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写说明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寻根溯源,中医药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汲取儒、道、释及华夏文明营养和精华,不断发展壮大,孕育了难以计数的杏林英才,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杰出贡献。

痹病,古称“痹”“痹证”等,多见于现代医学风湿类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风湿病发病率及诊出率逐年增加。近年来,生物制剂的问世,对风湿疾病发生过程中的某些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发挥调控作用,可有效减轻炎症、缓解症状、减缓病情进展。但由于大部分风湿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等诸多因素,造成了痹病多发展至慢性反复发作,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的躯体和精神造成很大危害。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学以其多靶点效应,不良反应少、治疗方法简单易行而备受青睐,在痹病的防治中越来越显示出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痹病研究的“中医趋势”。

中医学对痹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的《汉墓帛书》中就有了关于痹的记载,《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时代,对痹的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均有相应的论述,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两千多年来,无数医家对痹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并积累了许多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都是历代医家毕生临床实践的结晶,极其珍贵。这些宝贵的经验通过历代大量医学文献保存下来。然而,中医学文献浩瀚如海,且在过去痹病只是内科杂病之一,有关痹病的内容广泛流散其中。面对这如海般的资料,后世医家无不望洋兴叹。

中医发展,今逢盛世。为了推动痹病的深入研究,弘扬、发掘和整理中医学遗产,使中医古代医籍广泛应用于现代临床与科研,编者产生了全面系统地整理痹病文献的设想,希望它能集古今痹病内容之大成,展现两千多年来痹病研究之成果。本书一方面通过查阅医籍,对历代各个时期医家痹病辨治的经验进行系统性整理、归纳和分析,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实性理之精微,对痹病的中医证型特点、证素分布及其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集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将中西医全部内容融会贯通,以期在痹病的诊治规范化方面进行初步整理和研究工作。本书按中医学的基本思路进行综合、整理,采用新的编写方法和编排体系进行系统归纳、分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中医临床和科研。

本书在参阅大量中医古籍及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中医对于痹证的古今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进展,融会贯通,全面整理痹证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中西医常用诊疗方法,力争集中西医痹证理论之大全,广泛传播中医痹证学术精华,促进中医痹证学术思想传承、创新,中医痹证理论的临床实践应用,为中医痹证学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本书分为上篇概述篇,中篇方药篇,下篇医案篇。概述篇第一章中医痹证概述,包括中医痹证的历史源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防调摄及养生康复等,重点论述了中医对于痹证的古今认识。同时,本书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取长补短,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整体观念与西医微观理论相结合,于概述篇第二章对临床常见与中医痹证相关的现代医学病证进行具体论述,简明扼要地将风湿病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手段等加以介绍,并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疗法、预后调摄等作详尽阐述,力图使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更好服务于临床,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药篇第三章归纳了现代临床常用的一些西药、中药及中成药,均出自指南或经过临床有效性验证,第四章归纳了中医治疗痹证的古今经典治疗方剂,为读者提供参考。并附中医治疗痹证的特色疗法,包括针刺、艾灸及敷贴等,突出了中医治疗的多样性及特色。医案篇第五章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归纳了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医案,以揭示中医痹证的验方、大法和用药规律,体现中医治疗痹证的疗效与优势。

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写人员本着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原则,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编写工作。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临床工作繁忙,本书中难免有纰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编 者
2021年8月 0NlfHLppMlCHPuNgmGgMQLDG9N56Kw2YuQhuL78cBlBXAF3P/OM/nYy49S7dqE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