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城市是修罗场

我大学毕业那会儿,是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根本不是个问题,因为我大学主修物理、电路什么的奇怪课程,不去大城市能去哪儿?回我们县城似乎没啥出路,毕竟挖煤又用不着大学生,所以只能待在大城市,死皮赖脸待在城里,指望着将来工资涨起来。

很多小伙伴问:你们那会儿是不是房价没现在这么高?也不低,事实上一线城市的房价就没低过,从唐朝开始就非常贵。2006年之前倒是没现在这么贵,不过也没人买,等到大家注意到这玩意儿会升值,已经贵得没谱了。

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假如现在是2030年,回头看,2020年肯定有什么东西在等着爆发,但是我们能看懂吗?会借钱去投资吗?应该会有人那么做,但不会太多。回到2008年之前,大部分人的心态和现在的我们差不多一样蒙,只有极少数人无意中抓住了机会。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确实是看明白了,那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出国溜达,知道国外的大城市房价贵得离谱,有人就下手了。说了半天,还是没说为啥要去大城市,其实就我个人理解,主要是下面这几个原因。

个人价值在“快速通道”里才能起飞

有个常识性的东西很多人不知道,人生需要杠杆,自身运气和国运就是那根杠杆,国运好理解,国运上升期很多人啥都没干就跟着上来了,咱们重点说机遇。

如果只靠个人能力,发财非常难。发财要靠机遇,大城市机遇多。尽管我自己还没发财,不过我这些年亲眼看到了周围很多财富神话的诞生,我自己也经历了几件不错的事,都是机遇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里倒不是说人可以什么都不干,等着天上掉馅饼。恰好相反,努力和进取是给我们“保底”的。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但是不努力连个差的结果都保不住。如果想更进一步,那就需要一些复杂的操作,比如需要有人拉扯你,或者你不小心步入一个新兴行业,或者不小心接触到了什么厉害的玩意儿。世界这么大,任何东西都会有一部分人接触到,如果那玩意儿爆发了,最早接触它的人也发了。比如2010年那会儿,只有发展得不好的人才会去做手机端的app,因为智能手机刚出现,势头还不明显,如果当时就入行,那就恰好赶上了这波大潮,折腾到现在,想发展得很差都比较难。

再或者,人生需要一些加速通道,经历过这些年互联网大潮的小伙伴都有感触。本来不温不火的一些人,后来不小心去了什么地方,那地方正好疯狂扩张,很快就从小兵升成了领导,然后升到了项目主管,而在正常情况下,慢慢往上升,达到这个职位可能需要四五年。几年前,我当时所在的公司正发展得风生水起,这时候让我离职自然是不可能的,但那时候有些人在公司发展不下去,于是跳槽去了初创公司,而现在这些人都快实现财务自由了。

从长期来看,只要环境足够多样性,优势和劣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你的工作成果很多时候是和社会认同相关的。比如,之前有幅画被认为是莫奈的作品,于是被卖出了天价,被大收藏家收藏,进了展览馆。但是后来这幅画很快被人鉴定出并非莫奈的作品,而是有人在莫奈那个时代的画布上画的,所以在鉴定画布的时候,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是莫奈那个时代的。既然被证伪,这幅画也就成了垃圾,没人要了。同理,前段时间有个出版社的朋友和我说,大刘(刘慈欣)的《三体》火了后,他们出版社也跟着赚了一笔,因为他们早就把大刘的一部分作品签下了,之前苦于大刘没火,那么好的作品都没卖出去几本,现在大刘火了,这些作品也跟着火了。

举这俩例子有啥用意呢?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场景下命运完全不一样。 现在我们这些努力成果,换个环境,或者换个评价体系,就能卖出完全不一样的价钱。而大城市,就提供这样一种多元的交易环境,换工作、换环境都容易得多。 你的价值才能从多个角度被评审,很可能会被评审出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你在大城市接触的人多,万一碰上赏识你的人,或碰上适合发挥你天赋的工作呢。

在小地方,这种机会可能就太少了,因为你接触的人往往层级也不是太高,他想拉你也拉不上去,而且小地方自带天花板。按理说,每个人都有些奇怪的技能,只是大部分人一直没机会挖掘出来,而大城市里聚集的人越多,场景越多,发掘个人技能的机会也就越多。你擅长的一些奇怪东西,你自己可能都没注意到它们的价值,如果待在小地方,你擅长的那些可能这辈子就被埋没了。

比如几年前我认识的一个房地产销售员,他其貌不扬,微胖,三十来岁,长了一张人畜无害的大圆脸,对房产相关的东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天生让人有种信赖感,他一直都是他们那一片的销售冠军。他跟我说,他在来北京当房产中介之前一事无成,他们那地方也没有房产中介,直到来了北京开始卖房,他才知道自己天生是个卖房的,现在一个月赚的比他在老家十年赚的都多。

进步就是对自己下黑手

在小地方,你可能到点就下班了,偶尔一次加班到十点多,看着地铁上空无一人,很容易陷入自我怜惜,觉得自己太不容易了。但是在一线大城市,早上七点地铁就很难挤上去了,晚上十点下班路上可能依旧摩肩接踵。在人人挣扎向上的氛围里,个人也就没那么容易感到脆弱了,能够承担更重更复杂的工作,成长也就加速了。

我前几天在微博上发了个帖子,我说是不是自从特斯拉来了后,比亚迪这些企业比以前进步明显。从评论区的情况来看,这个观察明显没啥问题,特斯拉威胁到了那些企业,所以它们自然使出了吃奶的劲。 我在评论区里说,进步本身就是对自己下黑手,如果没有压力,没人能下决心伤害自己。个人也一样,感受到危机,感受到差距,才会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改掉各种奇怪的毛病,戒掉自怨自艾。 大城市整体是逼着你前进,你稍微慢点都会受惩罚,这在小地方非常难以想象。这方面,大城市自带危机感和差距感,非常适合自虐,年轻的老爷们儿,适合去大城市接受一番洗礼,这样在后半生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重击。其实“痛苦”这玩意儿很多时候是一种“预期”,比如部队新兵经历了新兵营,此后承受痛苦的能力就明显提升了,并不是他们真的脱胎换骨了,而是经历了那些刻骨铭心的训练,他们承受痛苦的“阈值”大幅上升了。

此外,一线城市的工资比其他城市高得多,前几天有个小伙伴给我发私信,我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他说他在北京送外卖,一个月跑得好能赚到七八千元,差的时候五六千元,不过他还是要待在北京,他和几个兄弟一起在城外租了出租屋,每月房租六百元,每天吃喝花费二三十元,除去这些开销,剩下的钱全部寄回了老家,每个月至少能寄回去五六千元,孩子在老家过得还不错,他觉得现在的生活也还可以。

也就是说,虽然一线城市比其他地方工资高,但是,如果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钱都花掉了,那么当你有一天需要离开一线城市时,你的青春年华就相当于变成了那座城市的燃料;如果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钱攒下来,带到二线城市,那就相当于一线城市给你提供了燃料。

在大城市生活的代价

其实上文说的内容本身就带有一种不好的暗示,就是大部分人没法发财,大部分人没能激发出特殊的技能,大部分人没摊上好运气,他们空耗了时间,最后在大城市什么都没落下,还是得退到二、三线城市。这种恐惧从人们踏上大城市开始,就一直如影随形,甚至担心自己像一颗柠檬似的,在被大公司榨干最后一滴汁水后被无情抛弃。另外,有时候你在一线城市收入已经非常高了,但是跟周围的人一对比,毫无优越感,因为在一线城市,大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高手云集,这种感觉会进一步加深那种抑郁感。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到处弥漫的那种焦虑就很容易理解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得很不爽,但在其他人看来他纯粹有病——他收入已经那么高了,为啥依旧不爽?其实在他那个位置上,可能谁都爽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就演化出各种奇怪言论。比如,家里有王冠需要继承还是咋的,生啥孩子?生出来孩子继续像自己这样悲催吗?人在处于压力和消沉状态下,对这种观念更容易接受一些,从而导致有些人不愿意或不敢生孩子。

我之前看到一个妹子在我的评论区评论,她说她在上海的时候,每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觉得生孩子简直就是作孽,也没时间带,和闺密们讨论的时候,都决定不要孩子。后来回了成都,找了个相对轻松的早九晚五的工作,单位离家不远,步行上班,周末双休,婆婆也在当地,下班后看着其他人遛娃,自然而然觉得要生一个,生了一个后觉得也没那么难,又觉得需要生个二胎。而且非常奇怪的是,在上海的时候,周围的人聊到孩子就发愁,到底生还是不生,觉得非常纠结。回了成都,这个完全不是问题,到了那个阶段不要小孩,反而有点怪。

整体而言, 一线超大城市提供了一种“场”,在这里,你有更多的可能性,潜能更有机会得到激发,更有可能成为你自己可能完全没法想象的人。但同时,在大城市生活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比如持续的压力、焦虑等 ,从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你出身不咋的,还年纪轻轻,不敢出国,但又想出去闯闯,去一线城市绝对是个好选择。如果你本来条件就还不错,而且打算简简单单过日子,那待在二、三线城市就挺好,没必要去一线城市受那个罪。 rd8ViZe/uBeawEWzYf1EioXtX4y2EgpxoEHkOV3wHmpceg1zn53ilwRoswl4K7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