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万成神

为何百万能成神

“百万成神”是网文圈的一句话,流传很多年了,说的是你如果想做一个网文大神,那你得先写一百万字,写完了,基本上问题不大了。我上次看到这句话,应该是在2007年,那时候我对这话不以为然,十几年过去了,当初天天更新网文的那几个人,如今已经成了大神。剩下没成大神的,基本上都退出了江湖。

当然了,“成名”这个操作本身是个系统性工程,能不能成名往往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并不是说你是个高手就能成名,也不是说成名了就是高手。不过丝毫不用怀疑的是,所有完成“百万”这个小目标的人,都明显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些事我其实依旧说不清楚,不过“数量”确实是绝大部分技能的关键指标,比如一般吃鸡游戏里,玩到三百多个小时就会发现自己有明显变化,基本能做到指哪儿打哪儿,并且之前看着巨难无比的一些操作也能在电光石火之间完成。如果一个人写代码写到十万行左右,也会出现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想出这么复杂的套路和算法来。

之前有个网文作者,他写的文章是穿越回明朝,穿越回明朝之后的历史现在倒是很清晰,毕竟不想看《明史》,还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儿》,但是有些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比如那些钩心斗角的描写、利益格局的分配,甚至包括怎么种地什么的,我问过那个作者,他是怎么想到的。

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每天都写,一边写一边查资料,越写越顺,到后来已经完全随心所欲,可以把自己获得的任何小知识、小技巧都写到文章里去。

他说了一件事,说是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积累,脑子里也都有些绚丽的东西,但是绝大部分人功底太弱,倒不出来。那怎么训练这种“倒出来”的能力呢?没啥办法,只能是天天写,一直写,写不出来要硬写。我理解这也是为啥各个平台要设置“每天更新字数”,比如起点中文网,你要是去那里写文,每天要求你更新3000字,这个数说起来可能感受不深,大家试一下就知道了,99%的人挺不过第一周。

我理解这是个双重门槛,一方面可以把意志不坚定的人赶出去,毕竟天天更新3000字对谁来说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我问过不少厉害的网文作者,对于他们来说这也很难,尤其是开始的那几年。另一方面可以逼着作者们不断突破自我。 成为高手需要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蹚过漫长的无聊和低成就感时期,蹚不过就一直是二流水平。

性格并不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自我设限。性格、财富、知识、见识、社会关系,这几个变量都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说个比较明显的,财富上升会让人的性格变得明显开朗阳光,社会关系也会变得和谐很多。我之前见过一个自卑又自闭的人,本来是个技术宅男,后来从技术转到市场,并且不知道怎么就发达了,然后变得热情开朗起来。这种热情开朗又给他带来了新的财源和关系,让他变得更加开朗。

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往往是一种“舒适区表现”,比如有人在陌生人面前容易慌乱,如同有社交恐惧症,但是在熟人面前却大大咧咧,他并不是有双重人格,而是担心陌生人不接纳自己。你越是担心别人不接纳你,就越不会对别人展示自己,别人对你也就越无感,越缺乏反馈,由于你缺少别人的反馈,所以就一直处于社恐状态中。

当然了,我并不是建议大家去主动治疗“社恐”,我自己尽管当了近十年的临时讲师,但依旧没彻底治好“社恐”。我想说的是,性格本身不是百分之百不可以变的,往往是一种个人经历形成的结果,如果换个工作或者行业,时间长了,性格说不定就变了。

肌肉记忆才是真记忆

一本书看完了,到底记住了多少?其实很好检验,把看完的复述一遍,能复述出多少,就是记住多少。再过几天,内容大部分都忘光了,但是其中一小部分会伴随你一辈子,这部分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几乎能做到信手拈来,信手拈来的记忆就是肌肉记忆。同理,学了一门语言,有几句话一辈子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回想起来。编程也一样,有些算法用得多,可以毫不费力地搞出来,稍微不常用的东西就得不断地试错,反复调试。

高手和菜鸟的差别就在于高手的肌肉记忆库里工具多得多,可以基本不出错地快速把工具箱里的东西拿出来一顿操作。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是这样,一般都有个“工具箱”,高手做的就是多练习,把这个工具箱里的内容沉淀成肌肉记忆,占领先机后去抢下一个山头。

把这个问题延伸到“心智”层面,感觉其实更明显。为啥有人能挺过各种困难,能承受各种艰难?其实就是因为经常面对这类麻烦,处理这类问题所需要的心态和技能变成了肌肉记忆,不需要刻意唤醒就能自然面对。

别参加失败者的派对

这句话原本出自美剧《纸牌屋》,我其实一直也没明白啥意思。直到前段时间有粉丝问我,说他很迷茫,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关注了几个厉害的博主,那些博主都很愤青,天天抨击各种社会问题,时间久了,他也这么认为,干啥都提不起精神,觉得一切都没意义。这不快三十岁了,依旧一事无成。我突然就明白了那句话,包括我自己在内,年轻时都有这种冲动,希望这个世界能倒霉,大家一起倒霉,所以很容易关注那种博主,加入那种社区。问题是加入那种组织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每天盯着社会的黑暗面,最后社会还是那样,可是自己却废了。

不管咋样,不要跟loser(失败者)们一起混,有些博主自己不是loser,不过要赚特定人群的钱,评论区下边总是聚集了一大堆loser,大家要学会绕开他们。人的心态是很脆弱敏感的,你本来可能对一件事充满兴趣和激情,但别人说一两句丧气话,你可能就受影响了,那种体验直逼妹子们高价买了包包之后,商家就打折促销还不补差价。

好像人类生来就悲观,对坏消息有种独特的偏好,这也是为啥大家能发现,那些席卷全网的负面案例都是“悲观预期”。我不是说不该去关心这类事情,而是说要稳定住情绪,不要被这类东西带偏了。人的所有行为本质都是在执行心智下的命令,人是没法在悲观预期下全神贯注、火力全开的,而问题是,有些事情你全神贯注都不一定能做好,如果三心二意,那就更完蛋了。

整体而言,想做好一件复杂的事,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身体状态、深厚的知识储备缺一不可,我们生活的日常就是不断打磨这几样,别让别人影响了。

锚定15%法则

年初时不知道在哪儿看到一个说法:当你准备学点啥,如果学的东西全是新东西,大脑很容易过载,导致沮丧和失落,然后就要放弃。但是,如果学的全是你已经了解的东西,你又会感觉比较乏味。最好的状况是所学中含有15%的新东西,这样既可以维持挑战性,避免乏味,又可以防止沮丧和失落。大家可以把这事记下来,有了娃之后,给娃教东西时,可以想想怎么挖掘这个“15%法则”。

大家都有感觉,在一个领域知道得越多,学习得也就越快,因为前期啥也不懂嘛,学的东西都是新的,难免沮丧。后期存量很大了,新的东西就接近15%法则了,学起来又快又准。所以教育有两部分,前期的填鸭式教育,等到底子好了,就到了15%的快乐教育阶段,别人学得轻松,你学得苦,那是因为你俩不在一个学习阶段。

其实学霸们都是这样,他们能快速跨过前期的焦虑期,迅速进入后期的“15%学习阶段”,越学越快。我这些年招聘到好几个高手,我发现他们学习新技能的过程并不快,但是能一直在那里琢磨,每天集中注意力保证投入时间,很快就进入“15%学习阶段”了。而一些表现比较差的,看着也在学,但是每天实际投入时间太短,一直跨越不了筑基阶段,也就迟迟不能进入“15%学习阶段”。

成为高手 需要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蹚过漫长的无聊和低成就感时期,

蹚不过 就一直是二流水平。 80v96WmQkhijfUNU77r/2LzXaE4DXU4Zl4plPOfBdEfN6Nmidym7Zf5Ia3p2m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