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原因思维法

1.记忆前进行“知识转换”

接下来,我们将对“东大思维”,即东大学子是如何进行思考的这一话题展开进一步讨论。在此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聪明人是什么样的?

〇 聪明的人记忆力未必一定好

• 头脑聪明≠记忆力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可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其中最多的答案应该就是“记忆力好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聪明人?聪明人就是博学多识、记忆力强、有文化底蕴、知识面宽的人,这就是聪明人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

事实上,东大学子的确善于记忆。因为,要考入东大,至少需要记住4000个英语单词、500个古典词汇、500个数学公式,以及1000个以上与社会科学和理科相关科目的各类知识点。

显而易见,要达到以上要求的确难度很大。记得读高中时,我听到这些要求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难以置信:要考上东大,居然要记住这么多东西?!

于是,我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看来东大学生的记忆力都很强大啊,要记这么多东西,他们肯定只听一遍就能记住,记忆力绝对很厉害。说不定他们只是看一遍就能记住,完全可以做到过目不忘。东大学生肯定都是些天才!”

估计不少人的想法和我的差不多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尽管他们是东大学生,但是他们的记忆力与普通人没什么差别。说起来甚至有点喜剧色彩,在和东大学生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们其实也会丢三落四,类似“哎呀,下一堂课是什么课?”“糟了,下一堂课的教科书忘带了!”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知道这一事实,是不是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能把4000个英语单词记得清清楚楚的人,为什么也会丢三落四?对此,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 人的两种记忆:容易记忆和难以记忆

事实上, 记忆力总是表现得那么不可思议。

例如,一名象棋棋手可以记住成千上万个棋局。“啊,这个阵形,在一次比赛对阵中我曾经见识过。”棋手把所见过的棋局、阵形等都提前存储在大脑里了。那么,如此说来,象棋棋手是不是都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呢?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给这些记忆力好的棋手布置一个任务,要求他们记住某盘棋的棋局,那么在面对一盘毫无关联、毫无秩序的乱棋时,他们也是一筹莫展,完全记不住。棋手们表示,对于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棋局他们是能够记得很清楚的,但是眼前这种棋局,他们却怎么都记不住。

同样的道理,如果给东大学生布置“记住以下单词”的任务,相信很多东大学生都能轻松完成。但是,在要求他们“记住以下无规律的字母表”时,他们却做不到。

虽然记忆的对象相同,但在记忆过程中,为何会有“容易记忆”和“难以记忆”的区别呢?

换言之,我们所认为的记忆力好的人,他们在记忆时并非我们所想象的像相机拍照一样,将信息原原本本全部存储在大脑中,而是在记忆的过程中进行了 “记得住”和“记不住” 的信息分类。

讲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故事。我小时候怎么都记不住九九乘法口诀,父母为此十分苦恼。当他们考我“2乘以3等于几”这样简单的问题时,我也总是答不上来。

不过,当时我特别喜欢一款游戏《精灵宝可梦》。游戏里有300多个精灵宝可梦,每个精灵的名字我都记得十分清楚。

九九不过八十一而已,精灵宝可梦可是有300多个,而且各自有不同技能,它们之间微小的细节差异我都能记得一清二楚。正因为这样,父母非常生气,总是责骂我:“你这记忆力怎么就不能好好用在学习上。”

其实,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因为人在记忆过程中会区分两个领域: 记得住的和记不住的,所以记忆力好的人依然会有丢三落四的情况。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呢?

〇 分析理解记忆对象

• 东大学生拒绝死记硬背

关于记忆力的不可思议之处,我想可以通过 日常生活辨析能力的差异 进行说明。事实上,记忆力强大的人与记忆力普通的人 唯一的不同就是“关注点”的差异。

大部分人认为聪明人的记忆就像相机拍照一样,可以将所有信息完整地存储在大脑里,但人类是否存在如此强大的记忆力,目前还是一个问题。即便存在这种有超强记忆力的人,也仅限于概率极小的一部分人(即便是东大学生也最多是1万个人中有1个这样的人这种极小概率)。如果不这样解释,我们就无法理解记忆力的不可思议之处。

那么,为何我们会产生“记忆力好”和“记忆力差”的分类呢?答案只有一个: 看待记忆对象的视角存在差异。

例如,大家可能知道“unite”的意思就是“结合”。当大家遇到这个单词,是怎样记忆的呢?反复看,反复书写,还是尝试用谐音顺口溜?

我认为,这些方法作为记忆的手段都是正确的。然后,我们根据人们的努力程度来分类:只需少许努力就能轻松记住的人定义为“记忆力好的人”,那些通过大量阅读、书写才好不容易记住的人归类为“记忆力差的人”。

不过,记英语单词时东大学生绝不会死记硬背,他们往往会转换视角来记忆。

例如,“unite”这个单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USA”,也就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的“United”也是从“unite”一词变化而来的。这样一来,我们再看看“USA”究竟是什么意思?美国是合众国,是在多个州(state)联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United States”就是指联合在一起的“州”。

那么,与“unite”一词相似的词,如单词中有“uni”的词大家又知道多少呢?“uniform”“unique”“unit”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看到以上单词,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uni”出现在哪些词中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一查字典,就会找到“uni”指的就是“一个”。全部统一为一样的衣服=uniform,即制服;其他事物所不具备的个性=unique,即独特性;两样事物合二为一=unit,即一组。以上单词是由“uni”的基本含义“一”衍生出来的表达。

unite=联合,就是“统一”。“统一”一词中也包含“一”的基本含义。“unite”就是把分散的事物变成一个整体,因此就产生了“统一”这一含义。

• 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实现长期记忆

现在如何?unite=统一,这个单词大家完全记住了吧?

记忆力好的人往往将需要记忆的事物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探寻事物产生的原因就轻松记住了,无须死记硬背。

通过将相关的事物串联起来记忆,其他有联系的事物也就能一并记住。比如在记“unite”这个单词的过程中,顺带能轻松记住“United States”,以及“unique”“uniform”等单词。

很多人在记忆时往往不做任何思考,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他们通过反复书写、反复看、反复听等方式去记忆。而我们往往容易将这些擅长死记硬背的人当成“记忆力好”的人。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死记硬背就像吃饭时完全不加咀嚼,狼吞虎咽,这样必然会导致消化不良。

聪明人擅长对要记忆的内容细嚼慢咽。即便是“unite”这样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他们也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让这个单词“更好记”,因此不会出现记忆障碍。他们只需改变视角,就能让记忆过程变得更简单。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Colonel Sanders吧,就是肯德基创始人,那个白胡子老头。那么,你知道肯德基爷爷的真实姓名吗?你可能会以为“不就是Colonel嘛”,实际上并不是。肯德基爷爷不叫Colonel,Harland Sanders才是他的本名。

可能有人会问:“Colonel指的是什么呢?”Colonel本义表示军队的上校,也就是说Colonel Sanders其实就是“Sanders上校”,表示一种尊称。

听完这个故事,你记住colonel是“军队上校”的意思了吧?如果平时学习时看到colonel这个单词,没有这个场景,也许很难记住。但是,将它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一下子就能记住了。

记忆力强的人,实际上就是善于转换思维的人。

〇 分类归纳记忆对象

• 记忆力好的人擅长提炼信息

我们来打个比方。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专门储存信息的记忆空间。人们大多会认为聪明人的记忆空间容量巨大,可以容纳海量信息,所以他们拥有好记忆力。的确,有这样的人,但是极为罕见,1000万人中最多会出1个。

事实上, 聪明人的记忆空间的容量 与普通人并无差别。但是, 聪明人擅长归纳和整理记忆内容,能够将大量信息分类、整理并存入记忆。

总而言之,聪明人与普通人的差异不在于记忆空间的大小,而在于记忆存储方式的不同。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聪明人就是实现记忆轻量化的人。

比如,记忆unite这个单词时,可以顺带记忆unique、uniform等单词。这些单词都是由“uni”这个表示“一”的词根派生出来的。“嗯,unite表示统一,unique表示独一无二,uniform表示制服”,就这样,我将这三个单词捆绑在一起记忆。

通过转换视角,记忆力好的人成功实现了记忆轻量化和最小化。就像我们整理衣柜一样,一格全部放T恤,另一格全部放贴身衣物,分门别类,整齐有序。

• 归纳和整理信息能力强的人善于提取信息

信息整理有序,提取信息就会更快捷。

当衣柜收纳有序时,我们就不会手忙脚乱地到处翻找:“啊,内衣到底放在哪一格?”而是非常确定“内衣肯定放在某一格”。我们提取记忆信息同样如此。

所以,即便我们忘记了unite是什么意思,但只要记得“uni”表示“一”,其他派生词都与此有关,以此类推,也能轻轻松松唤起记忆,回想起unite的含义是“统一”。

我在前文中提到的象棋棋手记棋局时也是如此。他们并不是将100种不同类型的棋局死记硬背下来,而是记住决定棋局胜负的关键棋,并且由此推算,才记住了100种棋局。

棋手并不是去死记毫无意义的棋局,而是记具体步骤,例如“这种情况下如何破解穴熊围”的棋局,或者“如果遭遇银将配合飞车的进攻,该如何防守”的战局。通过记住关键走棋,他们记住了整个棋局。因此,只见最后棋面却不知过程的棋局,他们是记不住的。

以上所有,都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有些人看来,毫无规律的英文字母排列与有规律可循的英文单词并没什么不同,看不到过程的棋局和知道来龙去脉的棋局似乎也没什么差别。但是, 聪明人通过转换视角,能将杂乱的信息变得有助于记忆,将需要记忆的信息进行提炼,实现了记忆任务的轻量化。 这正是聪明人记忆力好于普通人的原因之一。

本章内容,总结如下:

• 记忆力好的人通过转换视角记住更多信息。

• 仔细分析理解记忆对象,让信息记忆更方便、更快捷。

• 寻找信息之间的关联,抓住关键信息,让记忆轻量化。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养成智慧大脑的思维——原因思维。

2.拒绝死记硬背

〇 分析原因,灵活记忆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一起讨论原因思维。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要提高记忆能力,需要转变看待事物的方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分析理解记忆的对象,让内容更有利于记忆;二是通过在记忆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实现记忆轻量化。

下文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该如何进行具体操作。

• 一切事物都是结果的呈现

分析原因,简言之,就是“知其所以然,实现轻松记忆”的思维。

最初接触“unite”一词的人,原本不知道为什么“unite”表示“统一”。于是,很多人都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努力去记忆词的含义,但是很难记得住。背诵记忆时,总是会有“怎么也记不住啊”“完了,刚记住就又忘记了”等让人备感无奈的情况。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在不知道词语来源的情况下记忆,等于背诵一串无规律可循的字母排列。

原因产生结果。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一切事物背后必有原因。因为有火,所以有烟;因为生了虫牙,所以牙疼;因为悲伤,所以流泪。“unite”为什么表示“统一”,一定有某种原因。

带着问题,我们查一查字典,结果发现“uni”本义是“一”。因为“unite”一词中含有“一”这个要素,所以派生出“统一”的含义。

因此,我们只需要记住“uni”就是“一”。即使一时忘了“unite”的意思,通过分析原因,“uni表示‘一’,unite表示‘统一’”,也能轻松回想起来,不容易忘记。

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都只是结果的呈现。 重力作用的结果,就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地球自转的结果,就是一天分为白天与黑夜。遇到开心事的结果,就是露出笑颜。只是我们总是将这些现象视为理所当然,总是轻易下结论:“苹果当然要从树上掉下来。”

东大学子在面对“结果”时,往往都会提出疑问。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东大学子说话时喜欢用什么词,即使用的高频词是什么。结果显示:东大学子常用词中排名第一的是“为什么”,频率远超其他词语。

东大学子的特征是: 遇到任何事情或者知识,都将其视为一种“结果”,然后努力分析并追寻其“原因”。

“为什么unite表示‘统一’?”

“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

因为对所有事物都带有疑问,所以才想去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因为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才能记住大量信息,实现长期记忆。

事实上,东京大学的入学试题也充分表现出这样的倾向。比如,“为什么圆周率是3.14?”“日本为什么要开放国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题目考查的重点并不是知识点本身,而是问考生“为什么”。

认为一切现象的产生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能够深刻思考并追问“为什么”的人,才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东京大学的这种招生意向,常常体现在这种类型的考题中。

• 巧妙记忆,拒绝死记硬背

深刻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后, 我们无须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记住。

上文中我提到,要进东大,必须记住大量知识点。但是,这种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分析原因灵活记忆。

例如,你是否记得马休·佩里的舰队打开日本国门是在哪一年?答案是1853年。记这类知识点时,大多数人是靠编顺口溜,或者靠反复背诵。但是,东大学子不一样,他们会问:“为什么不在1852年,也不在1854年,偏偏是在1853年呢?其中一定有什么原因。”他们会追寻事情发生在1853年的原因。

通过分析他们发现,1853年佩里的舰队进入日本并非偶然,而是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在1853年佩里的舰队进入日本几个月后,欧洲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事实上,当时有很多国家想要强行打开日本闭锁的国门,但是,最后为什么是美国先出手呢?因为1853年欧洲局势极为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的欧洲必然无暇他顾,美国当时的想法大约是趁着这一时机攻占日本,就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吧。

而且,直到1848年,美国在距离日本较近的西海岸也没有占领任何土地。他们之前主要活跃在东海岸附近,等到活动范围拓展到西海岸时,已经是1848年的事了。

到1849年,西海岸涌入了大量的美国人。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的美式橄榄球球队取名为“旧金山49人队”(旧金山淘金者队),就是为了纪念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

1845年以后,军舰完工,强迫日本开放国门的所有准备就绪,同时估计到欧洲此时无法出手干涉,趁着这一时机,美国军舰踏入日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1853年佩里的舰队踏上日本领土,是多种原因叠加的结果。 如果我们提前了解这些历史原因,那么我们记忆这一时间的时候就会想到:“佩里的舰队来航,是在欧洲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前”“确切地说应该是在1849年之后又做了几年准备”,这些会让记忆过程更轻松。

死记硬背只能记住个年份:“1853年,佩里的舰队来航!”但是, 这种记忆方式毫无章法,和随手将衣服胡乱塞入衣帽间一样,根本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整理。 等到想要提取记忆的关键时刻,却根本找不到,因为很快就遗忘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需要记住一句话:“欲速则不达。”我们必须对事物进行充分的原因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具体实例分析。

〇 分析原因的5个步骤

在分析原因时,我们通常采用以下5个步骤。

• 步骤一:寻找结果——寻找记忆对象,探索事情缘由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记忆的对象,分析对象。形成习惯之后,对不经意间看到的新闻或者身边的日常琐事,不管是什么对象,我们都可以尝试着寻找一下结果。

• 步骤二:寻找关键词——搜寻有特征的数字或者特定表达

分析原因时,可能一开始会有些迷茫。对于书上写的“1853年,佩里的舰队来航”,你可能只是一眼扫过,很难会去想为什么。的确,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很困难的。

此时,我们可试想一些具体信息,例如“1853年”“美国”等,通过锁定的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 步骤三:设置问题——思考数字和特定表达背后的原因

观察到一个事件,就要思考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比如,“1853年,当时的世界发生了些什么?”“在这一时期,还有些什么事件?”“对美国人而言,1853年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是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呢?”诸如此类,我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 步骤四:了解背景——调查数字和特定表达的背景

然后,我们需要以 更宏观的视野、更抽象的高度 进行分析。

比如,1853年,就是19世纪,那么,19世纪有什么时代特征?与其他世纪相比,19世纪有什么不同?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进一步思考。

以美国为例,继续拓展思维,我们可以想想“美国原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原来的美国到底做了些什么”等等。

(根据情况,我们有时可以省略步骤四。关于背景的分析方法,我们将在第2章中进行详细叙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 步骤五:分析原因——思考原因并得出答案

在步骤三和步骤四的基础之上,提出“为什么”,从而得到步骤二的解答。

例如,检索“1853年”“美国的建国历程”,我们可以寻找自己印象中的答案:“1853年,英国好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原来美国在这一时期刚刚占据西海岸没多久”,等等。

此时,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到底这个理由是否正确?”纠结这个理由正确与否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思维的过程。

当然,理想情况下,我们找到的理由就是正确的。最重要的事情在于我们思考、我们接纳的过程,这样能让我们保持思考的习惯。这个思维过程无须告知任何人,如果想法错了,我们改正过来就可以了。这种在某种意义上“很随意的态度”,在本书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掌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分析原因”吧!

“分析原因”的具体示例:

1

unite =统一。

步骤一:“unite”“统一”“uni”。

步骤二:uni是什么意思?

步骤三:uni是“一个”的意思,然后派生出“统一”的意思。

2

term这个单词有“期限”和“关系”两个意思。

步骤一:“term”“期限”“关系”。

步骤二:期限和关系意思完全不同,为什么一个单词可以表达两个意思?

步骤三:term本来是什么意思?

步骤四:term原本表示限定范围,然后派生出限定时间的“期限”,以及限定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关系”。

3

日本最近太阳能发电取得了迅速发展。

步骤一:太阳能发电。此外,分析“最近”这一时间,调查具体时间。

步骤二:“太阳能发电”是什么发电方式?2011年太阳能发电数量开始增长,2011年有什么特别之处?

步骤三:主要利用什么能源发电?

步骤四: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核能发电厂发生事故,导致核能发电困难。通常情况下主要是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属于清洁能源,而且是可持续性获得能源,因此在2011年后太阳能发电备受关注。

通过以上示例,大家是否对“原因分析”的5个步骤有了大致的概念呢?接下来,我们尝试来挑战一下吧。

“原因分析”,一起试试看!

【问题】

Q1:为什么culture表示文化?

Q2:fine一词有“非常好”和“罚款”两个意思,为什么?

【回答】

A1:culture原本的意思是“耕耘”,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耕耘就是文化。

A2:fine原本是“分界线”的意思。因为有分界线,“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自然就是“非常好”;因为有分界线,所以“就此打住,以后不再有争执”就成了“罚款”的意思。

3.拓展记忆容量

〇 创建记忆分格

完成“探寻原因”这一步后,接下来就需要“建立联系”了。何谓建立联系,简而言之,就是整理信息。

我在上文中讲到一个观点:一切现象都有其原因。当然,即使是同样的原因,也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uni=一个,所以有了unit、uniform。1849年美国拓展到了西海岸,所以就有了“49人队”这样一支美式橄榄球队,四五年后佩里的舰队就强行进驻了日本。

像这样整理出相同的理由,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立联系”。

• 建立联系有助于拓展记忆容量

当事物之间建立了关联,记忆就会变得更加便捷。

例如,当我们听到“unite”这个词时,会想起还听到过其他类似表达的词,比如unite、uniform、universal等。能够这样进行举一反三的人,自然能很轻松地记住unite这个单词。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大脑中创建了一个“uni的记忆分格”。

前文我们说过,记忆力好的人在记忆橱柜里存放信息时,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的,每个信息都有专门的存储格,就像整理衣帽间一样,内衣是内衣,T恤是T恤。能够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人,就已经有了“uni”这样一个记忆分格。在这个格子里,所有由uni派生出来的单词都装在里面。unite一词属于uni这个格子中同类单词之一,也存放在其中。这种方式可以让记忆更加快捷,而且不易忘记。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建立联系。 前文提到的“原因”是贴在记忆格上的标签,在其导致的结果中找到联系,再根据标签进行整理分类。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在“寻找原因”这一步打好基础。

例如,在脑海中创建了一个“uni=一个”的记忆格,贴上“uni=一个”的标签,后面看到“unite”就能归类。但是,如果连“uni”是什么都不知道,自然无法用“uni”来建立词语间的联系。

如果感觉到“uni”似曾相识,却不深究其本义,那么最后只会觉得两者相似,却无法进一步深入思考。不整合、不分析原因,自始至终只是死记硬背,最后只能是胡乱将信息随便塞入大脑而已。

东大学子虽然头脑聪明、记忆力好,但是他们能记忆的信息总量也是有限的。他们分门别类创建记忆分格的能力却极为突出。

当我们听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或新闻,问上一句“为什么”的时候,其实大脑中就有了分格的框架。“unite?对了,就是uni这一格。”“佩里的舰队进入日本,原来当时的美国有这些举动。”只有在大脑中提前搭建好记忆分格的结构,学习过程中不断创建更多格子,我们才能熟练记忆更多的信息。

记忆力好不是天生的。 一个原因会导致多个结果,从这些结果中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会提高记忆能力,这才是关键。

• 抓住事物的本质,无须刻意记忆

我问一下大家,你的数学学得好不好?

我本人数学很差。因为太差,感觉一看数学我就会产生过敏反应,极其难受,完全提不起任何兴趣。至于数学考试,我也经常交白卷。

但是,东京大学对文科生的数学成绩要求很高,数学不好考入东大也是无望的。所以,我无论怎么挣扎,依然无法逃避数学这门学科。

无奈之下,我必须努力重新开始攻克数学难题。在学习中,我发现,数学中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

数学中有“加法定律”“毕达哥拉斯定理”“塞瓦定理”等,还有很多让人搞不懂的公式。我努力背诵这些公式,希望能在考试中派上用场……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数学成绩却毫无起色。

我十分苦恼,于是向一位同样报考东大的朋友请教,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好。我对他大倒苦水:“你看,数学有这么多要背诵的东西,我怎么记得下来嘛!”

听到这句话,我朋友一脸茫然的样子:“什么,数学还需要背诵?”

我立刻反驳道:“怎么不需要背诵啊!数学里有这么多的公式!”

朋友告诉我:“其实,完全不需要全部背诵。你只要搞清楚这个公式为什么成立,就根本不需要背什么了。”

听到这句话,我明白了,一直以来我努力记住的只是事物的结果。我努力去背诵100个公式,记忆的只是结果,死记硬背是完全无法成功的。而我的这位朋友从来不死记硬背,他学数学时是寻找公式成立的原因,并且将原因与其导向的不同结果联系起来,这样就很轻松地记住了100个公式。

如果理解了“三角比”定义,sin、cos也好,加法定律也好,其他各类定理,我们都无须刻意去记。但是,我记不住,是因为只看到sin、cos以及加法定律的结果,却从未深究过三角函数定义中两线段数量比的本质。

换言之,我这位朋友成功掌握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所以,在数学中,没有多少需要去背诵的东西。

关于“本质”的讨论,我将在第5章中进行重点分析,此处不详细展开。

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搞清楚了一件事:对于我们认为必须背诵记忆的许多内容,如果将其与背后的原因联系起来思考,那么完全不需要刻意记。这样一来,记忆任务的总量减少,有效记忆的容量就增多了。记住4000个英语单词也好,3000盘象棋棋局也罢,实际上未必是通过大量刻板背诵实现的。

用最小的力,创造出最大的成果。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需要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〇 建立联系的5个步骤

接下来我将给大家介绍建立联系的步骤。

• 步骤一:立标签——前文中提到的找寻原因的“原因”

“uni”就是“一个”,“1848年”就是“美国发展扩大到了西海岸”,我们需要努力寻找其中的本质原因。

• 步骤二:贴标签——记笔记,在题头标出原因

准备笔记本或笔记手账。

“uni=一个”

“1848年=美国达到西海岸的一年”

类似这样,将其标在题头。

• 步骤三:寻找联系1——寻找“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因为“uni”表示“一个”,所以产生“unite”表示“统一”这个结果。“uni=一个”还有很多派生出的词语,找出它们,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分析调查。

• 步骤四:建立联系——将“结果”和“原因”联系在一起

我们在步骤三中找到了“uniform”这个词,但是不知道这个词是如何与“uni=一个”联系起来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充分调查,深入思考如何将原因和结果关联起来,并将其形成文字,做好笔记。

因为“uni=一个”“form=姿态、形态”,由此我们知道uniform是大家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所有人都展现出同一种形态,这样我们就建立了联系。

• 步骤五:寻找联系2——记好笔记,然后继续寻找其他关联结果

或许不能立刻找到,但是肯定还有“uni=一个”派生出来的其他单词。比如你在路上散步的时候发现了“universal”,这个单词也是与“uni=一个”相关的,我们可以立刻将其记在笔记本上。

“建立联系”的具体示例:

1

uni=一个。

• unite=统一(许多事物联合为一个整体)。

• uniform=制服(大家统一着装,呈现出整齐划一的形态)。

• universal=普遍的(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共通的、统一的)。

2

fine =非常棒、罚款。

因为分界线是确定的,“没有超过这个分界线的”就是“非常棒”;因为确定了界线,所以“就此打住,以后不再发生争执”就是“罚款”。

• define =下定义(de=明确。明确确定界线)。

• infinite=无限的,infinity=无限(in=无。没有界线=无限)。

• confine=限制(con=完全地。完全设定界线=限制)。

• final=最终(al=类似的。类似分界线一样清晰明了的终点)。

3

17世纪,气候异常导致经济危机,各地战乱频发。

• 英国:清教徒革命。

• 俄罗斯:拉辛农民起义。

• 法国:福隆德运动。

•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

“建立联系”,一起试试看!

【问题】

Q1:为什么日本以大米为主食?

Q2:印度咖喱饭馆里为什么会有馕?

Q3:“supermarket”中的“super”是什么意思?“super market”是“超级出色市场”的意思吗?

【回答】

A1:大米适合生长在降水量多的地区。因为大米热量高且利于储存,而日本降水量充足,所以日本大量种植水稻。

——除了日本,还有许多降水量丰富的亚洲国家也是以大米为主食。

A2:馕是由小麦粉制作而成。印度降水量少,不适宜种植水稻,而是以种植小麦为主。

——印度降水量少,适合种植小麦、棉花等适宜在干燥地区生长的植物。

A3:super是由superior这个英文单词而来,用于比较,意思是“更优秀”,因此supermarket就是“比传统市场更出色的市场”,即“超级市场”。

——superior的意思是“更优秀”,并派生出“超过其他所有的,是最好的”的意思,因此有了“卓越的”意思。 AzszyJZNdfMPpHFC/MmhPm5Q9YuxxHfdbx0/sPn9udd3IfEpTpK3aTKrYnDVn+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