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徽州人的语言

徽语指的是流行于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的地方土语群。 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语当以歙县话为代表,所以歙县“城里”话在徽州所有的方言中,对外地人来说也是比较容易听得懂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1949年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及(黄山市府)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话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徽语的代表。

由于徽州居民包括了早期越族、南迁的汉人、外出经营的徽商,居民来源复杂,使得徽语可能囊括了古越语、三国六朝的古汉语、唐宋移民的方言、明清时期安庆话、徽商在外地学会的外地方言词汇等。关于徽州早期方言的状况,目前缺少文献记载。但根据历史来看,徽州曾经是古越人居住的地域,他们可能使用古越语作为交流工具。现在的徽语 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旧徽州府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等地的一个庞大的土语群,使用人口近一百二十万。

一 徽语的形成

徽语的形成主要是北方汉民族移民与山越语言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的结晶。

徽州原居民本为山越,隋唐以后虽然不再见于正史记录,但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影响肯定长期存在。而战乱时中原大量移民南迁,徽州作为移民的接受地与中转站,迁移来徽州的移民又多聚族而居,为他们各自语言的保存与流传创造了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来自北方不同地域的汉民族移民,以及徽州的原居少数民族——山越在交流、互动中,需要一种人们彼此都能适应的新的语言,于是徽语应运而生。而且这些聚族而居的汉民族移民,看重宗族观念,亲疏关系分明,这为徽语的形成、传播、保存提供了空间,此为徽语形成起源之一。

起源之二,是徽商兴起,贾而为儒,走四方的影响。隋唐以后,徽商的兴起,曾以其商业资本之巨、从商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而徽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生于被誉为“文献之邦”的徽州人,大多在童年即承师受业,读书习字,然后多是在“十三四岁”的少年时期外出当学徒,使得他们比较容易学习接受所在地的语言,为了各自商业经营与发展,他们又有可能学习掌握所在地的语言。而徽州商帮除了地域的关系外,还加了一层血缘关系,也有助于徽语在徽商中传播的稳定性而不被其他的语言所冲淡。这对徽语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此外,还有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如一些历史事件的影响。黟县柯村宝溪村的方言与周边土话区别较大,老百姓把它叫作“军话”,而称周围的土话为“民话”。宝溪村的老人说,这是因为他们祖上参加战事,后又集体屯耕的缘故。又如徽州地区许多地方有整个村子或连片的村庄都是安庆的移民,据说是太平天国时候躲避战乱整个族群或村庄迁移来的,他们说的都是很正宗和地道的安庆话,这样肯定对他们所居的周边小地区的方言的演化有一定的影响。而“地理”方面的原因,就内部讲,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隔水”土话不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周围所处的环境而言,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北方方言的下江官话、吴方言、闽方言、赣方言的各种土语易于对徽语形成渗透和影响。

上述种种因素的交叉和渗透,终于促使了徽语的形成。

二 徽语的特点

徽语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确定下来的一种汉语方言。此前,它是一直被作为“未明方言区”处理的。对一个范围不大的地域方言,为什么会在很长时间内对它的地位那么难以定夺呢?主要是因为徽语有吴语的特点,有客、赣方言的特点,也有江淮官话的特点,甚至还有一些闽、粤方言的特点,所以很难将它硬性归为某一个大区方言。于是,差异巨大是徽州各次方言之间的最大特征,徽语区属于汉语方言,分五片:绩歙片、休黟片、祁德片、严州片、旌占片。 徽语在安徽南部方言中以复杂著称,其内部方言在音系、词汇上的分歧很大,互相不能通话,使得一般城镇居民对外交际时说普通话,对内使用方言;乡镇干部则使用本地土话、县城话和普通话交流。文献中早有对这种通话程度低的现象的记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地,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郡中无论各县语音殊甚,即一县四乡,一乡各里,亦微有殊。此无他,隔水尚通声,隔山则隔气耳”

这样,不同时期的北方移民带来不同时期北方的方言,不同地域的北方移民带来不同的北方方言。外来方言这种时空的变异与徽语区土著的方言相互渗透、掺和的结果,形成“徽语”区内十几种各自独立、相互不能通用的方言,并大致以古代各县的域界来划分,从而徽州各县还遗存相当数量方言韵书,大部分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大致可分为白读音的“乡音词汇”与文读音单字的《乡音》韵书和《土音千字文》。

所谓《乡音》韵书,是按照徽语地域各县方言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同音字典,它们与中国古代的韵书如唐、五代韵书、宋代的《集韵》一脉相承,也有定字、辨音、明义、考词四个方面的作用。其中还记载了古代汉语和山越人的许多口语的表音、表义,以及很多古体字、异体字和简体字,这些乡音字汇不但对研究徽语地域方言及其起源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文字词汇以及词义的重要资料。 所以,徽州各县《乡音》韵书的存在,正好凸显了徽语内部差异性大的特点。

(一)声母方面的差异
1.绩溪话

声母28个,包括零声母。声母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音声母,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都读送气清音。泥母和来母相混,逢洪音和i韵母今读作n声母,逢细音(i韵母除外)今读作 声母。知、章组的开口合口三等字,除蟹摄、通摄及止摄开口外,今读作 声母。日母字今多数读作 声母,少数除外。见晓组二等字逢今洪音读作声母,逢今细音读作 声母,晓匣母字今合口呼多数读作f声母,蟹摄开口三四等、止摄开口三等见晓组字今读作 ‘n s声母。

2.歙县话

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n在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相拼时韵母可以读n,也可以不读n,零声母音节的开头有较强的摩擦。零声母后面的i接近j。声母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作清音声母,逢塞音擦音不论平仄绝大多数读送气清音,少数读不送气清音。泥、来母字大多不混,并且分别能与四呼相拼。精组和见晓组在今细音前有区别,即“分尖团”。日母部分字今读作n声母,见晓组开口二等字今多数读作k组声母。

3.屯溪话

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v摩擦很轻微,有时很接近半元音w。l和n不对立。声母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作清音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读送气与不送气两类。古泥母字今读作l声母,与来母字相混。连读中如果前面的音节带鼻音韵尾,泥、来母字均读作n声母。分尖团、古精、见两组声母在今细音前有区别。

4.休宁话

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v的摩擦比较轻微,l和n不对立,二者经常可以变读。声母的特点是古全浊塞声母今读作不送气清音和送气清音。一部分古轻唇声母字今读作双唇音,古泥母字逢洪音读l,逢细音读n。

5.黟县话

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声母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作清音声母,其中塞音、塞擦音声母字多数送气,少数不送气,分化条件不明。非组部分字保留了重唇读法或重唇和轻唇两读,通摄三等入声知系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字今读作t声母。泥、来母今大多不混,见晓组开口二等字今多数读作k组声母,少数字白读为k组声母。流摄一等的匣母字今读s声母。

6.祁门话

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n和l不对立,古泥母、来母字的今音声母合一,n和l可视为同一音位,随韵母的类别而定,在鼻尾韵和鼻化韵(阳声韵)前念n,在其他韵母前念l,呈互补分布。韵母因儿化而带上n尾的不作为鼻尾韵看。声母的特点是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字今天一律读作送气清音声母。中古精组声母字和知照组声母字对立。中古泥、来母字不分,读n或l声母。

(二)韵母方面的差异
1.绩溪话

韵母40个,包括自成音节的 。蟹摄开口三四等和止摄开口字今读作 韵。止摄开口日母字今白读作n韵,文读作 韵。效摄一二等和三四等主要元音不同,逢 组声母读ie韵,逢其他声母多读作 韵。咸山摄一二等、咸摄合口三等无鼻韵尾读为开尾韵。

2.歙县话

韵母38个,包括自成音节的 ,不包括儿化韵。u韵在f声母后的实际音值是自成音节的 ,vu的音节实际音值也是 。e、ie、ue、ye四韵的e舌位偏后略高。o韵在与非唇音声母相拼时实际音值介于o和u之间,io韵中的o舌位较高。韵母的特点是蟹摄一二等字无i韵尾,流摄一等字多数读作细音韵母。咸、山、江、宕四摄无鼻韵尾,读作开尾韵。深臻曾梗通五摄主要元音相同。合口一二等(遇摄除外)除部分见系字外大多读开口呼韵母,通摄合口三等字也读作开口呼韵母。

3.屯溪话

韵母32个,包括自成音节的 ,不包括儿化韵。u韵拼v声母时,实际是自成音节的 。齐齿呼韵母iɑ、io、iɑu的介音i读得轻而短。e、ie、ue、ye四韵的e开口度很小。ie、ue、ye、iu四韵的前后两个元音的轻重关系不很明显。韵母的特点是止摄开口字,大部分古知、章组声母读i韵母,古鱼、虞韵字逢精组声母读i韵母,逢知、章组以及喉音声母读y韵母。古阳声韵,只有通摄全部、深臻曾梗摄的一部分字还保留了鼻韵尾,咸山宕江摄全部、深臻曾梗摄的大部分字今读作无鼻韵尾。

4.休宁话

韵母29个,包括自成音节的 ,不包括儿化韵。韵母的特点是蟹摄一二等、止摄合口三等、效摄一二等字多读单元音韵母,效摄一二等韵母不同,流摄一等端泥组、见系韵母读作iu,与三等合并。曾梗摄三四等字白读ɑ韵,文读in韵。中古咸山两摄、臻摄一等和三等非组、宕江两摄全部、曾梗摄(多数)的舒声字今读无鼻音尾。

5.黟县话

韵母31个,包括自成音节的 ,不包括儿化韵。ɑu韵里的ɑ舌位较高。韵母的特点是有以高元音为主要元音的韵母。蟹摄开口一等多数字、咸摄覃谈韵和合盍韵舌根音声母部分字今读作合口呼韵母。止摄支脂之微韵和蟹摄三四等祭废齐韵部分字不同音。效摄一等豪韵和二等肴韵不同音,流摄一三等韵母相同。

6.祁门话

韵母38个,包括自成音节的韵母,但不包括儿化韵。鼻化韵的鼻化程度不尽相同。e、ie二韵的分布不对立。韵母的特点是鼻韵母丰富,多达15个,全面保留中古阳声韵字的鼻韵母读法,鼻韵母之间的区别细微。由于儿化韵也是加鼻音尾n,鼻韵母之间的差别就更细微了。声母有舌尖前声母和舌尖后声母,但韵母只有舌尖前韵母,没有舌尖后韵母。

(三)单字调方面的差异
1.绩溪话

单字调6个,阴平31、阳平44、上声213、阴去35、阳去22、入声32。平声、去声按古声母清浊各分阴阳。上声不分阴阳,今上声来自古清上、次浊上及古全浊上的一部分常用字。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很不稳定,大多数字今读作阳去,还有一部分读上声,或阳去、上声两读,少数字读作阴去,分化条件不明。入声只有一类,古清声母和浊声母入声字今都读作入声,入声字均收喉塞音韵尾。

绩溪话的儿化现象只出现在由概数词构成的数量词组中。儿化的方式是在词语的后面加上自成音节的儿 ,儿字前面的音节(即量词)声韵母不发生变化,但调值要发生变化,变化规律如下:阴平31、上声213变成同阳平调44,阳平44变同阳去调22,阴去35、阳去22字变成高平调55,入声字变成高降调54。

2.歙县话

单字调6个,阴平31、阳平44、上声35、阴去313、阳去33、阴入21,平声、去声按古声母清浊各分阴阳。古清上、次浊上以及大部分全浊上字今读上声35。古浊去、浊入和部分全浊上字今读作阳去33。连调一般是前字变,后字只有阴平在阴去和入声之后发生变调。同一调类的前字在不同调类的后字之前可能读作一种共同的调值,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只有个别的词有鼻化韵的儿化形式,其中有的词的声调要变成跟阴去相同的313调。也有个别词不变韵母,只变声调(多变成313调)。

3.屯溪话

单字调5个,阴平11、阴上32、阳上24、阴去55、阴入5,阴上32是短促调,由于阴上字的韵尾带有很明显的紧喉成分,韵尾的收束引起声调下降的听感,实际下降的幅度不到一度。阴去55的末尾有时稍降,读553。阴入5也是短促调,起点比阴去的55还要高,阴入字的塞音韵尾很不明显,但没有完全消失。屯溪话的单字调有几种不同的调查结果,主要差别在于浊平、浊去字的归并以及调值,可能是人口流动比较大造成的。声调的特点是平上去入基本上按古声母的清浊分为两类,大部分古清平字与古浊去、浊入和部分全浊上字合,读11,古浊平与古清去合,都读55,古次浊上声字今部分读阴上,部分读阳上,没有明显的分化规律。连调的规律一般是前字变,后字不变,阴上作后字时的连读调11,55仍然保留短促的特点。

儿化的方式是韵母后面加上n尾,同时声调也发生变化,一般变为24调,个别变为55调,有些儿化词的前字不论单字调是什么,都变为11调,例如炭煤儿等词。

4.休宁话

单字调6个,阴平33、阴上31、阳上13、阳平55、阴入212、阳入35,但阳上的13实际调值接近24,阴去55有时候稍微降调,读作54,平上去入按古声母清浊各分阴阳,古清平和古浊去合并成阴平,古浊平和古清去合并成阳平。古次浊上分阴上、阳上两类,一部分古去声字今读作阳上。连调是前字变,后字不变,同一调类组合,优势根据轻重格式读作不同调值。休宁方言中儿化现象和小称变调现象都很丰富,两种音变都有表示微小、亲昵、具体化等意义功能,例如手腕指能力,手腕儿指身体部位。

5.黟县话

单字调5个,阴平31、阳平44、上声53、阴去324、阳去3,阳去3比较短促,部分字有明显的喉塞尾,但大多数字的喉塞尾不明显。声调的特点是浊入与清平合,读作31调;清入与浊去合,读作3调。连读一般是前字变,后字不变,同一调类的前字在不同调类的后字之前都读为一种共同的调值。单字调已经合并的调类在连读调中有不同的反映,在单字调清入并入浊去,都读阳去3,但来自清入的阳去字作前字时均不变调,而来自浊去的阳去字作前字时都变为33。儿化时,一般是在原音节的末尾加上鼻音韵尾n,部分调类的字声调也发生变化。

6.祁门话

祁门军话是徽州的官话方言岛。 祁门军话和民话主要分布在祁门的安陵镇,民话是与军话相对,说民话的占该镇总人口的60%,其余的都使用军话。民话属于徽语,军话属于江淮官话。使用军话的4000人自称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为了剿灭红头军而派入徽州的军队后人。军话有21个声母,包括零声母,泥、来母在今洪音前混,在今细音前不混。韵母有41个,声调5个,不包括轻声,阴平11、阳平55、上声35、去声213、入声42,阴平实际比11略高,去声213有时只降不升,近于21。民话有20个声母,包括零声母,泥、来母洪音相混,细音读作 。韵母41个,不包括自成音节的 。声调6个,阴平21、阳平55、上声35、阴去42、阳去33、入声324。

单字调6个,阴平11、阳平55、上声42、阴去213、阳去33、阴入435,阳平55在长元音带韵尾的音节中经常变读53,阴入435在连读中快读时会读成短促的5调。声调的特点是中古平、去、入三声各分阴阳,阳入并入阳去,阴入独立成调,但没有喉塞,也不短促。入声虽然没有喉塞,但阴入435在两字组的前字位置时可快读为短调5,在三字组的中字位置更是常读短调5,读短调时伴随一定的紧喉现象。还有一部分古全浊上声字读阳去。连读变调现象不丰富,主要是前字的两种降升调变成非降升调,变调后没有出现调类合并的现象,不会造成单字调不同的字在连读中同音的现象。儿化音比较丰富,儿化的方法是在原音节的末尾加上鼻韵尾n,原音节的声韵母不发生其他变化,但有少数字的声调同时变成阴去213。另外有少数词语不加n尾,只发生儿化变调,单由声调起儿化作用。祁门方言的儿化除了成词和作名词标记的作用外,没有明显的小称、喜爱、亲切之类的意义,反而有某种跟小称相反即指大的作用。

徽语虽然差异很大,但徽州各次方言之间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全部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的字大多送气;泥、来母在洪音韵母前面相混;蟹摄一二等有区别;蟹摄、效摄、流摄字多读单元音韵母;除通摄字以外,阳声韵又不同程度地转化成阴声韵,其中咸、山两摄的阳声韵转化得最快;文白异读不太丰富以及连调时前字变调为主。

三 徽语中古汉语遗留

东晋南渡之后,历代战乱时,北方中原汉民族大批南迁,徽州是南迁汉民族移民的安身之处。由于南迁人口众多的社会环境和山区的封闭,少受外界影响,所以,古汉语的字义与音韵,得以在徽语中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许慎就曾经说过“丹阳有黟县盖当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音通于古”。例如在黟县话中,并不存在“洗脸”一说,而是惯用“洗面”,这符合《说文解字》的词义解释。在《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就有“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老夫必唾其面”的语句。这说明在古代广泛使用的是“面”字,“脸”字是近代才开始使用。黟县人至今仍保留“面”的用法。“爬痒”表示“瘙痒、抓痒”的用法在古代也颇为盛行,黄庭坚之诗“诗句唾成珠,笑嘲惬爬痒”即为明证。在屯溪话中也有许多古语,比如将“砚台”说成“墨瓦”,将“压岁钱”说成“百岁儿”等。 还可举出一些实例,例如:

河卵片(hu lou biɑn),溪流中的鹅卵石。

门后掩(mɑi he yɑ),门背后。

临进檐(lin jin xiɑn),楼上临天井的栏杆,徽州老屋的结构名称,多可以从《营造法式》得以验证。

轱辘(榾柮)(ɡu lou),圆形滚子,例:擀面杖。

辘轳(lou lou),绕轴心转动的轮子。

铁镬(tie hou),炒菜的铸铁锅,江、浙方言同。

腌齑(yɑn zei),咸菜,江、浙方言同。

蜒蚰螺(yɑn you luo),潮湿地滋生的白色软物虫。

老鼠,鼠古音(lou bɑ),例:夹壁,天花板中有鼠类活动,称之为老鼠(bɑ)做窝了。

鸟(linɡ)鸡(jie)鸡(jin),男性器官。

新人(xin ninɡ),新娘,江、浙、沪方言同。

爷(yɑ),父亲。

祖祖(zuo zuo),祖父,后一字弱音。

大郎(tuo lɑo),兄长、大哥。

弟郎(tei lɑo),弟弟。

令妹(lɑi men),妹。

半颇鸡(bo penɡ jie),童子鸡,半大不小的鸡。

先(xiɑn)老先(le xiɑn),男性老年尊称。

玷古(die ɡu),丢脸,谐声讹为“跌鼓”。

下作(hɑo zuo),下流,不文明,江、浙方言同。

促狭(cu kɑnɡ),使坏,作弄人,江、浙方言同。

阴骘(yin ji),暗中做坏事,神明有眼,记录在案。

伤阴骘(xiɑo yin ji),做的尽管没有遭到律法处置,但逃脱不了天报应。

名堂(mɑi dao),能力与主意。

花色经(huɑ sɑn jie),本领与手腕。

伶俐(lɑi li),聪明乖巧。

烂污(lɑo wu),脏乱、不清洁,又指办事不按定规,不讲信用。

邋遢(lɑo tɑo),脏乱、不清洁。

没实料(mɑi xi liu),夸夸其谈。

打孤拐(dɑ ɡu ɡua),孤拐(狗腿),打孤拐即流氓、地痞。

瘵(zɑ),小孩营养不良、瘦瘠。瘵尿(zɑ ci)小儿尿床。

敦伦(duo lin),夫妻房事。

厘(lei),细小纤长,纤厘(qie lei)。例:一根纤厘的毛线针。

杪(min),尖端,如树杪、笋杪。

肇事(cɑo shi),争吵,不同于吵死(大声喧哗)。

杨卜蜩(yɑo bo zi),蝉,蜩字始见《尔雅》。

尊尊有礼(jun jun you lei),彬彬有礼。

虫豸(chɑn ji),虫子。

总体来看,徽语东部绩溪等县的重叠现象比西部丰富。形容词的词缀主要有前缀“阿、老、第、初”,后缀“子、头、儿、佬、家、鬼、汉、仂、唉、呐”,以及形容词生动形式中的一些类似中缀或后缀的成分。形容词词根前加修饰成分,构成双音节形式。表示动物性别的语素既有在中心语前面的,也有在之后的,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其性别语素通常在中心语之后,例如鸡公、鸡母、猪母、猪婆、鸭公等。 MBzA1Ayku+0DnFygameLT924jcc7vrPwZUdztI5/kMaXu8MY2GkR3unqqvZvwr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