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学霸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

为什么东大学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聪明人”呢?聪明人和普通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想很多人会把原因归结为先天因素,认为这是天生的,还会有不少人回答:“因为大脑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才能考进东大。”“无非就是他们天生就聪明嘛!”

然而,我就读东大后,深切地感受到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我身边的东大学子经历了怎样的路程才成功成为东大学子的呢?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东西。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东大学子,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日积月累、不断努力的结果”。

天才如果不努力也不能轻易考入东京大学。

事实上,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考入东京大学的例子有很多。

一些人天资聪颖,小时候就被人们断言“肯定能考上东京大学”,然后就轻轻松松上了东大,这样的案例几乎不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多数东大学子其实并非人们眼中“先天智商高”的人。

“东大学子的聪明,是后天习得的。”

那么,东大学子是如何变聪明的呢?聪明的人与愚钝的人之间到底有何本质区别呢?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呢?

我认为,变聪明的关键在于“对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

大家可能都会经常拍照。拍照时,一旦相机没有对焦,拍出的照片就会很模糊,分辨率很低,而成功对焦时照片的分辨率就很高,极小的细节都能显示得非常清晰。

聪明人观察世界时,就是高分辨率地去观察。他们可以 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获取信息,就像随身揣着一台高像素的相机一样。

在进一步详细说明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大家经常能听到的观点:“要提高英语口语,找个外国恋人就行了。”对于这一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这种观点认为,和恋人直接对话的这一动机,能够促使人们迅速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听起来好像颇有几分道理。

的确,我身边有不少人就是这样做的,而且还有很多人知道这种做法,说明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是有共鸣的。看样子似乎也颇为可信。

但问题是,怎么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呢?为什么“找个外国恋人,英语学习积极性就能变高”,然后就会实现“英语学习效果提高”的目标呢?

我的朋友中的确有人因为交往了外国恋人而英语口语突飞猛进,但是,当我向他了解情况时,他的回答却让我十分意外。

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我们会听到有专门面向外国人的英语广播。当我们学习英语的意愿很低时,听到英文广播,我们唯一的反应无非就是“哦,放的是英语啊”,仅此而已。但是,因为交往了一个外国恋人,想要和她说话,想要尽快掌握英语时,这个英文广播就成了英语学习的材料。

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英文,比如广告牌和菜单上的英文,企业名称和商品名称中包含的英文单词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英语学习的好材料,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提高英语水平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看到很多的英文单词,比如“menu”(菜单)、“announce”(宣布)、“motivation”(动机)等,很多企业也将企业名字改成了英文的。

那么,我想问大家,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和听到的英语,具体是什么意思,你是否有意识地去了解过呢?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是听过就忘了,没放在心上吧。

当人们有强烈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时,就会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英语,即便没有坐在书桌前,他们也依然能够学习英语。 我认为,这才是“想提高英语口语,找个外国恋人就行了”这一主张的真相。

“对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强”,指的就是这种情形。同样的风景,在有些人眼里是英语的学习材料,而在有些人眼里则什么也不是。正是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距。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东大学子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观察到了什么。他们是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如何练就聪明大脑的呢?

答案是:他们并不是向特定的某个事物学习,而是向所有事物学习。因为他们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习,所以东大学子才拥有了聪明的大脑。

例如,去便利店买牛奶,稍微观察一下牛奶包装,你就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如果在东京买牛奶,你会发现牛奶产地是群马县、栃木县、千叶县等,大多数牛奶产地是关东地区附近的县。

估计有人会问:“为什么呢?牛奶不是北海道的好吗?”甚至有的人还一直以为北海道的牛奶多呢。至于群马县、栃木县,感觉好像不产牛奶似的,为什么关东地区北部居然设置牛奶生产厂家呢?

答案很简单,小学课本里就写着“近郊农业”。例如,为了保证新鲜,蔬菜需要采摘后尽快食用,所以一般在消费地点附近进行培育,这样的安排可以控制运输成本。同样,牛奶保质期短,因此保鲜非常重要。如果将北海道生产的牛奶运到东京,光是时间和劳动力上的消耗就非常巨大。因此,东京市场上的牛奶大多是关东地区周边城市生产的。

即便是面对牛奶这样一种极为常见的食物,只要仔细观察,多问“为什么”,也能够深刻了解到“近郊农业”的概念。

同样,大家经常看到但是从未提出过疑问的一个事物就非常有代表性,那就是红绿灯。日语中红绿灯表达为“青信号”,但是信号灯并不是青色的,为什么红绿灯要用“青信号”表达呢?

同样的表达,还有一个是“青汁”。青汁并不是青色的。话说回来,如果饮料真的是青的,估计我们还不敢喝呢。 我们为什么把绿色的“绿”用“青”来表达呢?

说来话长,这个事情需要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只有4种颜色,准确而言,虽然存在很多颜色,但是当时的 人们对颜色分类的词汇只有4个 ,分别是红、青、白、黑,所以人们用这4个表示颜色的词汇来描述其他颜色。

在当时,绿色并未和“青”区分开来;茶色则被视为黑色的一种,用“浅黑色”来表达,直到如今,人们偶尔还会使用“浅黑色”这一表达方式;黄色则被算作红色的一种。

如今,在日语中,作为历史遗存,“红的”“青的”这些词汇依然在使用,但是没有人用“绿的”这个表达。同样,“白的”“黑的”都可以说,但是没有人直接说“黄的”。颜色如果直接作为形容词来表达,只有“红的”“青的”“白的”“黑的”这4种。

当然,“茶色的”“黄色的”这样的表达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后面不加“色”这个字,这类词就无法使用,因为没有“茶的”“黄的”这种表达。

大量表示颜色的词汇出现的时期,已经是镰仓时代以后了。但是即便如此,这4种颜色作为日本古代颜色分类的思维依然保留着,这4种颜色总被优先排列,其他所有颜色则列于其后。因此,虽然信号灯有绿色的,但是依然用“青”来表达;绿色的饮品依然标注的是“青汁”。平安时代的历史至今依然保存着,这就是“青”的来历。

“牛奶”也好,“青信号”也好,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及,司空见惯。但是,有的人可以从中学到东西,有的人却学不到。可见,善于学习的人会不断地在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

1.学知识、做学问,从细致观察日常生活开始

这种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与众不同的特殊存在,事实上,这就是 自古以来一直持续不断实现学问增长的机制本身

例如,科学其实就是“力图解释说明我们身边所有常见事物”的一种学问。“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或许可以用地球引力来解释。”“为什么会下雨?或者与水的蒸发有关。”

为了解释我们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牛顿、亚里士多德以及诸多大学教授都在反复进行研究,这正是在构建提高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的方法论。

学知识、做学问本身,完全可以被定义为“提高日常生活辨析能力的行为”。

2.人人都能通过思维训练提高日常辨析能力

或许有人会说:“嗯,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我觉得自己完全做不到。”事实上,只需要转换一下思维模式,任何人都能够轻松提高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

不要觉得自己做不到。我的标准偏差值才35,我都做到了,你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只要领悟到意识和思维上的些许差异,我们就能在拍照时成功对焦,拍出高像素照片。

接下来,本书将给大家介绍5种方法,通过这5种方法,任何人都能轻松掌握提高日常生活辨析能力的方法。 o/r3CS6YiUZYT76yjmoM1lVUbOlOhL/4EZE+yE5wBw8k6ACqfBCKNC8tThr2s7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