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劳动参与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国的劳动参与率也有下降的趋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就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演变,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水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到来,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是否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劳动供给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社会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想了解未来劳动供给的趋势如何,就得先从劳动参与率入手来进行研究。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情况,见表2-1。
表2-1 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情况
续表
由图2-3可以看出,我国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在1990—2016年总体上来看是呈逐渐上升的态势。这很有力地说明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由1990年的7.63亿人增加到2000年的8.89亿人,再到2010年的9.99亿人,直到2016年10.03亿人。这都超过了在此期间的人口增长速度。并且与之对应的经济总参与人数从1990年的6.53亿人,增加到2016年的8.07亿人,增加了1.54亿多人,考虑到这期间存在一定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下岗失业问题,我国的劳动供给数量在过去的30多年里保持着较大规模而且是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劳动力人口数从2017年出现下滑,降低为9.9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2017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数下滑应该引起注意,人口学家预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这种趋势可能会延续。但是我国经济总参与人数并未下降,说明有更多的劳动力人口愿意参与到工作中。
图2-3 1990—2017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情况
由图2-4可以看出,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段:第一个阶段,1990—2010年总体上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并且从1999年以来下降的幅度开始增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并且受到老龄化等问题的影响,使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水平呈现了一种下降的态势。我国的经济开始有了质的发展,这就使我国的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态势开始明显起来,尤其是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劳动参与率下降得更快,直至2010年劳动参与率从1990年的85.6%下降到78.4%。第二个阶段,从2010年之后劳动参与率有所恢复,到2017年上升到了80.8%。这可能是由于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家庭收入的冲击,使劳动参与率提高。
图2-4 1990—2017年我国劳动参与率情况
从图2-5可知,一般规律是收入比较高的国家劳动参与率比较低,而收入比较低的国家劳动参与率相对比较高。世界平均劳动力参与水平略有下降,2009年世界平均劳动参与率从65.2%降低到63%左右,2009年以后劳动参与率降低到62.1%。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出现劳动力长期失业而丧失继续找工作的信心。中等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参与水平与世界劳动力参与平均水平趋势接近。我国在2005年劳动参与率远高于低收入国家劳动参与率水平,低收入国家总体上劳动参与率相对比较高,基本在73%左右。高收入国家1992—2016年的劳动参与率几乎没有变化,基本上维持在60%上下,同样OECD成员的劳动参与率总体变化趋势也相同,在60%左右。我国劳动参与率在2005年以前,远远大于不同收入国家的水平,并且高于世界平均劳动参与率。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拓展改革和开放政策,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因此我国的劳动参与率出现下降的现象,但是接近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仍然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劳动参与率。
图2-5 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劳动参与率比较
对比分析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劳动参与率,首先中国男性劳动参与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其中德国在发达国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相对比较低(如图2-6所示)。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男性劳动参与率也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在2001年之后,印度和越南男性劳动参与率超过了中国,尤其是越南在2008年以后男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很快,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84%左右,中国、印度、巴西男性劳动参与率都比较接近,变化趋势也相似。而俄罗斯男性劳动参与率变化与其他国家差异比较大,同时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男性劳动参与率比较低1992年在76%左右远低于其他国家,而且下降到67%后再1999年之后男性劳动参与率有所提高,与其他国家男性劳动力下降的趋势不同,从2005年之后俄罗斯男性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增加,但是直至2016年达到72%左右(如图2-7所示)。
图2-6 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男性劳动参与率比较
图2-7 中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男性劳动参与率比较
女性劳动参与率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比较高。发达国家中英国和德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趋于增加的趋势,到2016年德国、日本、美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5%左右(如图2-8所示)。与发展中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趋势比较,巴西和俄罗斯女性劳动参与率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同样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1992—2005年维持在35%左右,2005年之后,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开始下滑,到2016年其女性劳动参与率降到25%(如图2-9所示)。
图2-8 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对比
图2-9 中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对比
首先,从宏观经济环境看,经济周期波动、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等对劳动参与决策均有影响。例如,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失业者长期找不到职业,就可能丧失寻找工作的意愿,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参与率降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即使在经历全球经济危机,我国也较好地避免了其对经济的冲击。因此总体上经济处于稳定和繁荣,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意愿增加。
其次,我国过去的30年间处于人口红利期间,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口占比较高。国家政策特别是其中的生育政策,一方面它不仅影响人口总规模,而且影响到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到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另一方面,它会调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从而导致劳动参与率的不同。比如,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男性人口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社会的劳动参与率就越高,社会的劳动力就越多。但是与此同时也意识到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与一个年轻化的社会相比,两者之间的劳动参与率明显是不同的。因此未来劳动参与率会有所下降,这一点也应得到充分重视。
再者,随着当今社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使人才的竞争越加激烈。而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竞争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的竞争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含量,而正是由于劳动者选择继续教育使他们推迟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总体的劳动参与率。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有所提高,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增大,我国劳动参与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动态上看,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地不断增加会相应地减少就业的时间,从而降低劳动参与率;相反,如果受教育的时间缩短,把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用于就业,必然会提高劳动参与率。总之,教育因素是影响我国劳动参与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的水平偏高,与发达国家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因素相比,有些是共有的。首先,受到女性解放思想的影响,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个长期趋势。其次,就是家庭中的家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女性有更多时间从事社会劳动,从而使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最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对我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水平的提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比国外调整的时间要晚,但是这确实为女性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当然,影响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因素除了与发达国家共有的之外,还有我国特有的因素。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这造成了少年儿童抚养比的下降,这就使女性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社会劳动,而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
从性别上来看,我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还是低于我国的男性劳动参与率的。一般来说,女性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是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发达国家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应该较高,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水平应该较低。但是从图2-8、图2-9可以看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不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相对较高的,这似乎超越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可以了解到的是,在我国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水平的背后,是女性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虽然近些年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比还是普遍偏低。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参与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普及型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参与率,就业关联式社会保障制度会刺激劳动参与率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就业、工资、福利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意味着劳动者只有就业才能享受保险、福利等诸多待遇,其结果必然会刺激劳动力供给。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地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地日趋完善,会对我国的劳动参与率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