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中医痹证的预防与调护

一、中医痹证的预防

古代医家把疾病的预防称为“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金匮要略》第一条亦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之说。这都揭示了诸病应当预防于早,切勿等病成再治的思想。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的实践活动,其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部分将从两部分进行阐述,分别是中医疾病预防医学的发展过程及痹证的中医预防。

1.中医预防医学的发展

“预防”二字在古籍中的最早应用,出自《易经》“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而后《淮南子》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这是疾病预防思想的最早记载。但就预防的实践活动而言,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躲避风寒等恶劣天气及狼虎野兽的攻击,常采用“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方法,用以抵御外邪致病。火的发明及应用,则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效预防了胃肠疾病。《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长期不断实践中,人类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动物及矿物具有防病的作用。《山海经》最早记载了关于药物的预防,包括防疫药、防脏腑药、防皮肤药等。人们还摸索运用舞蹈的方法来预防关节病,《吕氏春秋》中记载:“阴多滞伏而湛积……民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此为导引的雏形,为古人健身防病作出了积极贡献。可见,远在春秋时期,中医预防思想已形成萌芽。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预防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中关于疾病预防有着大量的论述,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原则,从而确立了中医以预防为主的基本观念。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其相继提出了“内养正气,外避邪风”“顺四时以适寒暑”等养生防病的预防原则,以及调摄精神、调适饮食起居、运动健身等具体的预防方法和措施,为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以后,中医预防医学有了较大发展,东汉华佗积极推行《吕氏春秋》所提出的运动防病理论,其认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并在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对后世防病保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张仲景深化了《黄帝内经》《难经》中的疾病预防思想,于《金匮要略》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其进一步丰富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内容。

晋至南北朝时期为我国疫病的流行高峰时期,如麻风、天花等,此时医家采取了隔离措施,如规定“染易三人以上者,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

隋唐时期,防病保健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其方法更为丰富多彩。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多种杂病的预防措施,并于《千金翼方》中提出“养性”“辟谷”“退居”“补益”等防病的专门论述,其尤重视心理调摄、饮食调养、气功锻炼等个人防病措施。

宋代医疗卫生水平较前已有了较大提高,专门设有“养济院”等医疗卫生设施,据记载,当时火葬之风颇为流行,这对于防止疫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专门论述养生防病理论的专著,如《东坡养生集》《四时摄生论》《养老奉亲书》等,其中《养老奉亲书》至今仍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影响较大。

金元时期中医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不断创新。其间的金元四大家,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加强了疾病预防的学术思想。如李东垣于《脾胃论》书末著有“摄养”“远欲”“省言箴”篇,专门论述养生保健方法。元代著名营养学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现存的第一部饮食营养卫生专著,其着重论述了饮食疗养方法、饮食宜忌等问题,并记载了近200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及防病作用等。

至明清时期,瘟疫濒临。种痘法的推广可谓此时期最突出的成就,这种主动免疫的方法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同时,针对各科疾病的预防保健类专著开始大批涌现,如万全的《养生四要》、徐春甫的《老老余编》,此外还有《食物本草》等,至此,中医预防医学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基本形成了独立的完整体系。

自古至今,疾病的预防始终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医家所创造的中医预防疾病的方法只能为少数人所用。直至近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疾病预防才逐渐受到重视并承担起卫生保健的作用。

2.中医痹证的预防方法

《灵枢·本神》有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说明预防疾病,须顺应气候变化,调和情志,饮食起居有常等。痹证的预防同其他疾病一样,皆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遵循内养正气、外避邪气等几大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避风寒,防潮湿:痹证之成因,与风、寒、湿、热等邪气密切相关。截其来路,是预防之良策,因此无病之时,避免风、寒、湿之侵袭非常重要。素为内湿之人,更应注意,若不慎致外湿入内,得病则缠绵难愈。

天气寒冷注意增添衣物以防风寒;炎热之际避免睡于风口或露宿达旦,因入睡后人体卫阳之气静潜,毛孔开放,风寒易乘虚而入;而夏日也不宜卧于席地,以防凉气入于经脉,影响筋骨。常在潮湿环境工作的人,工作完毕之后应立即用干毛巾擦干身体,换上干燥衣服;淋雨涉水之后,切忌立刻热水浴,以致迫湿入内,宜用毛巾擦干水渍,擦至皮肤潮红发热,再洗净换上干燥衣服。劳动后大汗淋漓,亦不可入凉水中洗澡或入水游泳,因汗孔未闭,易使寒湿之气骤入。梅雨季节,湿令当时,若平素脾胃失健、内湿较甚,可适当服用燥湿、化湿之剂,勿使内外湿交阻成病。

(2)体育锻炼:《世补斋医书》有云:“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适当运动有利于气血运行,可促进血脉流通,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痹证,若气血流通,则虽感病邪入内,亦不易滞留而形成痹阻发病。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可坚持每晨打太极拳,舞太极剑,或跑步、打球等,亦可结合日常生活锻炼,如上下班坚持步行等。

(3)调摄精神:痹证的发生发展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清代罗美曾于《内经博议》中提出“凡七情过用,亦能伤脏气而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说明情志内伤可以导致痹证的发生,因此调摄精神对于预防痹证有重要作用。平素不宜忧思过度、不宜恼怒,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闷闷不乐,保持心情舒畅,方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注意营养饮食:饮食能够提供人体所必须的能量及营养,有助于维持人体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充营养应因人而异,须根据个人体质及虚之所在而补之。如素体内热者,不宜服红参、鹿茸;而舌苔黏腻、中有湿阻者,更不宜进补,补则胃脘痞塞、胃呆少纳。油炸食品、肥肉、甜食等,对于脾胃健者,味虽厚尚能消化,而脾胃虚弱者则应尽量少食,以清淡为宜,切勿暴饮暴食。

(5)有病早医,切勿杂药乱投:如发现关节、肌肉或筋骨酸、麻、肿、痛、重着等痹证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以求早诊断、早治疗。病在早期,治之尚易,待病延日久,则治愈较难。目前仍有人对痹证的慢性程度认识不足,求愈心切,当发现自己有痹证时,惊慌,怕变重,怕瘫痪,乱投医,甚至一周内辗转几处就医,药物成堆,且对一些单方、验方亦同时使用,以求速效,结果病未治愈,脾胃先伤,反而增加疾病的复杂性。

中医主张治未病。因此,注意调摄,未雨绸缪有其重要意义。如果能在未病时保持精神愉快,坚持锻炼,配合适当营养,注意避风寒、防潮湿,有病早治,则痹证的发病率会大大降低,治愈率也会相应提高。

二、中医痹证的调护

痹证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在对痹证治疗的同时,其护理亦不能忽视。常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正确治疗与恰当调护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1.精神调护

中医讲究精神调护的渊源已久,“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精神调护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起到重要作用。痹证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而患者的思想活动更为复杂,多数患者常感到悲观失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有些甚至会产生轻生之念。所以对痹证患者首先应做好精神调护。

“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人患病后,其精神或情志状态往往会发生改变,或焦虑,或紧张,或抑郁等,医者应首先了解患者情绪状态,从而引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以调和情志。

对痹证病情较轻或年轻,不重视病情,不遵医嘱的病人,必须讲清痹证的顽固性、反复性及遵守医嘱接受治疗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对于处于急性发作期,病情暂不能控制或性情急躁,求愈心切的病人,须加以宽慰,讲明此病虽反复发作,但进行适当治疗后,可逐步缓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较重的病人,往往情绪低沉,对治疗信心不足,对这些病人则应适当地讲解病情,使之懂得治疗必须有一定的过程,了解目前治疗的目的与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治疗信心,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对治疗的要求也不致脱离实际。病人在思想上如能正确认识疾病,情绪也会随之稳定,进而配合医者积极治疗。

2.生活调护

中医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调护,“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说明生活起居与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对于痹证患者,其病程漫长,更应注意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调护。

(1)起居调护:慎起居,顺应四时变化,注意劳逸结合,是痹证患者须注意的基本方面。保持室内干燥,光线充足,经常通风换气,寒暖适宜;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应勤换衣被,以防止外邪侵袭。逢寒冷及阴雨天,风寒湿痹患者不宜外出,冬春季应多晒太阳,热痹患者须减少活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起居则有具体要求:“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患者应随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慎起居,适寒暖,使人体与外界环境和谐统一。

肢体功能基本消失或长期卧床者,应注意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发生褥疮。对于关节变形,活动或者行动不便者,应注意预防跌仆,适当借助一些辅助工具,以便活动。对痹证已损及五脏,尤其是内舍心脏者,则应注意保持环境安静,利于休息。

(2)饮食调护:《金匮要略》云:“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合理的饮食调护,利于疾病好转。

痹证患者一般应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滋腻之物。如行痹患者可常食豆豉、丝瓜、蚕蛹,少食辛辣食物;痛痹患者应禁食生冷,多食羊肉等温性食物;热痹患者宜食蔬菜、水果及足量的蛋白质,严格戒酒,忌食油腻不易消化之品。风寒湿痹患者可适量饮酒,如糯米酒、药酒都有良好作用。

此外需注意饮食要节制,不宜饥饱失常、暴饮暴食,以防再伤脾胃。由于痹证素有外湿之病因,且患者长期与药为伴,因此饮食不宜过于滋腻,如再生内湿则内外合邪,对病情更为不利。《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共七,小毒治病,十去共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因此无论食补或药补,都应根据自身脾胃功能适当服用,牛奶、豆浆等虽是营养佳品,但内有湿热或舌苔黏腻者,食之反脘腹胀满,甚至不思饮食。

3.体位调护

体位护理目的在于纠正患者不良的姿态、体位,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以维持正常的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

痹证患者肢体麻木、酸痛、屈伸不利、僵硬时,常会采取舒服姿势以减轻不适。如卧床时常保持膝关节屈曲,这样虽较伸直时舒服,久之关节则易固定于屈曲位,或伸直困难,甚至行走时屈膝;肘关节疼痛时,常向内屈曲,可避免肘关节屈曲挛缩不适,日久则肘关节僵硬,可导致洗脸等日常活动受限。因此在护理时对患者的坐、立、站、行走、睡眠等姿态均须注意,及时纠正,避免引起不良后果。

4.功能锻炼调护

痹证患者通过功能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挛缩,恢复关节功能,即所谓“以动防残”。另外锻炼还可促进全身气血循行,改善局部瘀滞状态,振奋精神,有利于病情康复。

痹证患者的功能锻炼护理,需注意劳逸结合,不宜活动过量或休息过度。但若全身症状明显或关节严重肿胀时,需注意卧床休息,此时可适当进行手足关节的功能锻炼,待病情缓解,再做一些床上的关节屈伸运动。病情稳定后,可下床活动,慢步行走。关节肿痛消除后,则需按照病变关节的生理功能进行锻炼,以恢复关节的功能活动,开始时可从被动活动逐步转为主动活动,或两者结合进行,不宜操之过急,量力而行。锻炼的活动量也要循序渐进,切勿一开始活动量过大,须动静结合,持之以恒锻炼,方能发生效力。

5.并发症调护

痹证患者在漫长的疾病过程中,常易并发其他病证,此时医护人员决不能将患者的一切病痛均归之于痹证而不及其他。如痹证患者易发热,但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因痹证本身发热,也可因感受风寒或风热而发热,也可因服用某种药物导致发热,发热原因不同,处理方法亦有差异,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注意密切观察,区别对待。 3jz3Zudpl2I90cURqEiwHXQVxWvQKmwLLJy1/ZMm9gGUuPGmY6+qrHXSHpSXL5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