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当哲学遇上宗教

罗马的社会制度远比咱们一般人想象的要先进。罗马虽然是奴隶社会,但也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社会。在前七百多年的时间里,罗马还是个民主社会,国家大事都是由元老院开会决定,任何人都得服从法律,根本没有皇帝这个职位。

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下,你就算再有钱有势,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得看你的社会身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罗马地区的人很难拿到罗马公民的身份证。因此,罗马公民在当时属于有权阶级,可以受到很多照顾。

我们要讲的,是一个拥有罗马公民身份的犹太人。

他叫保罗。他将改变世界,也将永久改变哲学的境遇。

前面说过,罗马帝国在文化和宗教上奉行的是宽容政策。

比如,罗马征服了很多蛮族,那些蛮族原本有自己的神灵。为此,罗马人建了极其宏伟的“万神殿”,把各个蛮族的神灵都供奉到里面。蛮族一看打仗打不过罗马,投降后自己的神灵还能进入那么雄壮的神殿中,所以一点儿抵抗力都没有,成批成批地都投降了。

因此,在罗马帝国境内,众多宗教可以互相杂处,其中也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

这里稍微说一下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关系。

犹太教和基督教并不是同一个宗教。首先是在犹太人中产生了犹太教,而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

犹太教和基督教都信奉上帝,也都相信会有救世主来拯救他们(“基督”和“弥赛亚”是一个词,都是“救世主”的意思)。区别是,基督教认为救世主就是耶稣,而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他们认为救世主还没有到来。

在对待经文上,两者都信奉《旧约》 ,但只有基督教相信《新约》。《旧约》和《新约》的区别大致在于,一个是记录耶稣降生之前的事,一个是记录之后的事。

保罗和耶稣处于同一个时代。早年的保罗是犹太教徒,他听从教长的指示,积极迫害基督徒。据《使徒行传》记载,有一天,保罗在追捕耶稣门徒的路上突然见到天上发光,听到耶稣对他说:“为什么要逼迫我?”保罗大惊失色,眼睛失明,直到三天后才恢复视力。

今天已经无法考证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保罗是在沙漠中遇到这番异象的,因此唯物史学家怀疑或许是沙漠的高温、太阳的强光,还有保罗癫痫的痼疾,再加上他内心对迫害基督徒的愧疚造成了这些幻象。总之,这天以后,保罗从一个迫害者变成了虔诚的基督徒。

保罗的皈依对基督教极为重要。

保罗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向犹太人以外的民族传播基督教。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工作。在保罗之前,基督教大体上只限于犹太人自己信仰。有了保罗的传教,基督教后来才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但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因为不论是犹太教徒、基督徒还是非犹太人,他们都不理解保罗的行为。

第一,犹太教徒当然认为保罗是异端。

第二,犹太教的特点是非犹太人不接纳,你要没有犹太血统,想皈依都不行。最开始的基督教也继承了犹太教的这个观念,不少信基督的犹太人觉得,基督教用来救犹太人就好了,不应该接纳外族人。所以他们也反对保罗的传教。

第三,基督教主张一神论,信奉基督教就得放弃信仰其他神灵。因此那些被传教的非犹太人觉得,保罗传播新宗教是在破坏宗教传统,冒犯神灵。

第四,按照犹太教的传统,男性要行割礼(切除包皮),这事就记录在《旧约》里。《旧约》说,割礼是上帝和人立约的证据。基督徒也相信《旧约》,自然也应该行割礼。但是割礼对于非犹太民族的人来说太难接受了。保罗便主张,外邦人可以不受割礼。但问题是,保罗的主张直接和《圣经》违背啊,因此又受到传统基督徒的反对。

总之,保罗是几头不讨好,他到哪儿都有一群老百姓反对他。有好多次,保罗被人们驱逐出城,被人用石头击打。用现代的话说,那时保罗相当于“民愤极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典型。

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保罗传教,旁观的犹太老百姓觉得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恨了,大伙儿义愤填膺,一起把保罗抓住,非要弄死他。幸亏有一队罗马士兵路过,带队的千夫长发现保罗有罗马人的身份证,于是保护他免于受害。被千夫长带走后,保罗还不知道收敛,还是到处传教,惹得一群犹太人发誓,不杀死保罗他们就不吃不喝。结果连千夫长都害怕了,怕惹出民乱来,把保罗送到了总督那里。总督呢,也按不住保罗。有好多人到总督那里控诉保罗。总督虽然驳回了控诉,却把保罗关了两年监狱。

但是保罗从没有停止传教的脚步。

保罗的时代,人们对于基督教有诸多偏见。

基督教预言世界将要毁灭,但没说清楚到底什么时候毁灭。就是这个预言,给基督教添了很多麻烦。

在基督教刚出现的时候,基督徒以为世界末日很快就会到来。所以他们并不热衷于传教,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建立自己的教堂、撰写经文,只是搞一般的宗教聚会。在外人看来,基督徒们的行动非常神秘可疑,造成了很多误会。

比如,当时有一些基督徒不理发不剃须,因为他们认为理发剃须是对造物主所造之物的人工修饰。这让外人觉得,基督徒总是长发长须,打扮怪异。

再比如,基督教有分食葡萄酒和面包的习惯。酒和面包象征着耶稣的血和肉。但是外人以讹传讹,产生了基督徒吃人肉、喝人血的传闻。

基督徒们还常说,信徒之间男女平等,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他们还经常谈论“爱”。这就让外人疑心,这帮人是不是在组织什么淫乱活动。

还有,基督徒信仰的是一神教,除上帝之外的其他神灵都不信。但在古罗马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神灵祭拜,比如丰收的时候就要祭祀农业女神。这不仅是一项宗教活动,也是一项社会活动。然而,基督徒拒绝参加这类活动。别人都上街庆祝的时候,他们却躲在家里。这会让外人觉得他们不合群、神秘怪异。

保罗就是在这些巨大的误解中向大众传教的。

他的武器,就是希腊哲学。

前面说了,保罗那个时代,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都在城市广场上公开辩论,因而基督徒常常会受到各种稀奇古怪的质疑。

比如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就有人问:

“那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在干什么啊?”

——谁知道在干什么啊,人家上帝也不能什么事都跟你说啊。被问急了,基督徒就没好气地回答:

“上帝在给你们这些异教徒准备地狱呢!”

回答得挺虎,但总这么回答也不是个事,这时候只能让哲学上场了。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

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这也是因为,哲学继承了苏格拉底讨人厌的疑问精神。只有弱者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处于被歧视地位的基督教正需要希腊哲学的帮助。

保罗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他将哲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到传教中,撰写了大量的神学文章。这些文字后来被称作“保罗书信”,成为《新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罗之后,还有很多基督教的传教士把哲学当作了传教的武器。正因为他们的工作,基督教才拥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其他宗教相比,它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同一时期的其他宗教在历史长河中大都衰落了,只有基督教最终成长为世界性宗教。

在哲学史上,这时的哲学被称作“教父哲学”。

帮基督教宣传这事,对于哲学来说既好也不好。

好的地方在于,这回是显了哲学的大能耐了。基督教对世界影响深远,起步阶段的汗马功劳就是哲学立下的。

不好的地方在于,宗教和哲学在根子上是无法协调的。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两者相悖。要不苏格拉底也不能被控诉不敬神。和宗教结合在一起之后,哲学注定无法发挥自己事事怀疑的真能耐,只能沦为宗教宣传的幌子。

比如在教父哲学时期,基督徒看希腊哲学很有威望,就喊出“真哲学即真宗教,真宗教即真哲学”的口号。还有人说,在基督降临之前,基督教的光芒就已经照到了部分希腊人的心灵,所以才出现了希腊哲学。

总之在教父哲学家们的口中,哲学的怀疑精神一点儿也没有了。这里的哲学只是用来装潢门面的招牌,就跟今天算命的搬个电脑搞“科学算命”一样。

不过教父哲学里有一个人可以说一说,他叫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早年信仰摩尼教,还沉迷肉欲享乐,有过几个情妇。年轻人嘛,有所欲求很正常。他曾经祷告说:“给我贞洁,但不是现在!”

但在本质上,奥古斯丁是一个有着宗教追求的人。内心里,他希望能克制欲望,获得更高级的精神追求。可是咱都知道,克制欲望哪儿那么容易啊。王尔德说过:“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临考前徘徊在网吧门口的同学们、减肥时反复开关冰箱门的姑娘们,最能理解抵抗诱惑时的痛苦和投降后的懊悔了。

据说有一天,奥古斯丁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痛苦万分,为此几乎绝望,躺倒在一棵无花果树下边哭边祈祷。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童声在反复吟唱:“拿着,读吧!拿着,读吧!”

刚开始,他以为这声音是自己心里的幻想,于是他努力回忆过去是不是听过孩子唱过类似的歌谣,但他怎么也想不起来,因此认为这声音一定是神谕。听到这声音的召唤,奥古斯丁随手翻开一本书,正是保罗当年写的“保罗书信”,他正好翻到教诲人要克制欲望的篇章。奥古斯丁读了之后感到内心平静,从此皈依了基督教。他按照基督教的要求,卖掉了自己所有的家产,把钱分给了穷人,自己终身过着清贫的生活,成为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圣贤。

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之前仔细思考过信仰的问题,也认真学习过哲学,因此他并不是单纯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工具,而是真心想通过哲学来探求真理。奥古斯丁的贡献之一,就是解决了一个长久困扰基督教的逻辑漏洞:

《圣经》里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那为什么会允许人间存在这么多丑恶和痛苦?

我们知道,《圣经》里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违反了上帝的禁令,被逐出伊甸园,所以人类才会开始无尽地受苦。

但上帝是全知的,不仅知道过去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还知道未来所有即将发生的事情。那么前面那个问题就可以问成:

上帝既然知道亚当和夏娃会偷吃禁果,为什么一开始不去阻止他们?

奥古斯丁的解释是,关键在于自由。上帝给了亚当和夏娃人类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须让人类有作恶的可能。

更具体地说,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既然要赏罚,前提是人类必须拥有自由意志,必须有能力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段论证对我们的意义是:首先,它十分巧妙,把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给解释开了;其次,它解释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上帝允许人类有作恶的自由。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上帝看来,自由比善更重要。

可是等一等,上帝不是全善的吗?

“上帝允许人类拥有自由”的理论是奥古斯丁出于护教目的而提出的,其推论却和教义产生了矛盾。

矛盾还不止如此,该理论还可以推论出,上帝不能干涉人的自由意志。因为上帝是万能的,所以有能力预测出人们按照自由意志在未来会作出的各种恶,但是有很多恶上帝都没有阻止。

可是,上帝不是全能的吗?

因此,奥古斯丁的解释虽然聪明,却不是很受基督教的欢迎。很多信众在提出疑问的时候,只是被粗暴地告知“不要妄测神”。

在宗教看来,思考本身就是不对的。

就拿奥古斯丁本人来说,虽然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只要他一开始思考,就注定要和宗教权威发生冲突。奥古斯丁早年相信摩尼教,后来发现宗教文献中一些关于天文学的知识和当时的科学结论不符,但他还被要求不许怀疑这些错误,只许强行接受。奥古斯丁因此对摩尼教产生了怀疑。罗素因此说,如果奥古斯丁生活在伽利略时代,也就是科学家们在用天文知识挑战基督教的时代,那他该怎么做呢?奥古斯丁这个基督教的圣人,会不会也像怀疑摩尼教那样怀疑基督教呢?

八成没什么好结果。

宗教天生拒斥思考。

有位教父哲学家有一句名言:“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却是可以相信的。埋葬以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却是肯定的。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这话常被人总结为:“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换句话说,他认为信仰这种事用哲学来论证,这本身就是错的。对于宗教,信就信了,你不能质疑,不能思考。很有讽刺意味的是,说出这句话的教父晚年和罗马教会决裂,自己成了异端。但他这话说到了理上,宗教和哲学本来就不能调和。保留哲学,对教会来说就是养虎为患。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就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比作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

总有一天,苏格拉底的讨厌精神也会让教父们抓狂的。

不过时候还早,基督教还有更大的麻烦需要解决。

公元64年7月17日夜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西方世界的中心,全欧洲最富饶、最美丽的城市罗马突然烧起了大火。这火太大了,持续烧了六天七夜,整个罗马城的三分之二都被烧为灰烬。

当时的罗马皇帝尼禄还不错,不仅积极救火,还打开自己的宫殿安置灾民。但随后传出各种猜想。有的说,尼禄是想要写出一篇能和描写特洛伊大火的史诗相媲美的诗篇,故意让人放火的;也有的说,尼禄是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放火的——三分之二的罗马城啊,如果后一条传闻属实,那么尼禄毫无疑问是史上效率最高的拆迁商。事实上,在罗马大火后不久,尼禄的确在废墟上建起了更大、更漂亮的宫殿。

在那个年代,基督徒们相信世界末日就快到来,有些人到处宣传“上天将会降下巨大的火球烧毁一切”。因此当时还有些人认为,罗马的大火就是基督徒放的。或许是为了洗脱自己的嫌疑,不久以后,尼禄正式宣布这场大火是基督徒所放,同时展开了对基督徒大规模的逮捕和残杀。

一般认为,保罗就死于这场大火之后的审判中。基督徒从此受到了极为残酷的迫害。 c3lUId7Mi5Dbk8chyknootNa0iGS8uFeCSEyqRILVj6FFgfCioMfrIH+Q+eI8c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