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什么是“腓”?“腓”是小腿肚。一个人如果长时期不运动、走路少,小腿肚肌肉会明显松弛。“大用外腓”,小腿肚结实饱满,继而整个身体都充满活力。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丰厚雄健且内外浑然一体。如这首四言诗所描述,一件雄浑之作往往气象宏大,包罗万物,就像长空中的苍茫飞云和猛烈的劲风。
那么,如何创作出雄浑的作品?诗中说:创作者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物象困扰,而应跳脱出来,从整体上去感受万事万物,驰骋自己的想象。同时不可刻意追求雄浑之境,如此得来方能意韵无穷。
我们来细品“雄浑”这两个字。
首先是“雄”。四言诗中指出“积健为雄”。这和《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谋而合,要求创作者不断开阔眼界和胸怀,自强自立,逐渐养成雄大的魄力和自信。
然后是“浑”。庄子讲过一个故事:南海之帝叫儵,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儵与忽来到中央,浑沌对他俩很友善。这二位想报答浑沌,说:“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食息,你没有,我们帮你凿出七窍吧,让你也能去看、去听、去吃、去呼吸。”他们每天给浑沌凿出一窍,第七天七窍全部凿通,浑沌却死了。
这则寓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感受”优于“认知”。什么意思呢?面对一个事物,你主观感受可能是模糊的,甚至难以诉诸文字,但相较于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这种模糊的感受会任由你驰骋无边的想象,很可能恰恰是你对事物整体乃至本质上的把握。
读完这个小故事,你对“雄浑”之“浑”,是不是有所理解了呢?
对中国人来说,哪一处风景符合“雄浑”之美?我首先想到的是泰山。两千多年前,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自古以来,它就是公认的五岳之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或许觉得收录在教科书里的这首《望岳》的作者仿佛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那个唇焦口燥、倚杖叹息的无力老者。殊不知736 年,杜甫挥笔写就这首诗时只有二十四岁。那时的他,春歌冬猎,呼鹰逐兽,裘马清狂,放荡壮游。
青年诗人笔下“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其实并不高:主峰玉皇顶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但它雄踞于齐鲁平原,与周遭地貌相对高差超过一千三百米,如此鲜明的对比让泰山山体显得格外高大。这是泰山雄浑之美的第一个秘密。
当我们追随杜甫的脚步来到泰山脚下,感受最强烈的却不是它的巍峨高大,而是安稳厚重——这是泰山雄浑之美的又一个秘密:泰山山脉绵亘一百多公里,盘卧四百余平方千米,山基广博,山体宽大。人们写作演讲常常会用到“稳如泰山”“重于泰山”之类的词,身临其境你才能对这些成语有更真切的感悟。
那年我一个人出门远行。清晨从山脚的红门开始登山。过经石峪,穿中天门,一路健步上行。走到对松山时,以为就快要登顶了,免不得身心松弛下来。如此转过山头,却是遭遇一记棒喝!只见飞龙岩、翔凤岭两峰对峙,之间的山谷斧劈刀削般凿出一挂一千八百二十七级石阶的天梯——不经过鼎鼎大名的“十八盘”就想一步登顶?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十八盘
如今想来,攀登泰山十八盘的经历像一曲激荡的交响诗,礼赞快意芳华的同时,又是一份最好的成人礼。它用真真切切的一山更比一山高,告诉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它用一级一级仿佛无穷尽的台阶刺激我“大用外腓”,鞭策我向前、向上;最后,它用顶端的南天门作为奖赏——当我浑身湿透走进门内,烈日遂被挡在门外,瞬间身心清凉。
行至主峰玉皇顶,能看到的最雄壮的人工造物,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刻凿的《纪泰山铭》。这是一方高达十三米的摩崖石刻,洋洋洒洒一千言。
我曾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大展”上,见过《纪泰山铭》整张巨型拓本,因其庞大,只能半挂于展厅墙壁,半铺于展厅地面。陈列这件拓本的展厅举架之高敞、空间之宏阔,据说在全球博物馆中都名列前茅,但我站在这卷拓本前却感到非常局促,眼前好像是一头困顿在水族馆展柜中的巨鲸,或是一只敛翅于动物园笼网里的大雕。
而你若在泰山之巅、大观峰前,《纪泰山铭》摩崖会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受。仿若乘船出海,观巨鲸时而喷吐换气,时而扬尾击水;又像是攀至绝顶,望大雕或展翼盘旋,或振翅高飞。这是磅礴到无以名状的冲击力。
所以选一个清晨吧,从山脚红门开始,跟十八盘掰掰手腕,和南天门来个大大的拥抱。非如此,怎知“岱宗夫如何”?非如此,岂可知雄浑?
泰山外,还有哪一处风景符合“雄浑”之美?我想带你去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一带。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那里的黄土高原上左奔右突,生生冲撞出一条晋陕大峡谷。峡谷出口正是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交界的禹门口。
丙戌年正月初三,我站在禹门口外的黄河大桥上。眼前,天似穹庐,裹着黄沙的浊浪被零下的气温冻结成巨大的冰块。呵气成霜,烈风划过面颊好似刀割。第二天清晨,我来到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芝川镇。在芝川古渡口前,登上高高的山岗,去拜谒司马迁的墓地与祠堂。
《史记》作者司马迁出生在禹门口附近。青年时,他按父亲司马谈的要求,游历大江南北,搜集种种旧闻,为撰写通史做准备。后来子承父业,司马迁成为汉武帝的太史令。
公元前 99 年,将军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铁骑血战,因为寡不敌众又得不到救援,兵败投降。得到消息后,汉武帝召集群臣,问大家该怎样处置李陵的家眷,众人都声讨李陵的罪过。司马迁却说:“李陵对母亲孝顺,对兵士信义,奋不顾身保家卫国。这次血战失败,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报效朝廷。”然而前方谎报军情,造谣说李陵帮匈奴练兵。汉武帝一怒之下不仅诛杀了李陵全家,还要斩杀司马迁。想到撰写的通史“草创未就” ,司马迁意识到如果自己“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他选择接受腐刑。
公元前 91 年,司马迁完成近五十三万字的《史记》。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 101 年),三千多年的历史汇于这一部大书之中。
鲁迅评价《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之确如置身泰山之巅,足以驰骋无边的想象。不消说太多,倘无《史记》,我们将与无数成语典故绝缘:网开一面、因势利导、随波逐流、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我们今天能自豪地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司马迁功莫大焉。试想,他若放弃撰史之志,决意赴死,没有“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那么汉武帝之前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都将成为零乱的碎片,乃至荒芜的空白。《史记》既成,司马迁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梦想,也达至“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的雄浑之境。
位于陕西省韩城市的司马迁墓祠 耿朔/摄
正月初四,来司马迁墓祠的游人不多,一个个口鼻呵出白气。墓祠在黄河西侧,对岸是后土庙,若用高倍望远镜,隐隐可以看到。汉武帝不仅去泰山封禅,也六次到后土庙祭祀大地之母。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里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是啊,富贵至极的帝王不断去后土庙祭祀,但功业大多雨打风吹去。千百年来,安如山、固如岳的是史圣墓祠。
“二十四美”脱胎于《二十四诗品》。为何要把雄浑之美放在第一位?就是想提醒诸君,莫忘此生担当,知晓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以泰山、黄河为象征的雄大稳健,以杜甫、司马迁为代表的感时忧国。雄浑不仅是风景,更是我们民族的风骨、血脉与精神。
泰山: 又称东岳、岱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是山水崇拜的核心,而泰山正是五岳之首。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核心景区在泰安境内。它是中国的第一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安介于山东省会济南和孔子故里曲阜之间,游客可乘高铁抵达。
杜甫相关遗迹: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站街镇南瑶湾村,已经开辟为景区,巩义在郑州和洛阳之间,设有高铁站。和杜甫有关的最知名景点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杜甫草堂,相传杜甫在此先后居住近四年。唐朝末年,诗人韦庄寻访到草堂遗址。他修缮了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都有维修扩建,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圣地。1961 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墓和祠: 坐落于陕西省韩城市境内。在完成《史记》后,司马迁于何时去世,已不可考。西晋时太守殷济仰慕司马迁的道德功业,于 310 年(西晋永嘉四年)创建了这处墓祠。因此所谓的司马迁墓应该只是一座后人缅怀的纪念冢。1982 年,司马迁墓和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