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劳动参与率的定义与含义

2.2.1 劳动参与率定义

劳动参与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全体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总数占该国或地区工作年龄人口的比率,是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活动的水平。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是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劳动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发展状况。由于劳动参与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学家们纷纷探究影响劳动参与率高低的各种因素,并由此形成了多种理论。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并不等于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劳动力人口数量。劳动力人口,包括在业人口、正在谋业人口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不在业的人口。劳动力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就是反映这些差别的两个概念。劳动参与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劳动力的利用率,劳动参与率越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越大。因而,劳动参与率是测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人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程度及其变动的重要指标,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重要工具。劳动参与率作为衡量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最主要因素,劳动参与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劳动力与人口密不可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见,劳动参与率同时受到经济、人口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动,在这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劳动参与率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

2.2.2 家庭劳动参与理论

2.2.2.1 家庭劳动参与决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1965)在基于工作—闲暇选择模型上对该模型进行了拓展,形成的时间分配模型,对理解劳动参与率尤其重要。在贝克尔的时间分配模型中,传统的工作—闲暇二分法被一个更为复杂的分类法所取代。贝克尔认为,家庭应该被看作一个经济单位,生产出产生效用的商品,这些产生效用的商品是由家庭把物品与时间要素结合在一起生产出来的。这样,对于一个典型的家庭来说,商品是通过提供劳动市场时间、家庭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结合起来生产出来的。因为家庭可用时间总量是有限的,时间的不同使用方式间是竞争性的

在贝克尔的时间分配模型中,商品可以分为时间密集型和物品密集型两种。时间密集型包含大量的时间和少量的物品;而物品密集型则包含大量的物品和少量的时间。而这种区分的含义非常明确,就是随着劳动力市场上时间变得更昂贵,家庭将放弃时间密集型商品而更多倾向于物品密集型商品,以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劳动力市场的工作。

在决定每一个家庭成员应如何分配时间方面,贝克尔运用了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了分析。比较优势原理认为,个人应该专门从事其比较效率最大(或机会成本最小)的工作。在分配可用的时间上,家庭应对其每一成员在生产商品时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市场和非市场活动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基本准则是,某一家庭成员在某项活动中比其他家庭成员更有效率或更熟练,那么他用于这项活动的时间就应该更多。

在贝克尔的收入效应中,工资率提高使收入增加,从而使家庭可以购买更多的物品,由于消费这些物品需要时间,相应的工作时间因而减少。在贝克尔的替代效应中,工资率提高将使工作时间增加,这是因为家庭:①以物品替代商品生产中所花费的时间;②在消费上以物品密集型产品替代时间密集型产品。总之,贝克尔的时间分配模型视家庭为经济单位,即家庭对如何在工作、家庭生产和家庭消费分配时间以获得商品的最大效用方面,将做出最优决策。

2.2.2.2 参与率的周期性变化

早在1964年,学者斯坦登·登布尔就提出了气馁工人效应和新增工人效应模型,用以分析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气馁工人效应和新增工人效应是关于就业机会对劳动参与率影响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假说,两者都用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指标作为衡量这两个假说的主要指标。前者假定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呈反向变化,一般来说,在高失业阶段,劳动参与率会下降3%。而且,劳动参与率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后者假定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呈正向变化。

在讨论劳动参与率的长期变化或者现实变化中必须要考虑到,劳动参与率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因为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会造成劳动参与率的周期性波动,而这会影响夫妻中一方在劳动力市场工作,而另一方进行家庭生产活动的家庭。假设发生了经济衰退,导致夫妻中就业的一方失去了工作,则全部的劳动参与率的净效应将取决于新增工人效应和气馁工人效应。

新增工人效应是指当主要的家庭挣钱者失去了工作,其他家庭成员暂时进入劳动力市场,希望找到工作以弥补家庭收入的下降。气馁工人效应作用相反。这一效应表明,在经济衰退时,某些失业工人对寻找到一份可以接受的工作感到非常悲观,停止了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的努力,因而,此人暂时成为非劳动参与者。一般来说,经济衰退会导致失业工人和寻找工作者可得到的实际工资下降,增加了收入的价格,并且降低了闲暇的价格,这会使有些工人以闲暇来替代寻找工作。假定其他条件相同,工资率降低会导致许多人退出劳动力市场。替代效应表明工人的工资率下降将导致劳动供给的积极性下降。

1969年,学者鲍恩和菲根提出了,劳动参与率与市场报酬是成正比的观点。按照他的观点,劳动参与率与市场报酬是成正比的,当市场报酬提高时,劳动力如果处于非市场阶段,必然会加大它的机会成本。但是,如果市场报酬一直处于低谷期,劳动者也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1975年美国约翰D.达德罗教授完成了对100多个国家劳动参与率的比较研究,取得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资料表明:各国男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轨迹类似于个人的工作生命周期,呈倒U形,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29岁,属于劳动力进入或劳动参与率上升阶段;第二阶段是30~44岁,属于劳动参与率最高也最稳定阶段;第三阶段是45岁以上,属于劳动力退出或劳动参与率下降阶段。 QDfF6OVR/7vsAmpfo0UE7exFqx3LBk12NjAXM9+vF9jodHn89aXjI/P+lIwHS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