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怎样欣赏《兰亭序》?

《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位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

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那是因为文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于是,乐成了悲,美丽化为凄凉。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在宦海中沉浮的王羲之,特立独行,对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包括官场的进退、得失、荣辱,但有一个问题他却不能不在乎,那就是死亡。死亡是对生命最大的限制,它使生命变成一种暂时的现象,像一滴露、一朵花。它用黑暗的手斩断了每个人的去路。在这个限制面前,王羲之潇洒不起来,魏晋名士的潇洒,也未必是真的潇洒,是麻醉、逃避,甚至失态。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并不见得比王羲之想得深入。

所以,当参加聚会的人们准备为那一天吟诵的三十七首诗汇集成一册《兰亭集》,推荐主人王羲之为之作序时,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序》。

由此可以想见,唐太宗喜爱《兰亭序》,一方面因其在书法史的演变中,创造了一种俊逸、雄健、流美的新行书体,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则因为其文字精湛,天、地、人水乳交融,《古文观止》只收录了六篇魏晋六朝文章,《兰亭序》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因为它写出了这份绝美背后的凄凉。

《兰亭序》之于唐太宗,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成为一个对话者。这样的对话者,他在朝廷上是找不到的。所以,他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张字纸上。在它的上面,墨迹尚浓,酒气未散,甚至于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阳光味道还弥留在上面,所有这一切的信息,似乎让唐太宗隔着两百多年的时空,听得到王羲之的窃窃私语。王羲之的悲伤,与他悲伤中疾徐有致的笔调,引发了唐太宗,以及所有后来者无比复杂的情感。

知识小贴士:

赵孟頫称《兰亭序》是“新体之祖”,认为“右军手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欧阳询《用笔论》说,“至于尽妙穷神,作笵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唯右军王逸少一个而已”;《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明代项穆的《书法雅言》说,“古今论书,独推两晋。然晋人风气,疎宕不羁,右军多优,体裁独妙,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拒称逸品”。

《兰亭序》是一个“矛盾体”,而人本身,不正是这样的“矛盾体”吗?对于人来说,死亡与新生、绝望与希望、出世与入世、迷失与顿悟,在生命中不是同时发生,就是交替出现,总之它们相互为伴,像连体婴儿一样难解难分,不离不弃。

当然,这份思古幽情,并非唐太宗独有,任何一个面对《兰亭序》的人,都难免有感而发。 c15NZjP7ouSdS6hB1l+hVkKmWuGvSydz1U2E+AizjCf2KQ6X4sfWRZ6/yAsZAz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