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的主张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周朝,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别。

贵族家的子女生下来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了做官的概率也很高;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多优越的条件。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一种欺负人、不公平的制度。贵族和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人,不应该被分成三六九等。但是,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觉得贵族高人一等是很合理的。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那时,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当时的著作几乎都是贵族写的,传道授业的老师也都是贵族,他们说的话、写的文章自然也是向着贵族的。每一代年轻的贵族所能接触到的著作、老师,都在说贵族如何如何好,他们本身也是贵族,那谁还会怀疑“贵族更高贵”这个结论呢?

更要命的是,穷苦人因为缺乏教育,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对社会规范遵守的程度,往往都不如贵族。这就更加印证了贵族们的偏见:“我们贵族确实天生高贵啊!你看那些平民百姓,他们的确比我们笨,比我们没素质,这有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啊!”

我们想想,如果今天有一个观点,既有全国所有权威学者的一致支持,又有我们身边无数可以亲眼目睹的证据,那这个观点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因此,“贵族更高贵”这个观点,在孔子那个时代,就是不容置疑的。

那谁有能力去质疑呢?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有逻辑。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遵守“礼”,关键不是看他外在的身份和行为,而是看其内心的“仁”。那么,显而易见的推论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高贵的不是他的身份,而是他的内心。

在孔子的时代,有一个词叫“君子”。“君子”原本的意思是贵族,指的是那些天生血统和地位就高贵的人。但是,孔子修改了“君子”的定义,认为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而且在孔子看来,这个世界上最理想的人还不是“君子”。在“君子”上面还有一个等级,叫“仁人”;在“仁人”上面,还有“圣人”。这些人,都是按照道德标准区分的,和他们的身份、血统一概无关。

孔子的理想是由“君子”“仁人”“圣人”们来掌控世界、掌握权力。这样,世界就可以恢复周礼,恢复和平了。

孔子不光是嘴上这么说,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孔子有一句名言,叫作“有教无类” 。它的意思是:不论血统,不论出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自己招收的学生里,各种身份的人都有,既有贵族,也有平民,他还鼓励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去各个诸侯国当官。

孔子这是要干什么呢?他是在破坏旧的社会结构,建立新的社会结构。

从表面上看,孔子是个很保守的人,他处处都在维护“旧”制度,张口闭口都是“恢复周礼”。实际上,他已经破坏了“周礼”,把当时的“以血统论贵贱”一笔抹去,变成了“以道德论贵贱”。

这个评判标准,在孔子之后一直延续了下来。当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里,“血统”好的人还是可以“占很多便宜”。比如,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多的社会机会,甚至在隋唐以前,很多权贵家族的孩子不需要认真考试就可以随随便便当大官。

但是——这个“但是”很重要——最起码在口头上、在名义上,人们都承认道德比血统更重要。那些权贵子弟能当上大官,至少公开的理由是因为他们“贤良”。这个“口头承认”,就给后来的科举考试,特别是给贫寒家庭的孩子进入上层社会留下了一个窗口。从这个角度讲,孔子给了中国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孔子的价值,还不止于此。 5WXoaXBPbuOCrzpJLEYUQOWywG9yRICEWSos0krYJiLBiSIfTsSBti3euhro2u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