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所谓“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同样,翻译研究是旨在探求翻译活动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的研究。本书是以“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与“多维思考”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实证性翻译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翻译 是一种口、笔译翻译活动,涵盖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社会学英语(或称社会用途英语)三大类(Hutchinson和Waters,1987); 多维思考 则为本书研究的切入点,即依托应用翻译理论及跨学科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文化、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从思维模式、功能语境、审美取向等多方位探究其对ESP翻译的制约和效用。[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在以下研究中将以缩略语ESP代替]。

国外 对ESP翻译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话语分析模式当数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1970)的系统功能模式。20世纪70年代,翻译家House已为语篇翻译提供了一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又在相继出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中将这一模式进行了修改(1997),并将其移植到Halliday的话语范围、意旨、方式等语域分析中,创立了自己的新模式。之后,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Hatim和Mason从语境和语篇的符号层面来探讨翻译,合著了《语篇与译者》(1990)和《作为交际者的翻译者》(1997),并把语域和语言使用者的对应关系置于翻译研究,并将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其他颇具影响力的成果还有Bell(1991)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Basil(2001)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等。此外,Nord(2001)进一步提出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译法。 国内 ESP翻译研究范畴也在逐年扩大。20世纪80年代,科技翻译研究异军突起;20世纪90年代,商务、旅游、新闻翻译等研究跟进;之后,商务翻译成为研究热点,法律、公示语翻译也渐成气候。据初步统计(1980—2010年)(方梦之,2012),在国内各学报、学刊发表的翻译研究论文共15938篇,其中ESP翻译(科技、经贸、旅游、医学、政经、新闻、法律、社科等)方面的翻译研究论文为3539篇,占总数的22.2%。但是, ESP的本质属性和总体特征是什么?其内在规律如何?思维模式及功能语境是否对其翻译产生影响?ESP翻译是否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取向?ESP翻译是否具有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这一系列问题在本领域中仍研究得不甚充分或者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迄今为止,国内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的成果也较为零散,相关的专著(特别是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也为数不多。所以, 本书研究的新意在于 国内外本领域首次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思维、美学等多维视角对ESP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展开系统、翔实、深入的讨论;以实证性和应用性为立足点,以指导翻译和翻译教学实践为目标,对ESP翻译进行系统、翔实、深入的研究亦属首次。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1989)认为,翻译最需结合实际,同时又包含了许多深奥的理论问题;沈苏儒(2007)认为,我们的翻译研究必须要开创和建立一种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风。所以,关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问题是翻译学界多年来讨论且争议颇多的话题。杨自俭(2003)曾经就此讨论提出了“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实践?凡理论都直接来自实践吗?还有没有其他来源?”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国内翻译学界众多研究者的思考与讨论,就该系列问题本书概述了国内一些研究者的主要观点,同时也结合ESP翻译研究现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研究认为 ,翻译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社会实践及行业翻译规范等),第一需通过“翻译实践 (积累)翻译经验 (再指导)翻译实践”这个反复实践的环节,第二将“翻译经验”进行理性的思考、整理与提炼 上升为“应用翻译理论” 此理论可以总结、归纳、提升和修正“翻译经验”,只有如此反复摔打、修正和提炼,此“理论”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导“实践”,这便是本研究的目的和立足点。

“凡学非专门不精,而专必偏”(《东西均 · 全偏》,方以智),“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也”(《答友人某论文书》,袁枚),在理论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牢牢依托本专业的权威理论,一般不敢轻易“泛涉”,因为即便有所得,也会有所失。但“功夫在诗外”(《示子遹》,陆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 小雅 · 鹤鸣》),本研究则“泛涉”和借鉴国内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文化、美学等多学科),找出其与翻译理论的“相通点”,并使之尽可能相互借鉴、启发和影响。 本书研究拟采取不囿于传统的翻译研究和单学科的研究方法 ,诉诸视野更为开阔的更高层次的方法,即跨学科(系统功能语言学、文化、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全书包括1~5章及后记:第1章,专门用途英语的本质属性及其翻译;第2章,思维模式对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的影响;第3章,功能语境对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的效用;第4章,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的审美取向与效用;第5章,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策略(第 5 章 研究的核心部分 );后记介绍了本书成果的主要观点和结论、社会效益等。参与本书撰写的其他成员及分工:唐艺菲参与了第2章和3.2.1.2节的撰写;付明端参与了4.2.1 节和4.2.3 节的撰写;郭兰英参与了 5.1.1.1 节和5.1.1.2节部分内容的撰写;刘法公参与了1.1.2节部分内容的撰写。

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 ,丰富了ESP的理论研究,使之更趋于系统化和完整化,且使功能语境/语篇的理论研究不断地得以深化、补充和完善; 其二 ,揉合应用翻译理论和其他相关的理论为一体,拟寻找更适合ESP翻译实践的理论依据并加以验证; 其三 ,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国内外ESP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为该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性的认识工具,使之趋于完善; 其四 ,采取不囿于传统翻译单学科的研究方法,诉诸视野更为开阔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其五 ,对高校ESP及其翻译专业的理论研究者具较强的参考价值,可用于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非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及翻译实践教学; 其六 ,对规范国内的ESP行业翻译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与纯翻译理论研究不同,本书研究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每个论点都借助一定数量和颇具典型性的实例来阐释、支撑和验证。例句来源如下: 一是 选自国内外公开发行和未公开发行的文献(未公开发行的相关文献包括硕士、博士论文,大会交流论文,硕士和本科生翻译实践的作业及社会实践的翻译作品等); 二是 选自国内外某些产品英汉对照或汉英对照的说明书、商标、广告词等; 三是 选自国内外旅游景点英汉对照或汉英对照的简介、宣传词等; 四是 选自各类网站收集下载的相关资料和翻译实例等。本研究所引用的译例有一部分是有缺陷的,旨在帮助读者分析译文的症结所在,然后拿出相对比较合理的译法,从而能更有效地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于研究者水平和篇幅的局限,在研究中难免出现一些缺陷和不足,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斧正,并诚挚乞望您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不胜感激。

谢建平
2021年10月 5WbpyUrhDj05jhqSthNoPyUpr7UxbcInYgquuDw4L11IUQlVc3NYzNNHiPKpqE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