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ESP的本质属性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主要包含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社会用途英语三大类。它并非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Halliday,1964);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和研究的领域,是用来研究语言的本质、探讨如何学习语言、融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与相关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具有特殊目的的语言教学和研究的领域。

国外 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Halliday,Mclntosh,Strevens (1964)首次提出了ESP这一全新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语言观。随后Herbert、Ever、Latorre等国外语言学专家也开始了对科技英语的研究,并相继提出了构建科技翻译;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国外学者(如 Widdowson,1978;Coffey,1984;Alderson&Waters,1983)开始对ESP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教学评估等)进行研究。迄今,国外ESP 研究已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篇章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技巧分析(Skill and Strategies)、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所以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而论,国外的ESP已经成为一个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和研究领域。

国内 最早的ESP相关研究成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以论文的形式介绍了ESP的概念,并推荐了当代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介绍国外ESP理论及教学的文章,如伍谦光(1980)、童登莹(1981)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的出现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内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也初见端倪,如范宜(1995)、应惠兰等(1998)、秦秀白等(2003)。

ESP的产生具有自身的背景和理据。ESP并非事先谋划周详,组织井然有序的活动,而是各种不同需求汇合后形成的现象。尽管这些需求在世界各地表现不一,但促使ESP产生的原因却有其共通之处。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通用英语(EGP)教学一统天下,即将英语作为普通学历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素质为目的,仅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空前繁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便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语(Strevens,1977)。面对社会日益拓展和深化的交际活动,EGP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显然不能满足行业对具有专业交际能力的涉外人才的需求。

首先,ESP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对英语的需求 。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其语言成为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而独立后的美国因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移民进入美国,这些移民需要较快地掌握英语以适应他们生存、求职的需要。美国的经济、商业、科技活动很快在世界范围独占鳌头,与美国有业务往来的国家,急需对有关人员进行专业英语培训,以确保与美国进行有效交往,那么在短期内需要熟悉的专业英语,即为特殊目的服务的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便随之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经济活动的急剧增长。这种增长造就了科技和商贸两股力量,它们使世界变得更趋同一,由此产生了需要一种国际共同语的强烈要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西方的资金、人员流入石油输出国,ESP的发展和需求加速并扩大。因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将根据自己的需求还要继续深造,这种公共英语课被称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用于学术目的英语;有些人因就业需要学习英语,这种英语称为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为就业目的而教学的英语;还把科技英语称为 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等。因为这种发展趋势总体上给英语教学增加了压力,要求它提供对路的“产品”,所以ESP的产生是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学是一项社会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各高校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外语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是多形式的、多层次的。ESP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则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重要途径。

其次,ESP的产生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 。ESP研究有助于整体的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课程设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教材、教法的评估等。ESP课程研究则是英语课程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该课程分类甚细,需因学习者而异,需以学习者提出的各类问题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这些问题大致可归纳为语言描写、语言习得理论和需求分析等方面。所以对ESP课程设计研究实质上是对英语教学课程设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ESP的产生是语言学及翻译研究的需要 。ESP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产物。语言学研究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初是历时语言学,即研究某种语言或某几种语言的演化和发展。到了20世纪初,语言学家Saussure(1916)提出仅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不充分的,要想更好地了解语言,还必须搞清楚在历史中的某一时刻语言的现象,于是他提出了共时语言学。随着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学、心理学的发展,语言学的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边缘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肯定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这为ESP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ESP需求出现的同时,英语语言学研究也在进行。主要有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1964);Barber(1962);Candlin、Bruton和Leather(1976);等等。语言的研究由原来仅注重语言使用的特性和规律逐渐转向语言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交际中起作用的研究(Hutchinson和Waters,1987),如社交英语和教授特殊目的的英语等。 ESP的研究有助于翻译研究 。与通用英语(EGP)及文学等其他各种体裁相比,ESP存在自身独有的语言及文体等方面的特征,如何准确把握这些特征,自然是翻译研究应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对ESP科技翻译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除了专著、教材,还有《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两种专门期刊;对ESP商业经济、社会经济另外两大分支的翻译研究也出现不少成果。尽管如此,ESP的翻译研究要做到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典型性、实用性等,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内外专家对 ESP本质属性 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ESP是一门新崛起的分支学科。 ESP(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作为英语语言教学(ELT)领域新崛起的分支学科,是使学习者在某个专业或职业上使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现专门化的应用性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2)ESP是一种新的教学途径。 ESP是与传统的EGP相对存在的,它是一种新的教学途径(Approach),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里,Approach、Method和Technique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研究语言的本质、探讨人们如何学习语言,这属于Approach范畴;范畴Approach不同,教学方法(Method)则不同,所采用的授课技巧(Technique)也不相同。再具体说,ESP也是一种语言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Criteria for Language Syllabus Design),它以具体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Communicative Requirements)来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例如,Strevens认为:“ESP courses are those in which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 are determined,principally or wholly not by criteria of general education (as when English is a school subject),but by functional or practical English requirements of the learner.”(Strevens,1977)。Hutchinson和Waters给ESP的定义为:“...ESP must be seen as an approach not as a product.ESP is not a particular kind of language or methodology...Understood properly,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which is based on learner need.”(Hutchinson和Waters,1987)。

(3)ESP 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秦秀白,2003)。ESP 是一个“多元的”(Pluralistic)且“以不同形式出现的”(Protean)的教学理念(Robinson,1991)。这主要是因为ESP不仅涉及语言、语言学、教育学等,还涉及学习者所研习的专业知识;另外,国家教育政策的不同及国内地区或学校的不同也会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异同。

(4)ESP是一种特定的语言范围 (Halliday,1964)。Halliday认为,ESP并非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

由此可见,ESP 的产生具有特定的背景、理论依据及自身独具的本质属性。

1.1.1 ESP的分类

Hutchinson和Waters(1987)认为, ESP主要包含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社会学英语(或称社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ocial Use)三大类

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1964)合著出版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ESP的分类概念: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octo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也就是说,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

另外一些专家把ESP分为职业英语、学术/教育英语和科技英语三大类:

(1)职业英语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Vocational Purposes,EOP/EVP):学习者为远洋船员、航空人员、外贸人员、国际旅游工作人员,以及医生、工程师等。他们在工作中和专业活动中经常使用英语,他们要学的也是与他们的工作或职业密切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2)学术/教育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Educational Purposes,EAP/EEP):这类学习者一般为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和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学生。

(3)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EST是ESP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凡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英语文献(书面的或口头的)均属科技英语范畴。一部分语言学家常用EST代替ESP,如Swales、Selinker等。(程世禄,张国扬,1995)。

本书研究将依托Hutchinson和Waters(1987)的分类理论,就ESP主要的三大类别——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社会学英语(或称社会用途英语)进行分析和探讨。

1.1.2 ESP的语言特征概述

ESP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有其专门的词汇、专门的语法等,以下就ESP的词汇、句法等语言特征进行概述。

1.ESP的词汇特征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 Wconcord(英语检索软件)收集、统计在ESP 的各种材料中语言特征及其数量及各自出现的频率(每 1000 个词中特定类型语言的数量),再就其在类型、分布与使用频率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认为它们有如下特征。

ESP在词汇使用上有客观、真实、准确、简洁、中肯和明晰等特点。主要体现为:①大量使用专门的术语和缩写词。例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cuba (self-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breathalyzer (breath+analyzer),webliography(web+bibliography)等。②较多地使用人们熟悉的、有具体意义的短词,而不使用生僻的、含抽象意义的、较冗长的词。例如,使用because或since来代替for the reason that,使用often和apparently 而不用it is often the case that和it would appear that等。③较少使用We、I、Our等个人化口吻太强的人称,而较多地使用第三人称或非人格化名词作为主语。④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特征之一(Skelton,1988;Channel,1994)。Hyland(1998)发现,在学术论文中,每50个英文单词中就含有一个模糊限制语,而Varttala(2001)得出的数字更高,在1000个单词中,经济类、医药类和科技类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出现次数分别是 30.65 次、22.05 次和 21.85 次。正如Crismore和Farnsworth(1990)所提到的,正确使用模糊限制语(遁言)是一个职业科学家的标志,科学家必须在科学工作(含学术论文写作等)中持谨慎的态度。

1)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

ESP中科技英语的词汇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一般词汇、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一般词汇是指日常生活中、文学作品中,以及报纸、杂志文章中所用的词汇。

因为科技英语是一种描述各种自然现象、客观事实的发生过程和特性的语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词汇经常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如用 possess 取代日常生活中用的give、have,用insane取代mad等。半专业词汇是指各类专业、各学科都常用的词汇,如accumulate、accuracy、intense、motion、operation、reflection、resistance、revolution、tendency等均属于多门学科使用的半专业词汇。专业词汇是指那些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或某个行业专用的词汇,如 scatter(散射)、radioactivity(放射性)、semi-conductor(半导体)等。科技英语文本中名词使用率高,常常使用添加-ment、-tion、-ance、-ence等名词化后缀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以替代动词表示状态、动作、形状和存在等;而且用词讲究准确、严谨、庄重,避免歧义,反对晦涩,修辞以平实为范。这些都是其选词的主要特点。

大部分医学英语术语都是通过加缀派生法、转类法、合成法、缩略法和逆成法等构词手法构成的派生词,构成医学英语术语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词根或词缀等,如rhin(o)-、ventri-、ophthalm-、spleen-、audi-、gastro-等。

2)商务经济英语的词汇特征

商务经济英语主要包括合同英语、广告英语等。 合同英语 具有语体庄重、行文规范、措辞严谨、语言正式程度高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国际通用性。商务合同属于法律语言,其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意味着潜在的输或赢,因此它的词汇特征需要的是专业性、准确性、正式性和严肃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常使用的就是专业词汇、同义词、古体词、外来词等。为了确保原文意思高度完整、准确,合同英语中常会出现词汇并列使用的现象,即把同义词、近义词或意思相关的词汇用and或or连接并列使用。商务英语合同的措辞必须严谨、精确、庄重、正式,这样才能对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的准确含义和范围进行直接且明确的规定。合同英语的另一个主要词汇特点就是古体词和外来词的频繁使用,合同英语中常常使用的古语多为复合副词(刘法公,2002)。 广告英语 的词汇特征是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广告英语大量使用单音节词和短小、结构简单的词,能在较短小的篇幅中准确明白地传达商品信息,而且这些词的语义灵活准确,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倍感亲切。使用俚语和时尚新词是广告用词的另一特色,此方法能让人颇感生动有趣,使广告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突出商品的优点,增强说服力,广告英语中有时还大量使用形容词,如 good、nice、great、wonderful、fabulous、unbelievable、incredible、top等。别出心裁的模拟新词、标新立异的用法和多种修饰格等都能使广告创意增加新奇感,能产生使受众过目不忘的效果。

3)社会用途英语的词汇特征

社会用途英语包括新闻英语、公示语等。 新闻英语 是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所做的真实陈述,因为它的交际目的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化事实,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沟通情况、获取信息的需要。基于以上目的,新闻英语中的语言特点需要包含普通英语的特点和自身鲜明的语体特点,这样才能有别于其他文体,既显得严肃郑重、客观真实,又能使信息传递迅速及时,所以其语言需简洁易懂,并尽可能地贴近大众生活。因此,大量的缩略词、单音节词或短小词,以及简单直接的句型是新闻英语常见的特征。 公示语 是指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为了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其最主要的语言特点是字意浅显、文字简约、文体适切,如全用大写字母,不加句点等。常用名词、动名词或名词短语;字数简约,最少只有一个词,而且冠词常省略不用,以确保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2.ESP的句法特征

ESP,如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和社会用途英语中的句法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科技英语的句法特征

由于科技英语逻辑严密、力求准确客观,所以在句法篇章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科技英语中句型扩展、句子成分之间关系复杂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常用前置性陈述(在句中将主要信息尽量前置,通过主语传递主要信息,着重叙事逻辑上的连贯及表达上的明晰与畅达)是其主要特点之二;避免行文晦涩、个人情感的表露及论证上的主观随意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三;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特点,如句式结构相对较复杂、被动语态使用的频率高等。但在不同语域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却有明显差异:Svartvik 在对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研究中,发现被动语态在科技文献中(5万词的文本)出现的频率最高,每千词中出现23次,而被动语态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广告英语(2.8万词的文本),每千词中平均只出现3次。

2)商务经济英语的句法特征

以广告、合同英语为例, 广告英语 在句法方面的一大特点是遣词造句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并列句,使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大量采用省略句(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其他一些成分),尽量采用单部句、简单句,避免使用复杂的复合句,以取得语言简短凝练效果;句式中标点符号的妙用也是其一大特点,即使用逗号、分号、破折号、省略号、感叹号和其他标点符号把句子分割开来,达到增加信息量和销售量的功效;常用含有 buy、let、choose、come、enjoy、have、try、use、find等动词的祈使句,增强感染力,激起受众立即购物的欲望;另外一大特点是频繁使用疑问句,此法能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此外,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多用肯定句、少用否定句等也是广告英语的明显特点。 合同英语 主要的句法特点是思维缜密、逻辑性强。为了更加严谨地表达语义,很少使用替代或省略的手法;合同条款中有较多的条件句(有时一个句子中还会出现多个条件句),目的是在行文时尽可能考虑周全,排除各种例外现象;通过使用连词、连接副词、介词短语等连接成分来体现语篇中的种种逻辑关系也是合同英语的一大特点。

3)社会用途英语的句法特征

以法律、新闻英语为例,法律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在运用语言表述法律规范时必须遵守法律语言使用的总体原则,即严谨准确性原则、庄严规范性原则、简洁明了性原则和概括包容性原则。根据以上的原则便能够以最贴近的语言涵盖尽可能多的法律内涵、传达尽可能多的法律信息。在具体的语言操作层面上,法律英语的句法多用结构紧密、说理完整的长句,常常使用并列结构和复杂的同位语成分,为了保证表述的严谨准确性,有时会放弃简洁明了性和可读性(刘法公,2001)。例如,英国的许多法律法规都是由一句话构成的,前面首先使用一个“Be it enacted…”的颁布套语。各种附加语、修饰语、说明语等的运用也是其另一大特点,旨在语言缜密严谨;为了避免歧义,法律英语选择重复使用名词而不用代词。在篇章结构方面,有的法律文本甚至通篇不用逗号表示停顿。新闻英语的句法特征是:为了力求简洁明晰,满足读者求新求奇的需要,新闻报道还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其标题的制作过程,通常是语言省略化或微缩化的过程。为了使标题简短醒目,新闻英语经常省略一些词,如冠词、连系动词、助动词、引导词、连词和代词等。英语新闻标题的另一个特点是常用不定式,以表示完整的单句语篇。另外,常以现在时代替几乎所有的时态,以突出事件的现实感和新鲜感。

由此可见,ESP有着自身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文本的语言特色。

1.1.3 ESP与通用英语的区别

ESP与EGP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各种回答。从理论上讲两者没有差别,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巨大的差别(John Munby,1978)。ESP之所以与EGP不一样,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是否存在某个需求,而在于是否意识到某个需求的存在。更确切地说,并不是需求的本身特性将ESP与EGP区别开来的,而是对需求的意识才使它们区别开来的。所以对学习者需求意识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只有我们意识到最终的目标情景——用英语进行交际,才能真正使ESP的学习者有别于EGP的学习者(John Munby,1978;Strevens,1977)。

EGP教学与ESP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English Learning Teaching,ELT)的两大分支,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ESP教学作为ELT的具体课程,与EGP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合理、更科学地进行英语教学,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Strevens(1977)曾经指出:“提供这样的课程(ESP)根本上是对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尽管这样,与EGP一样,ESP仍然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分科,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EGP 课程是以教授一般语言技能为目的的,而ESP则是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其课程设计基于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因而它的教学目标更具体、更明确,教学中也常根据这些目标采用任务型教学。传统EGP教学的弱点是重“知”(knowing)而轻“行”(doing),学生所掌握的词汇以认知型词汇为主,能够复用的词汇很少。而ESP则注重对行为能力的培养,正好可以作为EGP的修正或补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两者都必须兼备,缺一不可。一方面,学生能够熟悉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即语言的共核,包括英语中的词、短语和从句(或句子)结构的基本模式;另一方面,ESP课程可以看作EGP课程的后续部分,以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简而言之,EGP和ESP课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除以上提到的异同外,对语言本身的研究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因为一篇专业文献,最大的信息载体是专业词汇,而不是普通词汇(范谊,1995)。ESP学习者学习的语言,主要是本专业实际使用的词汇、表达方式、习惯用法等,这与基础阶段教科书中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或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完全不同。就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言,ESP在词、句及篇章修辞上都有其不同于普通英语的特点,属于语言中的个性。所以对语言个性的细致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的丰富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言的共性。

关于ESP与EGP是否存在区别、是否有必要分开教学和测试的争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早有研究者认为ESP与EGP的界限不明,Widdowson(1978)提出ESP的主要特点是以语言的交际为重,以此为据,他认为若要考查专门用途语言能力,只需要注重对受考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测试就行了。Barber、Ewe、Latorre、Huddleston等人的研究表明:①ESP并非一个独立的语言概念;②选择何种语言形式取决于作者意图和听者或读者类型,并非话题的不同;③某种特殊用途英语的语言特点在其他英语中也能找到,没有一个特点为这种英语所独有(Robinson,1991)。张少雄(1994)认为,没有科技词汇的概念,其主要论据有二:①比较我国现有科技词典与同等大小的普通词典,有50%~75%词汇是重复的;②非共核词汇主要是由普通词汇派生、转类、复合、拼缀、逆生或类比产生的,并由普通词汇来定义和解释,离开了普通词汇它们不能生存,因而“不具备足以使它们形成独立板块的特色”。而Halliday(1964)认为,ESP并非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Halliday认为,专门用途语言都有其专门的词汇、专门的语法。D.Douglas(2001)在《专门用途语言评估》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高度,说明ESP在心理语言、策略能力、专业知识和外部语境关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特征,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ESP存在的理据和原则,认为ESP与EGP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范谊(1995)则认为,张少雄教授的统计如果属实,也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并不具有逻辑上的说服力。

本书研究认为,ESP 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有其专门的词汇、专门的语法等。ESP之所以与EGP不一样,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意识到某个需求的存在,即EGP课程是以教授一般语言技能为目的的,而ESP则是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EGP学生所掌握的词汇以认知型词汇为主,而ESP更注重行为能力的培养,正好可以作为EGP的修正或补充。由此可见,ESP和EGP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相反,它们有很强的互补性。 OAKc6NDj202sXN5+xjBOnO7opFaPeDUiiZqSjK5ykCfRjEYQxvAMPR9W1MqTlh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