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夺嫡之争,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跟这个比起来,就太小儿科了。
玄武门兵变,是不是李世民伏兵在玄武门呢?不是的,李世民的伏兵在临湖殿。临湖殿是唐高祖李渊的临时办公室。前一天,观星的官员发现“太白见秦分”,金星出现在秦的分野。李世民封秦王,这代表着李世民要当天子。李渊一听,当然大怒:老子还没退休,你就要顶我的岗了?而且我的太子是李建成啊。
于是,李渊把李世民叫过来质问。答不好,他就要幽禁李世民。
这时候,李世民只好转移视线,抛出了李建成跟李渊妃子私通的事情。这个事严重了,要知道,当年的杨广就跟杨坚的妃子私通过,隋朝的悲剧还要在唐朝上演?
李渊大怒之下,下令三兄弟明天到这里集合,大家对质,彻底解决诸王之争。
那李世民为什么要伏兵于此呢?
这就是另一个秘密。
李世民发动兵变,第一目标并不是杀掉自己的竞争者李建成或者李元吉,他采取了更为直接、更有效的方法,控制李渊。
李建成、李元吉的能力都来自李渊,只要控制了李渊,这两人就不在话下。李世民的皇位是从父亲手里抢来的,而不是从李建成手里抢的。
所以,李世民是伏兵于临湖殿,控制了李渊,然后用一条船把李渊载到了船上。其中,必然经历过血战。不过,唐朝的史书没有记录,只有一些零星线索。史书记载,李建成从玄武门进来后,是“至临湖殿觉变”,到了这个殿,才发现出大事了,然后在逃跑的过程中,于玄武门被杀。
为什么只记玄武门杀李建成,而不写李渊被抓呢?当然是因为囚父这种事没办法写。
最后,为什么突出玄武门呢?这是因为李建成的属下逃出来后,跑到了太子府和齐王府搬救兵,两人手下各有不少兵马,集结了两千多人。
杀到玄武门时,发现门已经关上了,因为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进不去,秦王府的兵马跟东宫以及齐王府的兵马在玄武门前打了一仗。在不明真相的群众眼里,这自然就成了玄武门兵变,哪里知道,它的正确名称应该叫临湖殿兵变。
虽然走的夺宫路线,但李世民同学当皇帝还是很专业的,尤其是请了魏徵矫正自己的行为。
以前一想到魏徵,大家就会想到“耿直”这个词,因为史书里写了嘛:“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唐太宗李世民刚登基那会儿,对建设新型帝国完全没有经验,于是,数次把魏徵叫到卧室里,请教各种方法的优劣。而魏徵经验丰富,开启各种模式,性子又很直,一直没有弯过。
不过,魏徵坚持找李世民的碴儿十多年,批判过的话可以出一本砖头厚的书,又总是那么让人心悦诚服,被骂成狗了,还要点头点赞。
一开始,魏徵还是一个小道士,颜值不高,学历为零,武力比豆腐还渣。
看看唐初那些牛人。哪个不是特长生?乍一看,哪有魏徵发挥的机会?
房玄龄:我善于谋略。
杜如晦:我长于判断。
李密:我出身好。
徐世 :我有地方基础。
李靖:我会打仗。
魏徵说:我会……反正我能说敢说!
注意,能说还在敢说前面。
那年,魏徵跟着瓦岗寨老大李密投靠李唐,因为没啥门道,工作一直没安排。魏徵一看,得自己揽工程了,他自我推荐到黎阳找到瓦岗寨老二徐世 ,吃了顿撸串就把徐世 给说跪了。
玄武门事变之后,魏徵跳槽到秦王府,又把原太子府的人给说得放下了武器。
这就是天生的统战人才。
到了后来,唐太宗说,我有两把刀,一把给最爱的房玄龄,另一把给最亲的魏徵。
拿着刀,魏徵对“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这句话,简直不能同意再多了。
比如有一次,有人告了魏徵一状,说魏徵包庇亲戚。李世民很高兴,说:“这人平时总挑我的毛病,可逮住他一回了。”李世民马上让主持纪律工作的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
查了一下,温彦博回来报告,说查不到,但是……
看,官场杀人刀就藏在这个“但是”后面。
“魏徵既然是我大唐员工,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没有避嫌,被人诽谤,所以也是要批评的。”
李世民很高兴,连连点头,说把这个文件发下去,让魏徵反省一下。李世民还特地说:“以后,要注意点言行,再被人告就是你的问题啦!”
我被诽谤,也是我的错?
魏徵大大方方承认了:我确实错了,我确实不注意言行。但是,(注意,转折点来了)我这是为国言行不当,咱们当大臣的,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跟皇帝协调,要是只管自己的步调,那就没办法跟皇帝同步了啊。
哼,你牛,你检举我,你挑我刺,我先认下这个错,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打败你。
碰到指责,不如先承认错误,再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为自己辩解,这样,比直接反驳往往更有效果。
李世民刚才得意扬扬,现在一听,马上点头:我错了,老魏你说得对。
大家通常以为魏徵什么都敢谏,但其实,老魏也有不碰的雷区。
到了晚年,李世民有点事情想拜托一下魏徵:老魏啊,帮我照看一下太子李承乾吧。
李世民生了好几个儿子,都挺能折腾的,比如太子李承乾,经常干一些出格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魏徵先生经常批评老板,但从来不批判或者点评老板的儿子,而且魏徵也不想管太子的事情。
嫡位之争,历来就是五万伏电压的雷区,让老魏干,老魏没这么傻。况且,老魏门儿清,他跟李世民就是老板跟打工仔的关系。说交情深,那都是工作上的,论私交,其实浅得很。老魏才不会笨到去管老板的家事。要请人管,你找你的玄武门班底去!
后来,有些大牛人管了,比如长孙无忌,比如褚遂良。
长孙无忌最后是用绳子把自己勒死的。褚遂良先是被贬到长沙,后来又被贬到桂州,最后贬到了爱州,那个叫爱州的地方……已经到越南了。
还有很多高技能,魏徵也玩得转,比如这一项:批评之前,永远先赞美一下,而且永远不要用第三者来打比方。
到了晚年,李世民这位仁兄就开始有点放纵了,什么奢侈的事情都干了出来。这咋劝呢?
要不干脆横下一条心?说“李世民啊,最近我观察你跟商纣王差不多呢”或者“李总啊,我发现你跟你杨叔一样咧”。
那结局只有两个字:征,卒。
魏徵才没那么直呢,人家是拐着弯说的。他说:“老板啊,我记得以前您干得特别好,特别能听进去劝,什么奢华的东西都不搞。最近就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这明明就是幼儿园老师忽悠小朋友的话嘛。
其实,在自尊面前,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孩,你不能踩着对方的自尊,还让人家认同你。有时候,我们需要像幼儿园老师一样,把批评变成赞美来说。
说直话、难听的话、尖酸的话,这不是本事,这只是失态。
但有时候,李世民确实有点不省心,想赞美也找不到亮点,那咋办?那就拐个弯说吧。
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修了一座高楼,领着魏徵到楼上,问了一个问题。
“你是否可以看到昭陵?”昭陵里埋着长孙皇后。
“哦,你说昭陵啊,那我早看到了,我还以为你在说献陵呢!”献陵埋的是李世民的老爸李渊。
这就是不好好说话了,要好好说,直接就是:李总啊,你想老婆没错,但你也抽空想想你死去的爹啊,你天天在这里望老婆,你爹的坟墓都长草了也不修一下。
李世民自己是黑话高手,秒懂魏徵的意思,很乖,回来就把楼给拆了。
那么,魏徵说话这么弯,为什么还被称为直臣呢?
一开始的误会是来自这里。
玄武门兵变结束之后,李世民找到魏徵,准备开个批判大会,让魏徵交代一下自己怎么站队的。
通常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打死也不服,老子就是反你,咋地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服个软、认个错,表示自己眼瞎,求领导给个机会。
魏徵走了第三条路,他说:太子要是按我说的去做,今天就不会失败了。
咦,这跟第一条不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同!第一,他承认了错误,他确实给太子出过主意;第二,他没有指责李世民,说李世民谋杀兄长;第三,他还批判了李世民的对手李建成,因为李建成不会用人嘛,言下之意,还是你李世民会用人啊;第四,他做自我检讨,还把自己夸了一通。
这一句话的水平,真绝了。
而且,明明这么弯,李世民还说他直:王器其直,无恨意。
魏徵这么会混,那他就没犯过错?
事实证明,他还是犯过错的。他搞了一本材料,记录了他是怎么劝告李世民的,其实就是一本“魏徵的说话之道”,然后给为皇帝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
这就不对啦,皇帝的小辫子,你抓抓就算了,还要登记在册,用皇帝的错误来证明你的说话之道。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时,魏徵已经翘辫子了,但李世民还是发了脾气,把魏徵地下安居房的招牌——墓碑给砸了。
看来,说话是一生的修为啊。
李世民先生在这么多能臣的辅助下,做了不少好事: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说白了,就是把大隋朝建立的东西,一样一样落在了实处。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下,村子里再度迎来了喜大普奔的现象,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下面说一个李世民减省刑罚的故事:唐太宗纵囚。
《资治通鉴》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年唐太宗心血来潮,突然把监狱里的死囚全部放走了,然后约定回家一年,第二年秋天,还要回来受刑。囚犯大为感动,第二年全部回归,没有一个逃跑的。
最终,李世民大笔一挥,竟然免除了他们的刑罚。
初看这个事情,往往被李世民的胸怀所感动,他的大度竟然感化了死囚。但事实的真相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不用等到我们来怀疑,在宋朝时就有一个人开始怀疑了,怀疑者正是《新唐书》的编写者欧阳修。
欧阳修专门写了一个《纵囚论》,质疑这个事情的真实性。原因如下:君子才能施以信义,小人是不可能施以信义的,这些死囚犯下大罪,是小人中的小人。君子都不一定会按约定去受死,何况小人?
这些死囚竟然全部做到了,这实在太可疑了。
所以,欧阳修揣测这是李世民的一场秀,而这场秀里牵扯到了一个博弈,或者相互的猜测。
首先,李世民要能判定这些人一定会回来,然后才会放他们走,不然,到时候一个也不回来,李世民不是沦为一个大笑话?
那他怎么判定这些人会回来呢?他就得让这些囚犯猜到如果他们能够如约回来,就能得到赦免的奖励。
所以,李世民赌的不是这些人被自己感化,赌的是这些人能够猜到自己将会赦免那些如约回来的人。
欧阳修表示,如果真要测试,就先放一批,等这一批回来后,照杀不误,明天再放一批,如果这批人也能回来,那说明死囚真的被感化了。
但欧阳修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能这样干,因为年年这样干,那以后都没有死刑了。
这是欧阳修的说法,显然,欧阳修还说得比较含蓄。王夫之说得更直接:“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
什么意思呢?就是唐朝的刑侦系统太厉害了,而且是连坐的,一个人被挂了号,就是北上胡地,南下粤地,都要被抓回来。
死囚之所以不逃,原因之一是逃不走。
而王夫之更是直接判定更隐秘的原因:“……太宗阴授其来归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机械所笼致而如拾者也。”
王夫之表示,一定有人偷偷告诉了这些犯人,如果明年老老实实回来,就能得到赦免。在这样的承诺下,死囚当然一一归队。
所以,这就是李世民的一场盛世大秀,简直是瞒天过海。
那李世民为什么要搞这一场秀呢?有人说李世民是欺世盗名,比如王夫之。当然,他确实改过史书,为自己粉饰过,那问题是,如果李世民真的是欺世盗名之徒,大唐盛世是怎么出来的呢?
所以,李世民搞这一场秀,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原因我们往上找。在史书中,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笔记录:是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这个“是岁”是贞观四年(630年),也就是李世民搞死囚秀的前两年。我们再看看李世民一场秀放了多少人回家。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世民一共放了三百九十名。
这就奇怪了,两年前,大唐全年只有死囚二十九名,为什么两年后,暴涨了十倍呢?
在史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法官以出罪为诫,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网颇密。帝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德威对曰:‘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则无辜,失出则便获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什么意思呢?就是李世民在杀了张蕴古之后,法官引以为戒,所以判案就严了很多。李世民还专门问过大理卿刘德威。大理卿刘德威告诉他:现在审案,如果错把一个人关进了监狱没事,如果该关的没关,那事情就大了,法官要判重罪。这样一来,法官当然从严审判。
那法官为什么这样干呢?答案在第一句: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也就是说跟张蕴古有关系。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贞观五年(631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有个叫李好德的人,嘴上不把门,经常胡说八道,被有关部门举报后是要坐大牢了。这时候,负责审理的大理丞张蕴古汇报,说这个人有精神病,所以胡说八道,按律不应该治他的罪。
李世民一听就赦免了李好德。张蕴古听了之后,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好德,两个人还一起愉快地玩起了围棋或其他什么玩意儿。
这时候,有人把这个情报汇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之下,把张蕴古斩杀了。
这么处理,当然是有点过分了。而且随着这个案件的处理,后遗症出来了,法官们宁愿从严处罚罪犯。因为万一轻叛了,自己是要负责任的。
这样一来,唐朝的死刑犯数量大幅上升。李世民一看不对劲,连忙发文,要求对死刑的判罚慎重:“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可是,风气已经形成,一个文件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就算李世民反复强调,到了放囚那一年,依然有三百九十人,是张蕴古事件之前的十倍之多。
那怎么办?李世民总不能站出来说:张蕴古的事情我办错了,我太严了,大家该放还是放吧。这样一来,可能会形成另一个极端。大家一窝蜂都开始不判死刑了。
于是,李世民就策划了这一起释囚事件,故意放出死囚,然后等他们回来之后,再赦免他们。
这样的处理一是重申了宽大的方针,二是以道德为前提。这样就能对法官从严审判起到纠正作用。
这应该才是李世民释囚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
你看,管理天下是个技术活,有时候需要微调,调起来还得讲方法。
总的来说,李世民干得不错,“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
家外面,大唐军神李靖搞了一个突然袭击,把一直不服的突厥给打服了。西域重新回到大唐的怀抱,丝绸之路又响起了驼铃声。带着和平的使命和中原的各种技术,唐朝文成公主入了藏。玄奘从天竺取回了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