福建省地方政府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馆签订的《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而沦为公共租界的鼓浪屿并未能独安一隅,倭族的入侵及随后的内战,既让那个时代鼓浪屿的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揪心的沉痛,也让他们经历了一段坎坷的问学之路。

卓仁禧的求学之路,是从幼稚园启蒙开始的。

1898年,英国基督教会韦玉振牧师与夫人韦爱莉在厦门鼓浪屿鼓新路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幼儿园“怀德幼稚园”,入园幼儿大部分是4~6岁的基督教徒子女。幼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采用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模式,发展儿童的感觉器官,学习数学、自然科学、语言文学、绘画、手工、唱歌及宗教教育等。其中,游戏、“恩物”占有主要地位,教材教具大部分由英国运来。1933年11月,“怀德幼稚园”改名为“鼓浪屿私立怀德幼稚园”,林巧稚、殷承宗、许斐平等科学文化名人都在此接受启蒙教育。今天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幼儿园”就能追溯至“怀德幼稚园”,只不过经过了一系列的名称及地址变迁。

在20世纪30年代就能享受到幼稚园的教育,应该说是非常幸福而又幸运的事。卓仁禧在两岁多的时候,大约是因为好奇和好动的因素,就常常跟随五姐卓明哲去怀德幼稚园,很难说是去学习还是去玩,但是幼稚园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了这个好动的孩子。1935年,卓仁禧四岁了,由于他好玩好动,卓全成夫妇觉得还是把他送到幼稚园比较省心省事,还能学习一些知识及基督教的文化与礼仪。就这样,卓仁禧就进入了幼稚园启蒙,开始接受西式幼稚园的知识教育与游戏熏陶。

整个20世纪,鼓浪屿一直保持着禁用机动车的传统,这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应该是极其难得的,可惜今天鼓浪屿的环岛路开始有了游览电瓶车。那时的鼓浪屿就连自行车都不允许骑行,偶尔从厦门过来一辆自行车,来到鼓浪屿也只能推着走。因此,尽管年幼,卓仁禧等幼稚园的孩子不论大小,全部都是自己步行上学及回家,从来不需要大人接送,不会有任何危险。每天上学和放学都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唱着闹着、追着躲着,天真无邪、其乐无穷。

今天,卓仁禧对在幼稚园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总体印象是比较愉快的,教师和善可亲,课程生动有趣,游戏丰富多彩。卓仁禧认为,幼稚园愉快的学习过程给他后来的学校学习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也培养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938年上半年,就在卓仁禧即将从幼稚园毕业时,厦门风云突变。5月10日,日军疯狂进攻厦门,13日,厦门陷落,日军烧杀戮虐,大量难民涌向作为公共租界的鼓浪屿。自此,鼓浪屿也变得风雨飘摇、风声渐紧。

慑于国际舆论,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后,并没有立刻占领作为国际公共租界的鼓浪屿,在这暂时的宁静中,卓仁禧在同年9月正式进入鼓浪屿著名的英华小学读书。

前文已经提到,1898年,英国伦敦会宣教士山雅各受各英国长老会指派,欲在鼓浪屿兴办一座现代英式学校。同年2月,山雅各历经辛劳,在毗邻八卦楼的笔架山麓建起了英华书院。英华书院以基督教徒信仰的博爱精神为宗旨,校训为“诚与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四育。经过十余年的迅速发展之后,至1913年时英华书院已壮大成一座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近代化书院。1924年学院已经拥有数百名学生,办学水平冠越闽东南,蜚声东南亚,1926年附设英华高级小学,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制覆盖。1928年,顺应民国政府收回教育主权的爱国呼声,英华书院向民国政府登记报备,改名为“英华中学”,附设的高级小学改为“英华小学”。今天的厦门二中,就是先后由英华中学、毓德女中(1870年创办)、怀仁女中(1877年创办)、厦大校友中学(1949年创办)等鼓浪屿上几所中学整合而成的。

卓仁禧当时入读的英华小学与英华中学其实是在一起的,中间只隔了一个足球场,中学分初中部和高中部,由于年龄的缘故,小学的孩子们一般很少去中学部玩耍。据卓仁禧回忆,在英华小学读书时,开设的课程包括国语、数学、自然常识、英语、音乐、体育。这种课程设置是按照英式教育规划的,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前卫的,所以鼓浪屿也因此被一些教育界人士誉为现代教育的摇篮。

虽然一水之隔的厦门在惨遭日军蹂躏,但作为公共租界的鼓浪屿尚在工部局 的管控之下,卓仁禧因此在英华小学度过了较为平静的三年。然而,1941年岁末,一场举世震惊的暴行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日本与美英的关系彻底破裂。日本偷袭珍珠港当晚,驻厦门日军置国际公约于不顾,强行进占鼓浪屿,大肆搜捕反日抗日嫌疑分子,随后将租界工部局改为警察局,关闭各国领事馆,集中看管并驱逐英法美等外国侨民,封锁与大陆的海上交通,从而完全控制鼓浪屿租界。

一时间鼓浪屿凄风苦雨,恐怖盛行。日军不仅残暴地破坏着鼓浪屿上一切设施,而且迅速推行殖民教育,清除本土及英美等文化的影响,但凡带有“华”“英”等字样的学校非关即转,美华等几所学校被强行关闭,英华中学被改为厦门第二中学,毓德女子中学被改为厦门第二女子中学,原岛上所有小学一律关闭,重新整合成厦门第一至第五小学。

12月8日,天刚亮,卓仁禧按时起床准备吃早餐,这时家里保姆对卓全成说,她买早餐时看见岛上到处是拿着刺刀的日本兵,气氛很紧张,还听说岛上发生过抢劫英美等银行及公司的事。卓仁禧及其姐弟们听说这些有点紧张,卓全成安慰孩子们别管这些,吃完饭按时上学去。

早餐后,卓仁禧像往常一样去上学,一路上也多次碰到日本兵,一个个端着刺刀凶神恶煞似的。卓仁禧心里暗暗有些害怕,岛上以前从来没有当兵的,只有各国领事馆的警察。快走到英华小学时,几个日本兵拦住了卓仁禧,叽里呱啦盘查一番,还用刺刀在卓仁禧装满课本的裤袋里搅了几下,看见是小孩子,装的又都是书,就把卓仁禧放过了。卓仁禧走过马路,来到学校门口,发现学校门口的铁门关上了,还被大铁锁锁住,两边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气氛很紧张,卓仁禧心里害怕极了,估计也不可能进去了,迅速掉头跑回家。

回到家,家里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好不容易等到报纸来了,才知道日军进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与英美彻底撕破脸皮干起来了,驻厦门日军也借机占领了鼓浪屿。

英华小学关闭了,卓仁禧及同学们被日本占领军赶到厦门第二小学上学,这个当时的第二小学就是被日军关闭了的怀仁女中,隔壁就是怀德幼稚园。

在第二小学读书时卓仁禧已经是小学四年级了,日军占领后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虽然没有大的变动,但是规定每所学校必须增开日语。给卓仁禧教授日语的先后有两个台湾人,前一个叫王子森,此人比较年轻,才20出头,教学方式简单,对学生也粗暴,会两手日本柔道,有时甚至将调皮一点的学生扛到肩上再摔到地上,卓仁禧等一干同学心里都讨厌他。后来换了一个姓郭的老师,此人50多岁,厚道得多,和学生的关系相对好一些。抗战胜利后,日语课程全部撤出学校,卓仁禧后来也不知这两位教日语的老师的下落。

卓仁禧念了6年小学,前后分为英华小学和厦门第二小学两个阶段,也大致是各三年。虽然后三年是在日本的统治之下学习的,但毕竟年幼,所受波折有限,总体尚算平稳,至于在学校的更为具体的过程和情节,由于时间久远,大都印记不深。

对于小学阶段的老师,卓仁禧今天几乎说不出任何一位老师的姓名,但总体觉得教师的水平都很高,尤其是英语,这应该归功于鼓浪屿当时的文化氛围。至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卓仁禧非常坦诚,认为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大致在中上水平。卓仁禧说在鼓浪屿的教育氛围中,学校、教师及家长都不是特别在意学习成绩,也没有谁刻意去比这些,也不会将学生按成绩排队,倒是对品行及综合能力比较重视,这一点倒是符合今天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可见在20世纪上半叶的鼓浪屿,已经在践行所谓素质教育的理念了。

采集小组很是希望更丰富地了解卓仁禧院士的儿时生活,最初的访谈多次把话题转移到对幼年时期一起玩耍及上学伙伴们的回忆,希望能找到一两位尚能联系的发小,以便全方位了解卓仁禧院士的童年时光,可是每每让采集人员失望。卓老也希望能够满足访谈人员的要求,不过,搜肠刮肚也仅能回忆起一个叫柳飞的伙伴。

据卓仁禧院士说,那时他们家有一个很大的院落,院子里除了他们一家人住的主楼,旁边还有一幢小房子。这座房子有两间睡房,一间客厅,一间卫生间,还有地下室,最初是供卓仁禧的祖父祖母住的,祖父祖母去世后,这个房子就闲置了。

这个柳飞的父亲是鼓浪屿一家银行的职员,全家就租住在卓全成的这幢小房子里,柳飞和卓仁禧的年龄相仿,又住在一个院子里,因此也就一起玩耍、踢球、上学。柳飞还有一个弟弟叫柳镇,比他们小一岁多,偶尔也一起玩耍。

柳飞和卓仁禧一起念完了小学和初中,初中毕业后柳飞就没再继续读高中了,而是去集美了,在一所类似于今天的职业学校学习开船。后来他们就不常见面,卓仁禧高中毕业时柳飞就做到了船上的三副,工资收入很高,穿得也很神气。据说再往后又做到了大副,可是晚年患上了职业病,生活也过得不太如意。

1943年夏,卓仁禧小学毕业,同年秋季进入被日本人更名为厦门第二中学的英华中学初中部学习,这样卓仁禧再次走进了原英华中学那熟悉的校园。

进入初中后,除了换了新的同学和新的教师,就是课程增加了物理和化学这两门新的课程,总的课程设置和现在的初中比较类似。由于依然是日占时期,日语自然还是重要的课程,尽管卓仁禧及其同学们或多或少对学习日语有些抵触情绪,但长期的学习还是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日语基础,所以在和我们的访谈中,在谈及日语及其日占时期的一些涉及日本的事情时,卓仁禧还是能间或蹦出几句日语。

斗转星移,潮涨潮落,一晃两年的初中学习结束了,卓仁禧又逡巡在鼓浪屿的海滨、沙滩、山崖上,虽说有日军的监管和限制,但作为一个初中生,也还是能像往常一样消受着自由的暑假生活。但是,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整个鼓浪屿像全国、全亚洲人民一样沸腾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卓仁禧等孩子们像燕子一样满岛飞奔。9月28日,驻厦门日军的受降仪式就在卓仁禧二伯父卓绵成所经营的鼓浪屿鹿礁路2号“海滨旅社”举行。

初中三年级时,英华中学得以恢复,鼓浪屿又逐渐回到了日占以前的秩序,卓仁禧波澜不惊地继续学习一年后,初中毕业,并顺利进入英华中学高中部学习。

卓仁禧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已经没有了完整的记忆,能回忆起的大约只有如下的片段。

其一,英华中学是男中,他们高中班有42名同学,他的学号是41,42号是南江义,也是班上唯一一个比他高的同学。卓仁禧和南江义都是班上的足球队员,卓仁禧打的是中锋,南江义是守门员。高中毕业后卓仁禧再也没有见到过南江义,但据说南江义后来考取了航空学院,再往后就不知所终了。

除南江义外,其他和卓仁禧关系比较好且略有记忆的同学有白萃毅、苏宗仁、黄福华等。白萃毅是一直比较铁的好友,起初和卓仁禧一起投考厦门大学,可是报了名之后厦门大学很久没有举行考试,卓仁禧就改考了福建协和大学。白萃毅后来顺利考入厦门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辗转去了香港,从事建筑设计。20世纪80年代卓仁禧有次途经香港时二人见过一次,白萃毅还请卓仁禧吃过一顿饭,再往后也没有再联系过。

苏宗仁也算是与卓仁禧一起在鼓浪屿长大的,他的父亲是鼓浪屿救世医院的名医,临近解放时举家迁往香港,以英华中学的教学水平,投考英美著名大学非常困难,苏宗仁投考一干英国大学也石沉大海,因此就继续在香港读高中,以期再冲击英国大学,再往后苏宗仁也与卓仁禧没有了联系。

至于黄福华,此人家财万贯,是卓仁禧的好友,后文其他环节另行交代。

其二,卓仁禧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体才能在高中全面展现。游泳、足球传统强项继续在班上领跑,羽毛球水平也好生了得,排球水平也迅速提高。而最重要的是他越来越喜欢唱歌了,歌唱水平在琴岛及家庭音乐的熏陶和音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得到了极大提升,经常在班级及英华中学的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唱歌天赋与能力。据卓仁禧及亲属回忆说,卓仁禧当时在鼓浪屿的中学生中已经小有名气了,还被当时的厦门岛电台邀请参加歌咏比赛活动。1947年,他甚至被厦门大学邀请,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上引吭高歌。由于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及兴趣,卓仁禧逐渐萌生了高中毕业报考音乐学院的想法。

其三,由于他的综合能力较强,在同学中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力,高中伊始即被全班同学推举为班长。当了班长后,其组织能力也逐渐展现出来,把班级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还带领全班同学做过两件让校方、老师及家长们瞠目结舌的“大事”,这两件“大事”在后文专门讲述。高三下学期,卓仁禧由于考虑报考大学的因素,主动卸任班长职务,基于自己的唱歌爱好转任班文艺干事。

其四,英华中学及他的家庭都非常重视英语教育。为了强化卓仁禧及其兄弟姐妹们的英语能力,他的父母专门给他们请了英语家庭教师。卓仁禧的英语家庭教师是一位洋先生,称呼Mr.Legge,哪个国籍记不起来,估计是英国人。卓仁禧和Mr.Legge相处融洽,Mr.Legge教卓仁禧英语,卓仁禧则教Mr.Legge厦门本地话,一段时间后,卓仁禧的英语水平及Mr.Legge的厦门话都进步很快。

在鼓浪屿的学校里,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英语教师大都聘请的是欧美人或者留学英美的专业英语教师。卓仁禧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师分别来自英国及澳大利亚,给他们教授原汁原味的英语。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外文系的著名英文教授蔡丕杰在那个时期就是英华中学的英语教师,虽然没有直接教授过卓仁禧,但卓仁禧在学校的多个公共场合领教过蔡丕杰的英语水平。在学校英语老师及家庭教师共同指导下,卓仁禧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高中时期基本就具备了较好的口语及英语会话能力,英语成绩在班上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卓仁禧对学习英语至今仍然有较深的记忆,给我们讲述时竟然还能背诵那时英语教材里很多有趣的对话段落。

卓仁禧还对访谈人员说,他的英语能力可不是假把式,而是在当时就得到了应用和体现。父亲卓全成的生意遍及东南亚,时常要与外国人接洽和商谈生意,卓全成是不懂英语的,很多次都是卓仁禧按照卓全成授意与外国人打电话商谈生意,并核对国外一些电报稿及合同上的英文签名,这些事,卓仁禧基本都能从容应对。

其五,化学教育问题。卓仁禧院士是我国著名化学与高分子科学家,是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我们想象他的化学天赋和才能一定在中学阶段就展现出来了,其实不然。据卓仁禧回忆,他在中学阶段化学成绩不好,他的化学教师姓吴,水平虽然很高,但不善表达,讲课总是一个语调和节奏,很难让人提起兴致。虽然英华中学的教学条件在当时的中国已经算是很好的,但化学实验课还是不能让学生动手,而是吴老师在讲台做,他们在下面看。好在卓仁禧个头比较高,对化学实验课还算看得比较仔细。总而言之,卓仁禧在中学阶段并未在化学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或者天赋。

最后,卓仁禧的高中阶段基本上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度过的,虽然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总体上是正常的,但由于国共内战渐酣,整个时局发展很快,鼓浪屿岛上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形势并不稳定,常常流言四起,这给卓仁禧及其同学们的学习及投考大学在客观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BJ9U3Ud3Fk/FTA/RaxKZYraiLFg5pC9aVMpXEpklSpjOhZg6OJ7KunkDI0JgIC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