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是指一国的领土部分内的特殊区域,实施海关特殊监管措施,在这个区域内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存储、贸易、制造、加工和装配业务活动。2007年全球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区域经济持续分化和经济下行压力未减的难题。因重庆被定位为“承东启西、牵南引北、通达江海”,故2017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重庆自贸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将重庆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任务分解为六个方面,即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进“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
两江新区是重庆自贸区的核心区域,其规划面积占自贸区整体面积的71.95% ,在各项改革创新措施中承担先行先试的职能。本文将尝试从两江新区的区域税收情况入手,围绕改革任务的六个方面,对重庆自贸区的现状和实施成效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梳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难点,为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提出政策建议。
一年多来,重庆自贸区为落实国务院的改革要求,在借鉴其他自贸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在多项具体政策和措施方面进行了个性化改造。
《总体方案》中,投资开放程度的衡量标准包含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两方面。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两江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点与特色。成立一年多来,重庆自贸区以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基础、国家开放口岸为支撑,把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从利用外资的渠道、领域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在提升外资水平方面,两江新区的战略重点是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主要做法包括鼓励外资企业以增资方式扩大投资,以参股、并购、融资租赁等方式参与重庆自贸区内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资金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截至2018年6月,2018年两江新区共新签约项目111个,合同投资总额539.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1个,服务业项目80个,自2010年成立以来,两江新区累计招商引资项目约3500个,合同投资额达14239亿元 。
在投资开放领域方面,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对比成立之初,两江新区的第二产业占比从52.8%下降为48.5%,第三产业占比从45.5%上升为50.7%。以税收数据为样本来分析 ,截至2017年末,两江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含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港澳台独资企业等)税务登记累计总户数790户,全年增长101户,行业分布见表1。
表1 2017年两江新区税务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续表
由表1可见,2017年重庆两江新区投资开放的主要领域为传统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其中,服务业登记户数最多,占全年登记户的23.8%,且同比增长达20.51%,亦居首位,说明重庆两江新区的投资开放领域有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明显趋势。此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重庆自贸区发展对服务业的拉动,贸易功能区的依托作用导致报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贸易业态成为2017年的热门外商投资领域。服务行业,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通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带动其他配套产业的转型升级,专业服务、物流和仓储、租赁等支撑配套行业也成为重要开放领域,其中,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较2016年投资户数增长11.43%。二是传统制造业及商业呈现投资放缓的趋势。相较于2016年,其占整体户数的比例分别下降1.97%和0.88%,原因是两江新区的传统制造业集群规模优势已在近年基本稳固,而商业更非重庆自贸区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因此,其投资市场份额较多地让位给了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三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投资发展相对滞后。尽管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如先进基础工艺、高新技术基础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集群也是重庆自贸区的投资开放战略重点,但在2017年税务数据上未能看到明显的投资体现。
需特别关注的是,金融行业投资开发呈谨慎状态,2017年投资数量和增长幅度均较低,主要原因是金融系统的牌照式管理模式使金融主体市场准入门槛较高,以及资本市场投资政策相对稳定,创新动力不够充分,最终导致金融行业开放程度不高。
重庆自贸区对外开放程度整体有所提升,特别是服务业及相关配套的物流仓储行业,但在制造业、商业方面开放程度趋于平稳,金融行业等高风险领域的开放程度较低。从长远趋势来说,未来服务业仍将是投资开放的重点,但传统行业在未来的招商引资上恐会面临较大困难,因传统行业的开放程度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2016年,重庆市对美国、德国及中国香港的出口额分别是643.94亿元、264.46亿元和259.51亿元,占总出口额比重分别为24%、9.9%和9.7%。受欧洲经济疲软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出口的受阻预计将在未来影响重庆自贸区在传统行业的投资开放程度。
按区域布局划分,两江新区的产业定位重点是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电子核心部件、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及总部贸易、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展示交易、仓储分拨、专业服务、融资租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从而推进金融业开放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物流、技术、资本、人力等要素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从目前的实际产业布局来看,传统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新兴产业有所拓展,特色优势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能够同步提升。
以税收数据为样本,截至2017年底,两江新区税务登记户数59592,全年新增16304户,增幅达37%。两江新区税务登记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2017年两江新区税务登记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从表2可见,传统制造业户数增长平稳、产业发展相对稳定,传统制造业集群规模优势不断巩固。在制造业中,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高新技术基础企业是发展的重心,虽然制造业户数占比较小,但因企业规模较大,对经济和税收的影响均很大。以汽车行业的税收数据为例,2017年汽车行业中三大子行业(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整车及零部件销售)共贡献税收122.68亿元,占两江新区税收收入的43.8%,可谓影响巨大。
得益于全产业链招商的推行,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邮政仓储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在产业布局中增长明显。重庆自贸区成立后,两江新区根据不同产业链特性制定招商路线图,引导外资广泛布局建安、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运输、仓储等价值链全流程,产业规模和质量有所提升。具体而言,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链较长的产业,重点推进针对整机和组装大项目、大企业的招商,逐步带动了配套企业;对新材料等产业,重点推进向上下游延长产业链的招商;对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主要针对缺位环节招商,以现有或新引进的龙头、优势企业为主体,带动吸引一般企业,形成二次规模效应,从税收数据来看,效果明显。以房地产业的税收情况为例,2017年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全年实现税收36.22亿元,同比增长74.95%,增收15.51亿元,拉动全区税收增长5.2%,是两江新区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随着“猪八戒”“易宠”重庆咖啡交易中心等企业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产业逐步成长为新的支撑。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税收数据为例,该行业全年实现税收12.02亿元,同比增长4.13%,增收0.48亿元,占全区税收收入的4.29%,是两江新区新的税收增长点。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应用型互联网企业越发活跃,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技及游戏娱乐等业态不断扩展业务,税收增长强劲,成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主要增长点,腾讯信息技术、完美世界、迅游科技、乐逍遥科技及奇异天下五家企业最具有代表性,全年共入库税收1.63亿元,同比增长48.18%,增收0.53亿元。
传统商业规模大幅收缩,但“互联网+零售”快速发展。2017年商业的登记户数占比26.39%,同比下降17.81%,但其全年实现税收收入19.76亿元,同比增长17.52%,增收2.95亿元,占两江新区税收总量的7.06%,较2016年占比提升1.13%。商业税收增长主要得益于以唯品会、博多物流、欧时力贸易及猫宁电子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运用“互联网+零售”实现销售收入和税收贡献双增长。以上四家企业税收贡献增长占商业税收增收金额的50.17%,是拉动商业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此外,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在产业转型方面的支撑作用明显,中韩、中日、中瑞产业园相继建立,深度项目不断引进、制造产业互动日益频繁。与欧盟、非洲、东盟、南亚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产业合作也不断升级,其中,较为突出的成绩包括:深化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投资合作,引进俄罗斯通用航空、材料零部件等领域先进技术和企业。完善与德国、意大利等欧盟成员在高新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建设中德产业园、中意产业园。积极落实重庆与中东欧6国签署的合作协议,吸引捷克、保加利亚等国企业在重庆自贸区进行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投资等。
总之,重庆自贸区的传统产业日趋完整,在引进上汽、北汽、福特、现代等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后,重庆自贸区已成为集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内最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并进一步带动原材料、整机、零部件、销售、结算的完整产业链联动发展,同时,重庆自贸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但新兴产业在蓬勃发展之时还存在定位不清晰等问题。重庆自贸区现行的分散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招商资源信息统筹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和业态上的雷同导致了产业同质竞争,如龙兴工业园、仙桃、蔡家、中央公园商务区均将总部经济作为首要的产业发展定位;二是配套行业的发展滞后导致了重点产业发展不足从而出现资源浪费,如水土云计算产业园与仙桃大数据产业园缺乏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导致水土云计算中心楼宇利用率不高。未来保税、物流、金融、总部、会展五大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协调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重庆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业务创新、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中心开放合作等金融领域方面进行了创新。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丰富银行业市场主体,支持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功能性、区域性金融总部,将区内现有银行网点升格为分行或支行,在区内增设或升格的银行分支机构不受年度新增网点计划限制。二是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业态创新,参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发展。三是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重庆自贸区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离岸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创新。四是防范金融风险,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定期开展专项审计,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机制,确保各项审慎性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从主体来看,重庆自贸区的金融行业发展情况较好。以两江新区为例,2017年其金融业全年贡献税收31.61亿元,同比增长13.39%,增收3.73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的11.27%,拉动税收增长1.2%(见表3)。
表3 2017年两江新区金融业税收情况
从表3可见,金融行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一是传统银行业税收稳步增长。受消费市场及房产市场影响,银行业业务稳步上升。在两江新区31户重点传统银行业企业中,21户税收实现了增长,增收户数占比为70.97%。二是互联网金融税收增长快速。2017年,两江新区7户重点互联网金融企业税收均实现增长,其中,马上消费金融、蚂蚁小微小贷和百度小贷等税收贡献增长迅速。三是金融租赁税收增长潜力初显。2017年,两江新区2户重点金融租赁企业税收贡献总额同比增长231.81%。
重庆自贸区加快引进和成立创新金融机构,成果丰富,促进金融市场主体进一步丰富。如引进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自贸区分行,成为重庆市第一家通过银监会审批的重庆自贸区分行级金融机构。引进平安银行设立自贸区分行,并引入其三个总行级功能中心——跨境结算中心、保理业务中心、离岸业务中心落地。引进设立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自贸区两江汽博支行,成为两江新区首家以自贸区命名的支行。引进国内首家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设立的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申港证券在两江新区设立重庆分公司等。但因成立时间不长,大部分新机构的业务运营未能实现带动效应。以交通银行税收数据为例,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自贸区分行由重庆两江幸福广场支行升格更名而来,2017年交通银行在两江新区的增值税税收贡献为3136.92万元,2018年上半年贡献增值税税收2019.2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该行自贸区金融业务的实际运营效果不佳。其余新机构在成立后,也鲜有自贸区金融业务方面的进展报道,对区域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同时,重庆市内的金融市场整体存在诸多“瓶颈”,如全球性金融机构较少,金融保理、租赁等创新型金融机构缺乏;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不够,面向国际投资贸易的金融产品缺少;金融国际化水平较低,金融的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较弱,国际性的金融业间交流合作较少;金融业集聚辐射力较弱,重庆自贸区内企业对外融资规模小,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少,融资数量少,缺少国际性的、全球性的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化平台。
近年来尽管重庆自贸区出台大量金融创新政策,如重庆银监局发布《关于试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的通知》(渝银监办发〔2017〕159号)、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与国家外汇管理局重庆外汇管理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银监局发布《关于印发简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机构和高管准入方式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渝银监办发〔2017〕98号)等,但受创新发展起步较晚等因素影响,新机构虽在金融产品、金融制度上有许多大胆尝试,但整体运营成效并不突出,对辖区内的示范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重庆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和建立对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两方面。
在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上,重庆自贸区依托“渝新欧”建设,以果园港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国际中转、集拼分拨及配套物流金融保险等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业。具体来说,一是完善口岸基础设施。规范口岸查验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口岸通行条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电子口岸平台,积极开发推广物流、航运、仓储等综合应用配套系统。二是拓展口岸开放功能。在多式联运中实现自由换装、中转、集拼、配送,将团结村铁路口岸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延伸至果园港区,打通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新欧”铁路大通道联结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促进口岸与产业互动发展,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腹地经济融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对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方面,重庆自贸区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结合商务部《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积极争取将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和其他自贸区所涉“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丝路基金的重大项目储备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销售一体化基地,鼓励企业以强强联合的方式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海外并购等。二是鼓励商业银行与实体企业联合出海,探索实践“外保外贷”“外保内贷”等新型融资方式。鼓励龙头企业抱团“走出去”,进行链条式投资或集群式转移。支持企业借道香港,减少对外投资的身份障碍,缓解“走出去”的融资难等问题。三是对接“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市场,探索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两江新区国资平台、龙头企业到境外开展收购、并购、控股、参股等项目投资。四是建立保险费用分担专项基金,针对不同类型投资分层次设定分担比例,鼓励企业投保境外投资风险,进一步发挥投资保险作用。
虽然,两江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6年已达到9.32万元人民币,已处于对外投资开始上升的阶段,但从对外投资成果来看,“走出去”企业在境外的实际经济效益整体并不理想。以两江新区的税收数据为样本:2017年全区共有14户“走出去”企业,其中,有4户企业的境外所得为盈利,共申报上一年度境外所得11962.03万元,涉及所得类型为特许权使用费、劳务所得、利息所得三类,收益类型较为单一。这4户企业的境外所得情况如下,完美世界(重庆)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境外所得815万元,境外所得主要为手机游戏“笑傲江湖”在越南和韩国的版权授权所得;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参建乌兹别克斯坦库拉米隧道项目,该项目为乌兹别克斯坦的头号民生工程,该公司申报境外所得7469.5万元;霍尼韦尔(中国)高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软件应用、开发、培训及售后服务,从土耳其、韩国、西班牙、南非等国取得境外所得3303.44万元;百力通(重庆)发动机有限公司从巴西和瑞士取得境外关联企业的借款利息收入374.09万元。其余“走出去”企业在境外均处于亏损状态,如重庆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境外直接投资企业3家,分别为巴西格林天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巴西阳光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希望农业股份公司。其中,巴西格林天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投资额12437万美元,2016年度营业收入879万元,亏损680万元;巴西阳光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累计投资额17233.66万元,2016年度营业收入309万元,亏损216万元;金希望农业股份公司累计投资额5200万美元,2016年度营业收入726万元,亏损861万元。
“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物流、对外投资平台建设上有较大进展,但“走出去”企业尽管数量相对稳定,且多为资金相对充裕的国有企业或新兴科技企业,但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整体稍显不足,原因既有“走出去”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也有欠缺处理各种诸如风险控制、国际化管理、企业文化与当地风俗文化的融合等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重庆自贸区对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庆处于长江中上游的核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西部引领地位,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引擎。二是从地理位置上看,重庆位于西南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成功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三是从功能上看,重庆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重庆自贸区的设立可以为整个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带来新活力。
2017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计算,根据综合计算结果,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上海、南京、武汉、苏州、成都、重庆、长沙、合肥、南通、南昌。长江上游地区在总协同指数以及4个分领域协同能力非常低,仅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突出 。由此可见,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产业合理布局,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激发内生发展活力,形成区域接力发展、梯度推进态势上充分发挥了重庆自贸区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重庆自贸区的资源集聚与配置能力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区域要素优势互补,吸引了全国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产业资源,促进了高端要素不断集聚、高端价值链的塑造,平台经济的快速推进为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提供各种高端服务,并在金融服务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了自贸区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对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随着重庆自贸区内入驻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自贸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从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聚集。
但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发展并不平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重庆、成都自贸试验区的成立迅速产生“洼地效应”,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其他区域来说,既有辐射和扩散成果,也有虹吸和挤压效应。除了成都、重庆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二梯度,其他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自然资源充足但附加值不高,在承接东部地区低端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进一步遏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从长远来说,如何在进一步开放开发的同时,做到资源配置和要素引导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的相对均衡将是重庆自贸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总体方案》中,营商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优化法治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概括来说,“放管服”是重庆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其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主要举措,基本措施包括对行政审批事项数量大幅削减,精简审批环节,进行审批流程优化。截至2018年6月,在两江新区机关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分别减少2/5和1/3,共计30余项市级审批权限下放,取消行政审批近10项 。两江新区在全市率先试点电子营业执照,实施“先照后证”,营造“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环境;升级改造政务平台,建成投用自贸政务中心,设立出入境管理、人民银行、海关、检验检疫和人才服务等窗口,打造自贸区审批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在全市率先完成开发并上线网上审批大厅等系统等。“权责明晰、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完成较好。
税务部门作为行政管理的事务性窗口部门,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上具有典型性,下面详细介绍国家税务总局重庆两江新区税务局(以下简称两江新区税务局)在营商环境打造上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在前台减负方面,一是推行税收权责清单。2017年,两江新区税务局共梳理16大类、91项具体职责、358个工作流程,以清单方式厘清征纳双方权责边界。编制职责清单操作手册,将职责清单细化落实到岗责流程上,提升清单的可操作性,实现征纳双方权责归位。二是推进涉税资料电子化。目前在出口退税申报、跨地区经营网上报验等业务全面,两江新区已于2017年实现资料网上填报,2017年共减少纳税人资料报送4.2万余份 。三是精简纳税人优惠备案和合同备案所需资料。目前,纳税人在两江新区进行税收优惠备案只需提供备案登记表,不再报送附列资料。2017年共受理近千户次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四是提速办税效率。发票增版增量等涉税事项推行现场审核,提速审核办理,纳税人办税时间节约近40%。五是便利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新办登记不见面,市场主体进行工商登记后,不再到办税服务厅进行补充登记,直接在电子税务局进行网上信息核实。纳税人网上开具跨区涉税事项报告,办税服务厅后台能实现快速审核。注销退出便利化,未申领过发票的纳税人可即时办结注销。
在后台监管方面,以实效为导向,净化税收环境,一是推行行业管理专业化。2018年全面推行“专业化+团队化”的税收管理模式,对汽车、房地产、建安、金融、IT通信等行业打破地域实行行业专业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分别组建区局、科室和税务所三类团队,将税务所大量基础事项前移办税服务厅或后移相关业务科室,推动税务所职能集中到风险应对上来。二是强调风险应对精准化。全面落实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办法,按照风险高低合理排序,一类风险移交稽查部门查处,二类风险由区局风险应对团队系统应对,三类风险由税务所点对点排查应对,四类风险推送纳税人自查整改。真正实现对纳税人“有风险应对好,无风险无打扰”,让依法纳税的市场主体安心经营。三是确保信用管理动态化。完善纳税信用管理制度,以实名办税为契机,推行办税“灰名单”制度,对纳税人与税务部门在日常事项上的配合程度进行信用积分,计入纳税信用考核体系,从而实现对纳税人信用和风险状况的动态监控,提高税企双方对税法的主动遵从。
重庆自贸区在塑造营商环境方面乘着国家“放管服”改革的东风,推行进展顺利,简政放权措施扎实,后续监管方式得力,对进一步拓展自贸区开放开发、内引外联产生正面导向作用。
根据上述发展现状的分析,笔者以税收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将改革任务的六个方面以实际效益为标准进行粗略评价,整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所示,六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完成度最好。重庆自贸区成立前,其地理主体——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开发新区,在营商环境塑造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多经验,在自贸区建设中,重庆参照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标准,加快对标国际通行的投资和贸易规则,按照问题导向,围绕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和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实施更大广度、更全领域、更多方位的制度改革创新,为吸引内外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基础性的改革红利。
图1 重庆自贸区六项改革任务现状评价图示
推进贸易转型升级、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两项任务完成度较好。在贸易转型方面,重庆自贸区立足本土产业基础与特色,在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行业中把握了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形势,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国际产业园和国际产业新城(小镇)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特色产业,但与此同时,以新兴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存在地理布局雷同与重复建设等问题,产业前期规划与后期引导需进行调整和衔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方面,重庆自贸区的建设推动重庆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中发挥多元化产业发展平台的支撑作用,以“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产业领域的投资开放,进一步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和高端要素。但目前,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整体转型升级中,中小城市间的发展还不够均衡,经济的虹吸和挤压效应还同时存在。
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一带一路”联动发展两项任务完成情况存在一定瑕疵。主要体现在开放投资的产业偏向性较强,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不够高。目前国家对外资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重庆自贸区在投资开放方面受到外资产业规划的限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金融等领域的外资引入相对不足,而房地产业的外资集中度较高。在重庆“走出去”企业中,产生经济效益的企业不足三成,且其投资收益比不高,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六项改革任务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任务完成相对较差。重庆自贸区成立后,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主体入驻核心区,但从成立一年来的情况看,金融主体在自贸区业务上的进展效果并不突出,对重庆金融行业的创新影响力不足。此外,金融行业在开放政策条件、金融要素市场的准入门槛、金融业态和功能体系建设、金融风险监测评估等方面都面临较多“瓶颈”。
因此,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三项任务应该作为重庆自贸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方面。
目前,全国除重庆自贸区之外,还设有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四川等自贸区,每个自贸区在承担国家创新任务方面各有侧重,例如,福建自贸区战略定位主要侧重于探索闽台产业合作模式、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等方面;辽宁自贸区战略定位主要侧重于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重庆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侧重于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构建西部地区开放新格局等方面。各地自贸区设立后不断推出各种创新措施,从简政放权、金融开放到贸易转型升级、促进投资便利化,在多方面进行突破。重庆自贸区在设立过程中,在制度领域复制、推广了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地的经验,政策与上述自贸区大体方向保持一致。
重庆自贸区与其他自贸区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存在较大差异,且其在个性政策方面的探索水平也稍显滞后,与本地特色、本地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以重庆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政策为例,重庆在支持港澳、新加坡等地境外金融机构在区内合资设立专业银行、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允许设立分支机构或专业子公司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外汇即期、衍生品交易等方面,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方案差别不大,而又由于重庆自贸区在发展程度上与沿海自贸区存在客观差异,政策吸引力的减弱导致了创新要素优先选择在沿海地区落地,影响了重庆自贸区改革任务的完成。
重庆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其功能之一就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改革经验小范围试点后再进行广泛推广,能够为其他地区节约大量制度试验成本,加快创新速度,提高改革质效。重庆自贸区目前确已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包括开辟“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以促进“走出去”等措施,但从政策实效来看,首先,这些政策出于推广的需要,往往在制定时仅定位于对现有政策的小修小改,缺乏改革深度。其次,改革出台的制度还存在碎片化、简单化等问题,针对特定问题制定的单项政策较多,系统性的改革制度较少。最后,重庆自贸区内的多项业务在“放管服”的背景下通过制度创新、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便利高效,但同时也相伴产生巨大的业务风险。
具体表现在,重庆自贸区的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具有辐射和推广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走出去”风险较高,重庆并未出台相应的风险监控政策,导致对外投资的盈利情况不够理想。此外,对外投资的帮扶政策散落在金融、税收、财政等多个领域,未形成体系,导致重庆自贸区企业对具有地理优势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投资项目、扩大对东盟和南亚贸易投资,加强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及铁路、公路、电力等工程承包等方面热情不高。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实验区,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的开发区。然而,现实中自贸试验区又必须通过要素集聚和招商引资的效果来评估制度创新的成效,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自贸试验区花费巨大精力招商引资、集聚资源,甚至设计种种政策优惠,有违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改革区的初衷。重庆自贸区属新开发区,基础设施不够好、现有产业不全面,这也导致自贸试验区不得不将更多精力花费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方面,重视“硬件”而忽“软件”,减少了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另外,重庆自贸区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需要通过探索区域产业分工等形式引导要素流动,实现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但在实际发展中,重庆自贸区仍是重庆市的重要辖属区域,其发展需要符合重庆整体发展战略,因此较多关注自身的要素集聚,以自我成长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主动推广改革与创新、引导要素向周边区域聚集的任务,这与服务国家战略存在一定矛盾。
以贸易结构转型为例,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地方政府从本地财政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将房地产行业作为产业布局的重点,这与产业政策导向有所背离。同时,重庆自贸区为吸引重点发展的高端产业集聚,在渝北片区、蔡家片区、龙盛片区以及果园港片区等均留有大量未开发建设土地,但目前房地产行业抢先于高端产业集聚前在上述片区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更多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扩大战略产业的招商引资。一是巩固传统制造业集群规模优势,通过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不断提升“重庆制造”质量效益,扩大“重庆创造”的影响力。二是围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培育发展,大力引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高新技术基础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集群。三是强化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招商引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融资租赁、总部贸易、转口贸易、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等新型业态,大力引进培育金融结算类市场主体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加快形成基于数据服务的产业集群。四是鼓励外资投向科技中介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一是提升绿地投资集约化水平,合理引导跨国并购和股权投资。二是加强与国际知名创投基金、投资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外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三是鼓励外资企业以增资方式扩大投资,以参股、并购、融资租赁等方式参与重庆自贸区内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四是完善国有资本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五是积极探索和引导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资金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六是积极稳妥推进重庆自贸区内企业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和国际商业贷款,加快建设跨境融资通道。
打造投资服务优质平台。一是增强各类产业和功能性平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完善交通、水、电、气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推动重庆自贸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政策联动、优势叠加,增强鱼复、龙兴、水土等工业开发区和保税、物流、金融、总部、会展等平台吸引集聚外商直接投资的功能,促进中德、中意、中瑞等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和作用提升。二是打造服务企业“走出去”的优质平台。推动重庆市在自贸区内建立包括发展改革、商务、外事、外汇、公安、海关、边检等部门在内的综合性对外投资服务平台,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释、核准备案、签证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加强对企业在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指导。三是整合资源,推动“走出去”平台资源共享。支持汽车、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医疗器械等“走出去”产业联盟建设,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加强与境外政府机构合作,培育重庆自贸区中介咨询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较完善的信息、法律等咨询服务。
深度挖掘优惠政策。以重庆自贸区政策创新为基础,进一步对照梳理重庆自贸区已有的改革试点政策,充分挖掘试点政策的含金量,梳理形成对重庆自贸区产业发展具有“组合拳”效应的综合产业政策,用好用足国家相关改革政策,最大限度激发改革创新的红利,增强重庆自贸区对国内外优势资源要素的配置功能。
探索“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的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打造若干加工贸易现代产业集群。立足现有笔记本电脑产业基地,完善以“整机+核心零部件+原材料”为龙头的全流程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品牌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智能手机、车载电子设备、穿戴设备等高科技、高附加值智能终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鼓励跨国公司在重庆自贸区设立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维修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
积极发展新型贸易业态。依托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互联网产业园,培育集聚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鼓励线上线下结合、境内境外结合等业态创新,完善相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物流等支撑系统,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配套平台建设。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大力发展临空产业,拓宽进境维修领域,加快发展航空维修业务,试点航空快件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鼓励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开展飞机、船舶和大型工程设备等融资租赁业务。
建立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监测预警制度。由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及企业等主体参与,建立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监测预警制度,对其进行归类管理,加强其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了解不同产业、行业、企业的运行情况,对在重庆自贸区内实施特殊开放政策的企业加强风险预警。通过监测预警,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及产业项目选择,同时构建完善产业联动的生态环境。
加快发展离岸金融结算。复制、推广惠普(重庆)加工贸易离岸结算模式,探索建立进口设备及零部件与出口成品的双向订单结算中心。争取国家支持在重庆自贸区试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所得税优惠向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延伸 ,吸引具有离岸资质的招商、渣打、汇丰等国内外银行来渝设立离岸金融事业部或离岸金融运营中心。争取对重庆地方法人银行开放离岸业务经营资格,向重庆自贸区内企业法人开放离岸金融的法人账户,完善对非居民的离岸金融结算服务。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国际结算。结合“互联网+”进行创新试点,深化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结算业务试点。加强与国际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合作,依法推动支付服务市场向外资非金融机构开放,吸引国外更多知名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入驻重庆自贸区。鼓励引进国内外各类企业来重庆自贸区设立电子商务结算中心。
丰富金融机构牌照门类。加大机构牌照培育、重组及引进力度,支持传统金融机构向“多牌照”“全牌照”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在重庆自贸区内发起和参与设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放宽金融机构股比、资质、适用税率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和准入后差别待遇。开展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交叉持牌试点,积极争取有限牌照银行、养老金管理等试点。
探索建立跨境金融风险防控监管机制。设立重庆自贸区金融监管局,防范非法资金跨境、跨区域流动,开展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增强开放环境下重大金融风险预警防范能力水平。防范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等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经营风险,禁止跨境、跨业违规套利。完善对重大交叉性风险、国别风险、境外输入性风险等重点风险的管理制度,确保业务发展状况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定期开展专项审计,建立金融风险自评估机制。
加强对外投资政策指导。深入研究国家的对外投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对文件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探索符合企业发展特色的“走出去”方案。针对目前存在的对外投资问题和风险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更新现有的对外投资政策法规。强化风险监控,解剖境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疑点,组建专门团队联合进行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并根据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理办法,最大限度地保证征管的全面性和效应性,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强化政策服务和辅导,对辖区“走出去”企业进行摸底,对可能涉及境外投资的企业统一开展国别政策培训和辅导,提高企业境外经营的实战水平。
建设丝路特色内陆国际贸易中心。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经重庆开展的转口贸易,重点发展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汽车转口贸易。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以东盟、俄罗斯、中亚、中东欧等经济体为重点,稳步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结算、国际物流、服务外包、专业服务、文化创意及会展旅游、建筑等行业的服务出口。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渝参加“渝洽会”等经贸展览,积极举办重庆—中东欧投资贸易合作论坛,拓展与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
构建陆海通道格局。西向通道上,进一步提升中欧(重庆)班列联运大通道功能,发展多式联运,建立中欧(重庆)班列常态化运行机制,打造长江经济带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贸易主通道。积极拓展跨国邮包运输和旅游通道,争取“渝新欧”铁路口岸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延伸至果园港。东向通道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开通直达上海外贸集装箱“五定”快班轮,探索三峡船闸优先放行机制,通过提高船舶标准化、通关“三优先”等多项举措,实现干支直达、江海直达。
增强重庆自贸区腹地经济合作交流。一方面,依托重庆自贸区政策作用,吸引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的产业、产品、资源、市场在重庆自贸区集聚;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重庆自贸区内的企业到重庆自贸区腹地拓展投资和开展业务,以促进重庆自贸区腹地产业、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推动与沿江地区的通关合作。积极参与长江沿线口岸通关一体化建设,依托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一体化通关数据交换平台项目建设,推动重庆自贸区电子口岸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口岸的互联互通,共建电子口岸数据平台,实现物流、通关通检等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打造适应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口岸服务环境。
加强与沿江地区的产业合作和园区共建。承接长江经济带沿线及东部沿海地区云计算及大数据、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和新型金融、文化创意、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转移。鼓励以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重庆自贸区内企业与四川自贸区企业开展经贸和产业合作,共建国际化的经贸平台和产业园区。
[1]Free-trade area[EB/OL].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e-trade_area.
[2]曾刚,王丰龙,等.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关于金融支持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面世[EB/OL].搜狐新闻,http://www.sohu.com/a/201529585_109305.
[4]郭嫚嫚,李荣洁,秦佳佳,等.成都内陆自由贸易区构建的产业比较优势研究[J].特区经济,2015(8).
[5]周勤.浅析重庆自贸区成立的影响[J].经济贸易,2017(11).
[6]刘贺.从自贸区扩容看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8(2).
(作者单位:重庆市税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