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篆和小篆有什么区别?

李斯的时代,是小篆的时代。

此前,在文字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的字体是大篆。广义地说,大篆就是商周时代通行的、区别于小篆的古文字。这种古韵十足的字体,被大量保存在西周时期的青铜、石鼓、龟甲、兽骨上,文字也因刻写材料的不同,分为金文(也称钟鼎文)、石鼓文和甲骨文。

大篆的写法,各国不同,笔画烦琐华丽,巧饰斑斓。秦灭六国,重塑汉字就成为“政府第一号文化工程”,丞相李斯亲力亲为,为帝国制作标准字样,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于是,一种名为小篆的字体,就这样出现在中国书法史的视野中。

这种小篆字体,不仅对文字的笔画进行了精简、抽象,使它更加简朴、实用,薄衣少带,骨骼精练,更重要的是,在美学上,它注意到笔画的圆匀一律,结构的对称均等,字形基本上为长方形,几乎字字合乎二比三的比例,符合视觉中的几何之美。这使文字从整体上看去显得规整端庄,给人一种稳定感和力量感,透过小篆,秦始皇那种正襟危坐、目空一切的威严形象,隐隐浮现。

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我们所熟知的夏禹的治水功业,最终也指向了文字—治水完成后,大禹用奇特的古篆文,在天然峭壁上刻下一组文字,从此成为后世金石学家们终生难解的谜题。

被大禹镌刻的这块石头,被称作“禹王碑”。人们发现它,是在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嵝峰左侧的苍紫色石壁上,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作“岣嵝碑”。这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铭刻,文字共分九行,共77字,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三年,也只认出三个字。唐朝时,复古运动领袖韩愈曾专赴衡山寻找此碑,却连碑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失望之余,写下一首诡秘的诗作—《岣嵝山禹王碑》。当然,对于这一神秘物体的来历,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众说不一,但即使从唐朝算起,这块铭刻也足够久远了。

《岣嵝山禹王碑》(局部),秦,李斯

文字也是一个国。尽管小篆的“国”字,里面包含着一个“戈”字,但真正的“国”,却不是由武器,而是由文字构建的。那时还没有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那时的“天下”,不只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或者说,是文化的,因为它从来没有一道明确和固定的边界。国的疆域,其实就是文化的疆域。秦始皇时代,小篆,就是这国家的界碑。

一个书写者,无论在关中,还是在岭南,也无论在江湖,还是在庙堂,自此都可以用一种相互认识的文字书写和交谈。秦代小篆,成为所有交谈者共同遵循的“普通话”。它跨越了山川旷野的间隔,缩短了人和人的距离,直至把所有人黏合在一起。

文化是最强悍的黏合剂,小篆,则让帝国实现了无缝衔接,以至于今天,大秦帝国早已化作灰烟,但那黏合体留了下来,比秦始皇修建的长城还要坚固,成为那个时代留给今天的最大遗产。

在中国人的心里,无论秦始皇多么残暴,对于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举动,都是心存感激的。《岱史》称:

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里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与《岱史》相呼应:

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看以上所述,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这亦非他一人所为,大约是法家所定的政策,而他据以实行的。这只要看他用李斯为宰相,言听计从,焚诗书、废封建之议,都出于李斯而可知。 OBzv08qwEB6BdwDg5wg1aTgPyGGdDOaMOSPP2d/09RppTEHjhjwITxM9v+4obv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