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的生理功能对人体极为重要,如果脾胃二经脉气通调,阳气旺盛,机体的新陈代谢便和顺协调。三焦气化功能协调平衡,水气得以化为精微排出体外,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才能维持。
脾经,即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左右各21穴,每日巳时(上午9~11点)是脾经当令的时段,也是草动蛇行的时间,此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脾。胃经是足阳明胃经的简称,循行于身体正面,从头到脚,一侧有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胃经在胸腹腔内的运行路线,描述了脾胃相联系的路线,所以调理胃病时一般要脾胃同调。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与足厥阴肝经相交分出行于肝经之前,向上经过膝关节和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胃部分支从胃分出,上行通过膈肌,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交。
腹部分布有脾经的多个穴位,推腹部就能把脾经在腹部的部分全给推了。脾经通常都在人体中线旁开4寸的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上有痛点,那就说明有脾经不通的问题。
打通脾经最好的方法就是推揉,具体方法为:顺着脾经的循行线路,由小腿内侧开始,向上推揉到大腿内侧,再往上到腹部;手握空拳,用掌面一侧大鱼际部,顺着气血的走向,先推小腿,再推大腿,最后是腹部;先用左手推右侧的脾经,再用右手推左侧的脾经,每侧10分钟,每天推揉1次,这个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在推揉的过程中,为了加强防治效果,还可以重点按揉隐白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血海穴这4个穴位。巳时(上午9点~11点),脾经当令,如果脾经上有不通畅的地方,此时推揉效果最好。除了这个时间段,其他任何时间,只要有空闲,也可以随时推揉脾经。另外,根据中医“长夏应于脾”的说法,长夏时节(小暑至立秋这个时段)暑湿严重,脾土最恶暑湿,此时更要多刺激脾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至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中,又出来环绕口唇,向下左右两脉交会于颏唇沟处,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达额前。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下行分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腿部分支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足背部分支从足背上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
敲胃经一定要按照胃经的循行路线一路敲打下来,至于胃经在面部的一部分循行,我们可以将双手微张,然后用十个手指腹轻轻用力从上向下叩击。每天早上7~9点间正好是我们洗脸的时间,可以利用洗脸或擦护肤品的机会,对经过面部的胃经加以刺激,多揉一揉,不仅要擦匀护肤品,而且要在擦匀之后,继续做10次左右的擦脸动作。这个动作虽然简单,但实际功效非比寻常。另外,人体的面部不仅有胃经的循行路线,还有其他经脉的循行路线。因此,这个擦脸的动作可以刺激到多条经脉。
当叩击到颈部时,可以改用手掌轻轻拍打,到肌肉较多的大腿部位时,可以改用捶打的方式。
关于通过敲打方式疏通经络的原则,中医有句话叫“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意思是我们可以顾及不到每个穴位,但要保证刺激到整条经络。因此,我们在敲打胃经时,可以根据前面给出的循行路线进行敲打,最初可以参照穴位图,慢慢熟悉后,没有循行路线图一样能很自然地敲打。敲打时以让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
辰时(早上7~9点)胃经当令,经过一夜的身体消耗,此时正是给胃经补给能量的时间。在饭后0.5~1个小时敲打胃经,调理胃肠的效果最好。但是,一定要注意,刚吃完饭时不要敲打胃经,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在胃内进行消化,一旦敲打,气血运行他处,胃就无法充分消化食物。还要注意敲打的方向,由上向下敲时是补,由下向上敲时是泻。脾胃虚弱、胃口不佳时可以从上向下敲,而胃火较大时,要从下往上敲。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起着给五脏六腑提供能量的作用。一旦脾胃功能虚弱,人们就会产生常见的胃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同时还会导致无力、疲倦等吸收障碍,长此以往,会导致脏腑虚弱。只有脾经和胃经都畅通了,气血生化源源不断,湿气过重的肥胖者才能健康地瘦下来,易上火的消瘦者才会逐渐强壮起来。
秋梨被誉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清痰、降火除热、镇静安神、消炎止痛的功效。秋季易生痰火,食用秋梨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