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沉着之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树林里有间简陋的屋子,夕阳西下天清气爽。一个人脱掉束发的头巾,独自漫步,时不时听到鸟儿鸣叫。

没收到鸿雁传递的书信,挂念的人远在天边。但我们相处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这足够抚慰我了。

海风吹动碧空里的云朵,明月照亮入夜沙洲。如果我拥有创作的灵感,一条大河就在我的面前横流。

无论是读古典的四言诗,还是看上面大致翻译出来的白话文,恐怕我们都会想,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怎么就构成了沉着之美呢?

黄州东坡:大考验时平静从容

怎样从这首四言诗中理解沉着之美?我觉得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绿杉、脱巾、鸿雁。

二十四首四言诗里,“绿杉”只在此出现一次。杉树主干挺拔,四季常青。白居易说它“劲叶森利剑” ,有直上青天之势。不是苍松翠柳,也非红杏碧桃,那间野屋就搭建在高耸直立的杉树下。这绿杉分明是一位正直高洁之士孤独自守的写照。

脱巾,在这首四言诗的语境里,就是脱掉头巾的意思。古诗文中,脱巾往往与散发连用,比如金元之际大诗人元好问就曾填过一阕《念奴娇》,其中写道:“脱巾石壁,散我萧萧发。”由此还可联想到李白曾慨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那么这首四言诗中脱巾独步的主人公,是否与李白一样,也有些消不去的愁、不称意的事呢?

再来看鸿雁。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所以鸿雁在这里代指书信。鸿雁不来的意思就是没有收到书信。

绿杉、脱巾、鸿雁,把这三个关键词串联起来,在我们面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幕景象:一位脱去头巾的高洁之士,漫步在绿杉野屋旁。他收不到别人的书信问候,孤独、忧愁,心中承受着不如意的压力。

他会是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我联想到的,是经历了一场文字狱,险些送掉性命,最终贬谪黄州的苏轼。1080 年(北宋元丰三年)大年初一,苏轼在官差押解下从京城出发,经过一个月长途跋涉,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黄州。

想当年科举时,才二十出头的苏轼雄姿英发,让宋仁宗开心地说:“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 谁料到二十年后,他竟沉沦为边远地区的犯官,甚至失去人身自由,只能暂住在山间破庙里。

当时苏轼给许多亲朋好友写过信,但都没有得到回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寓居黄州定慧院时,苏轼曾填过一阕《卜算子》,读来可见他那时正陷入极度忧愁、孤独的境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让人敬佩的是,苏轼没有因此消沉。鬼门关头都走过的他,淡定从容。在如今湖北黄冈城东的山坡上,苏轼带领家人开垦了数十亩荒地。他还就此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便是苏轼自号东坡的由来。对比“沉着”四言诗,会发现,这两首诗在描写环境时有许多相似之处:“雨洗东坡月色清”与“落日气清”的落脚点都在“清”,视觉上“野人行”同“野屋”都强调“野”,听觉上“曳杖声”和“鸟声”亦皆与这清野的氛围合拍。

所以在我心中,“沉着”四言诗里“脱巾独步”的主人公,正是高洁自守的苏东坡。他用自己的言行阐释了沉着之美的第一个要素,乃是经历人生大考验时,仍能保持平静从容。

大象渡河:磨砺心胸稳重前行

经历生死考验后,苏轼在黄州五年间,无论诗文还是书法,都更上层楼——《寒食帖》、《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些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不朽经典,都普遍具有沉着之美的特点。用四言诗里的句子来形容,就是“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黄州寒食诗》 北宋 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想象你正乘船航行在大洋上,海风若是浩荡的,碧空中的云朵则迅疾变化,海风一旦微弱下来,云朵似也静止了。故而海风决定着碧云须臾变化。如果把人的心胸比作自由而行的海风,情绪便似那碧云一般,再纷繁复杂的情绪变化都由自己的心胸操控。这种操控正是磨砺自己心胸的过程,非如此不可以行稳致远,非如此不可以创造沉着之美。《寒食帖》、《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正是苏轼磨砺心胸的体现。

以《赤壁赋》为例。在“夜渚月明”的环境下,面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无常的感慨时,苏轼能够从“水与月”出发,陈述自己的见解,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来宽慰对方。时间流逝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亮,终究没有增减。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如此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正是苏轼历经生死、磨砺心胸的体现吗?

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说明,洋洋洒洒,给出圆满的回答: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人的问题,苏轼的回答,都是面对“大河前横”时的表现。这四个字说的是,不论是苏轼式的创作者,还是客人式的欣赏者,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生死关头的大考验,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波折。它们或如大河或如小溪,横亘在我们面前。

怎样才能渡过去?

有一个寓言故事:兔子、马、大象要去一个地方,需要过河。兔子够不到河底,浮在水面漂流;马过河,蹄子时不时触碰河底;大象则沉潜水中,一步步走过去。

最终,兔子、马、大象都到达了对岸。但兔子因为随波逐流,虽然上了岸,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马在水中浮沉挣扎,偏离了既定路线;唯有大象一步一个脚印,稳重前行,不仅渡过大河,还准确到达了目的地。

所以面对生活、创作中的种种困难,当需磨砺心胸,稳重前行。这是沉着之美的第二要素。苏轼,还有下面我将要讲到的一位先生,都是这种沉着之美最好的诠释者。体现沉着之美的,并不局限于一首诗、一处风景、一件艺术品,这种美更集中反映在创作者的身上。

潮州退之:人格魅力涵养正气

沉着之美第三个要素,是用人格魅力涵养出浩然正气。有什么恰切的案例呢?

广东潮州,韩江东岸,笔架山上,有韩文公祠。这里祭祀的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退之。819 年(唐元和十四年),宪宗皇帝迎请法门寺佛指舍利到长安,无数百姓为此倾家荡产作为供奉,更有信众“焚顶烧指” 以示虔诚。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反对,惹得皇帝震怒。若不是群臣求情,他险些被处死。“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并被勒令立即离京,刻不容缓。

相比今日,一千二百年前的华南地区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那时的天气更加湿热,潮州城外的大河里甚至还有体长六七米的巨型鳄鱼出没,因此人们称其为鳄溪。韩愈赴任,抱着必死之心。南行路上,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他向赶来送别的侄孙韩湘托付后事:“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的广济桥 乔鲁京/摄

实际上,韩愈在潮州不过八个月,但其间推动教育、兴修水利、驱除鳄鱼,做了很多惠济民生的好事。潮州此后也渐渐发展成岭南人文荟萃之地。感念韩愈的潮州人更鳄溪之名为韩江,把笔架山称作韩山。

今日潮州,韩江缓缓南流。高大的城墙沿西岸与江水平行,巍峨庄严的广济门城楼里,古老的市井繁华依旧。广济门外,江上横跨俗称“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广济桥 。桥下江中,冥顽不灵 的巨鳄早已了无踪迹。渡江,登山。亚热带季风气候,让笔架山四时郁郁葱葱,把韩文公祠掩映得静谧幽深。由西至东,目力所及,老街古城、韩江与桥、笔架山上韩文公祠,缓缓舒展开一卷神州少有的壮阔景观。

黄昏,韩文公祠落花寂寂,深院无人。我走到苏轼撰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前,从“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开始,读到最后一句“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如今回想,我愈发坚信自己的判断:沉着之美的第三个要素,是用人格魅力涵养出的浩然正气。

在《冲淡之美》里,我已讲过风景和文化积淀的关系。潮州卓绝的风景长卷,正是一千二百年来弦歌不辍、人文汇聚的成果,韩愈则是这处风景的开创者。不独风景,一首诗、一件艺术品之所以美,也与创作者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平静、稳重,是沉着之美的不同侧面,不断鼓荡的浩然正气才是它的灵魂所在。

寻宝小贴士

东坡赤壁: 因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得名的东坡赤壁,是湖北省黄冈市的标志性景观。2006 年,东坡赤壁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州: 位于广东省东部,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不仅有开元寺、已略黄公祠、许驸马府等名胜,也有许多明清古民居。潮州广济桥是国务院于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文公祠在 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sE3BTaLbHtH/eF8tvBz/l1+mBeo5BGhQ/ilwYRTL9rwbLUUfpCGOx2rTOGBRO+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