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是怎么让中国古代思想拐了个弯儿的?

如果你喜欢看外国的电影和小说,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西方文化里,“信神”这件事特别重要,他们曾经认为“神”可以指导生活里的一切。但是在中国文化里,“神”的地位就不是很高。比如,不少中国古人只是把神仙当成满足愿望的工具,有所求的时候才想起来拜神,甚至还会拿神仙开玩笑。

为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会这么大呢?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在“信神”这件事上中西方并没有这么大的差别。商朝人就很虔诚地相信“神”,只是到了后来,中国古人的观念发生了一次大拐弯儿,从此以后,中国人对“神”的信仰才发生了转变。

这个弯儿,就拐在孔子的时候。

为了说清楚这次拐弯儿,我们先要说清楚应该怎么看待“信神”这件事。

我们今天在学校里习惯使用的是这么一组概念:“科学”和“迷信”。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科学”指的就是相信物理、化学,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神、没有鬼;“迷信”呢,就是相信世上有神有鬼,比如相信占卜之类的东西。

用这组概念来理解今天的世界,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要用这个思路去理解古人的世界,这就麻烦了。你会发现,这天儿就没法往下聊了——古人根本没有发达的科学知识。几乎每个古人,包括那些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在内,他们都相信世界上存在鬼神,动物能成精,占卜能预测未来。

举个例子。

你可能听说过,东汉思想家、《论衡》的作者王充是一位无神论者,他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但是其实呢,王充是相信世上有鬼神、有灵魂、有妖怪的 。用今天的话说,他反对的不是“世上有鬼神”的基础世界观,他跟别人争论的是“人死之后会不会变成鬼”之类的具体问题。

那么,按照“相不相信世上有鬼神”的标准来判断,这个王充也很迷信。那就更不用说其他古人了,他们自然都很迷信,他们的观点也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和“迷信”这组概念,对古人观念的理解就能更清楚一点儿。

什么角度呢?

“科学”的真正意思,并不是指某个标准答案,并不是说相信“牛顿定律”就一定科学,相信有超自然现象存在就一定不科学。“科学”指的是一种研究世界的方法:重视证据,重视逻辑,一切结论都以证据和逻辑为依据,同样可以通过这两个方面去质疑。

“迷信”的真正意思,指的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只不过是迷迷糊糊地、盲目地就相信了,这种“信”不重视证据和逻辑,从不质疑。

理解了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用一组新的概念来表示“科学”和“迷信”的区别。这组新概念是:“低一头”和“平等”。也就是说,在面对外在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比它“低一头”,还是和它“平等”的。

咱们拿鬼神来举例子。同样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神,也有两种不同的“信”法:如果是“低一头”的人,那么他面对鬼神的时候,恐惧鬼神的权威,只知道跪下来讨好求饶,祈求鬼神不要惩罚他,最好时不时再给他一点儿好处。

如果是“平等”的人,那么他面对鬼神的时候,则是站起身来,凑到鬼神面前仔细观察,琢磨一下这些鬼神都有什么生理特征、作息规律,厉害在哪儿,弱点是什么,想想自己能有什么办法在面对鬼神的时候不吃亏,甚至还能占点儿上风。

如果使用这组概念的话,那么王充就是典型地站在“平等”这一边的人。

大部分古人谈论鬼神,都是这个画风:“哎呀妈呀不得了了,这世上有鬼神呀,鬼神能赏善罚恶,咱可不能做坏事呀!”

王充是什么画风呢,有鬼是吧?来,咱研究研究,这背后有什么逻辑。比如,在王充写的《论衡》中记录了一个传说,用现在的话讲出来是这样的:有人在路上遇见了一个长得和人差不多的神仙,这个神仙说自己是山神。听到这里,王充就较真儿了,他说,这里逻辑不对啊,按照古人的观念,人死后,身体里的精神能变成鬼,而且这鬼长得还像人;那按照这个逻辑,山如果变成神了,那不是应该长得像山吗?至少也不能是人的模样啊?

再比如,周朝的时候有两个大臣被君王给冤杀了,后来有人传说这两个大臣死后变成了鬼,为了报仇,把杀他们的君王给害死了。这是一个古代挺常见的讲因果报应的小故事,但是王充听后又开始“吐槽”了——

他说,这事不对啊!我们要恨一个人,要杀对方,那是想让对方在我们面前消失,对吧?这个君王和鬼原本不在一个世界里生活,结果这两位大臣把这个君王杀死了,这君王不就成了鬼,反而和冤死的两个大臣聚到一起了吗?而且这君王原本地位就高,一旦变成了鬼,不就又可以迫害这两位大臣了吗?那你说这两位大臣是不是有点儿傻?

我们不讨论其中的逻辑细节成不成立,我们关注的是王充对待鬼神的姿态:是平等的,是持研究态度的。那些鬼神在王充面前,就跟他去观察老虎、大象一样,并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用“低一头”和“平等”这组概念重新来看待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们会发现,古人的世界观在周朝发生了一次转变。在周朝之前的商朝,人们面对鬼神是“低一头”的姿态,而在春秋以后,读书人对待鬼神乃至整个宇宙的态度都开始趋向“平等”。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

商人认为,这世界上存在无所不能的“天帝”。人们只有努力讨好“天帝”,才能过上好日子。

周人打败商王朝后,发现商人的观念有问题。因为当时周人获胜后,实际控制的只是一小块土地,附近还有很多商人的领地以及其他一些小国无法操控。这些人只是臣服于周王,并没有被彻底消灭。那么,在一个人人都相信这世上存在超自然力量的时代,周王怎么向这些人证明周王朝是受到神灵保护的呢?如果仍旧相信“天帝”的话,周人怎么让大家确信,“天帝”是绝对站在周人这一边的呢?

周人想到的办法是不再信奉某个具体的神,而是改成信奉抽象的“天”。这个“天”,就是咱们俗称的“老天爷”,也是“这世上还有没有天理”的那个“天”。

“天”的特点是,它不像商朝的“天帝”那样喜怒无常、为所欲为,而是按照固定的道德规则行事。人间的统治者做事符合道德标准,“天”就会对他好,就会让人间国泰民安;否则,“天”就会降下灾祸。

利用这套理论,周王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能消灭商王朝了。那是因为周王品德高尚,商王品德败坏,所以,周王得到了“天”的护佑,取得了胜利。

自从有了这个“天”,周人面对老天爷的视角,就逐渐变得“平等”了——既然“天”遵守着固定的道德规律,那也就意味着人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实现自己的目的。

但是在周朝早期,人们对鬼神、对“天”的平等意识,还是懵懵懂懂的,仍有很多人习惯于“低一头”。真正把“平等”这件事说清楚、弄明白的,正是孔子。

孔子也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自然力量,这个力量被古人称为“天命”。在孔子的眼里,“天命”类似于一种自然规律,他认为,“天命”不可更改,君子一定要了解“天命”。

孔子这种对待“天命”的态度,就不是“低一等”的姿态,而是类似于我们今天对待物理定律的态度:物理定律虽不可违背,但是我们可以去了解,了解之后就可以加以运用。

更重要的是,孔子认为,改变这个世界,让世界恢复秩序的关键不在于“天”,而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礼”和“仁”。而且不是某几个王公贵族心中的“礼”和“仁”,而是全世界所有人,是你、是我,是每一个人心中的“礼”和“仁”。

所以,在孔子这里,人类面对世界的姿态是彻底“站起来”的:我们不仅可以研究世界的规律,而且可以决定世界的兴亡。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每一个人都是“救世主”。世界的命运,就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从此以后,中国古人对待鬼神、“天”等超自然力量的态度,就和欧洲人不一样了。

实际上,在欧洲,人和神的关系曾经也有一段时间是“平等”的。那是在古希腊时期,那时的学者用理性去研究世界,觉得一切都是可以讨论、可以研究的。但是后来,欧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成了“低一头”的姿态。他们对神的态度,变成了“正因为荒谬,所以才相信”——别思考,别研究,别质疑;闭嘴,低头,相信,就完了。

最终,这个对神“低一头”的“传统”成为了欧洲进入现代社会最大的负担。而中国人,则在很早的时候就摆脱了这种束缚,开始专心致志地探索人间。

孔子就是这样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成功地拐了一个弯儿,中国哲学,从此成为活在人间的哲学。 6ygR6iVzaA8qa3vzHhWXCPghAXHDoVf6pq4oYfgD7ioKgHknhFbJ9ODDqr/zJB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