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中医痹证治则及治法

一、痹证治疗原则

中医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很多论述,其治则多建立在《黄帝内经》对痹证病因病机阐述的基础之上,历代医家通过实践不断加以补充和发展,随着时间迁延,逐渐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古医家关于痹证治疗有着丰富的论述,迄今仍指导着我们的医疗实践,因此本部分将对历代医家对于痹证治疗的认识作一简单归纳,同时对现代中医对于痹证治疗的原则进行阐述。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痹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在治疗上提出了针刺及药物外敷疗法。如《灵枢·官针》提出“关刺者……以取筋痹”“合谷刺者,以取肌痹”“输刺者,以取骨痹”“其疤紧者,转引而行之”等,其基本治疗思想为直达病所、通经活络。《素问·玉机真脏论》有云:“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可见痹证的治疗也推荐药浴、汤药、按摩等。《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为后世医家针对病因治疗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纵观《黄帝内经》关于“痹”的论述可以发现,其治疗尤重视祛除寒邪之法,用药基本以火热或辛温散寒作用为主,相对而言,祛风、除湿的治则涉及较少。

2.汉隋唐时期

东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治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关于痹证的治疗原则,如散风除湿、温经解表、祛风胜湿、益气固表、扶阳补土、祛风胜湿、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清热除湿等。值得一提的是仲景确立了痹证发汗与利小便疗法,其在《伤寒论》有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由此提出发汗一法,但对于风湿之发汗,应以“微微似欲出汗”为原则。对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湿痹关节痛,更提出:“但当利其小便”,即为利尿法。后世发展成“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认为利尿、发汗皆为除湿之要法。此外,仲景所制定的禁下、禁火攻、禁大汗等痹证治疗禁忌更是历代医家所遵循的原则。

隋唐时期正是以外治法为主的时期,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以汤、熨、针、石、补养、宣导等疗法治疗痹证,其强调体虚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格外重视导引按摩的作用,常采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化瘀消肿等治疗原则。

唐代孙思邈对于痹证的治疗主张以药物为主,同时配合针灸疗法,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其治痹思想均散见在两书“虚损”“诸风论”有关章节中。对于历节风,其提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磋跌,此是风之毒害者也”,这为后世治疗痹证应用祛风解毒之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孙氏擅于运用膏类,针对久痹气血亏虚者,可起到固本逐邪的作用,如卫侯青膏、太一神膏等。

3.宋金元时期

宋代医家在治疗痹证的方药上有了较大进展,如《圣济总录》提出了治疗诸痹的处方共140多个,除明确的风寒湿痹之外,又立热痹一门,治法上多用石膏、生地、大黄、犀角、羚羊角、麦冬等甘寒或苦寒类药物。宋代医家更是比前人使用了更多的虫类药物,特别是虫蚁搜剔之品,如蜈蚣、乌梢蛇、全蝎、地龙之类,代表方如《太平圣惠方》中的原蚕蛾散、天雄丸等,都是颇有特色的经验方药。

金元期间,有关痹证的治疗日趋丰富。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为代表的金元四大家,在理、法、方、药上一致地以扶正祛邪、维护整体为治痹之大法。刘完素的《宣明论方》根据《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偏胜之说,针对三邪病因分别拟定了防风汤、茯苓汤、茯苓川芎汤等方,热痹则拟用升麻汤。张从正接受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提出“邪去正自安”的观点,治疗上采用汗、吐、下三法攻邪,并且不论行痹、痛痹、着痹,均以通阳为主,阳气通,气血畅,则痹自除。朱丹溪则在《格致余论》中另立“痛风”,并将之分为风热、风湿、血虚、有痰四种类型,首先提出“痰”作为病因,治疗的主导思想是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治疗重点在阴分,再根据四型特征,加以不同药物,这种灵活的辨证论治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诊治痹证的理论与实践日臻成熟,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此时在痹证的认识及治疗上,各医家多有一定的学派聚集现象,如温补学派多从脏腑气血入手,薛己治痹主平调气血,张介宾治痹则峻补真阴;温病学派多责于热,王孟英认为痹久化热,叶桂、吴瑭治痹多从湿热中求;伤寒学派医家注重辨别痹证的部位及分经,多采用伤寒方治疗等。学派属性不明显的医家则各抒己见,如李士材《医宗必读·痹》认为临床上风寒湿痹往往为风寒湿三邪合而致病,不能截然分开,所以治疗时散风、散寒、利湿都不可少,同时需结合补血、补火、强土等,扶正与祛邪兼顾。王清任则提出“痹证有瘀血”之说,方用身痛逐瘀汤。王肯堂认为肾虚乃痹证之本也,故顽痹之治,应考虑益肾壮督,标本同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痹病久则瘀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以搜剔宣通经络,如全蝎、地龙、穿山甲等。

5.近现代

近代百年,随着西方医学的兴起,影响了中医学对于痹证的认识及治疗。部分学术兼容医家开始了中西汇通的创新之旅,如张锡纯首开痹证中西药联合治疗先河,其后不断有医家致力于痹证中西医诊断及治疗研究,使痹证治疗理论与方法逐步丰富发展,日臻完备。

6.现代

痹证的治疗原则即痹证的治疗法则,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客观临床表现,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辨证论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而提出的临证治疗原则。包括扶正祛邪、标本论治、正治与反治、三因治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宣散疏通等内容,下面分而述之。

(1)扶正祛邪:正,即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痹证的演变过程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正邪矛盾双方斗争的过程,因此治疗原则上离不开“扶正”“祛邪”两大原则。正如《医级》云:“盖邪之感人,非虚不痹,但令气血充盛流行,则痹必自解,所以古方皆以扶正祛邪之法。”

1)扶正:扶正,即通过治疗,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以达到驱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适用于正虚为主的痹证。如痹证中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表现,可相应运用补气、补血、滋阴、助阳、补脾益胃、补益肝肾等法。

2)祛邪:祛邪,即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适用于邪盛为主的痹证。根据感受邪气性质、轻重等不同,选用相应疗法。如痹证中行痹,治以祛风为主;痛痹,治以散寒为主;着痹,治以逐湿为主;热痹,治以清热为主等。

临床上应用扶正祛邪原则时,需全面分析邪正双方的消长盛衰情况,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与先后。如痹证见筋脉牵扯拘急,骨节疼痛,同时伴见形瘦乏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色红赤,腰膝酸软,关节红肿热痛或变形、不可屈伸、昼轻夜重等,此为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或长期过用温燥之品而损肝肾之阴,使筋骨失于濡养,血虚生风之故,当以滋肾养肝为主,而兼佐活血通络之品,扶正兼顾祛邪。又如热痹过程中,因邪实热盛导致阴虚,除关节红肿热痛、筋脉拘急、昼轻夜重等症状外,还出现烦渴、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证,此时单用清热养阴之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须将清热解毒逐痹之药与养阴清热之品合用更为妥帖,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痹证日久者,气血衰少,若重感风寒湿之邪,原病势必加重,而为正虚邪实之证。此时,先扶正后祛邪还是先祛邪后扶正,则需根据临床的具体证候表现,灵活掌握。

临床上痹证常反复发作。一般而言,发作期以祛邪为主,静止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不可过缓,扶正不可峻补。

(2)标本论治:标与本,具有相对的特性,其包含很多方面。如以正邪关系而言,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病因与症状而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病证为本,体表病证为标;其他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皆同此义。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是通过临床症状显示出来的,此为疾病的表象而非本质,只有充分收集各方面信息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标本情况,从而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这样就有了“治病求本”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疗原则。

1)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病之本能除,标也就随之而解,如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属湿邪侵犯肌肉、关节之着痹。此证中湿邪侵袭为其本,而关节疼痛重着的症状则为标,治疗须以除湿通络原则治本,则症状之标自然随之缓解。又如,关节肌肉酸痛,在实证中可由风、寒、湿、热等邪阻经络所致;在虚证中可由气血阴阳不足等引起,治疗时,须找到其病因病机所在,对实证用以祛风、散寒、逐湿及清热解毒等治法,对虚证则予调补气血、滋肾养肝、温阳益气等治法。这种针对病因病机的治疗,就是治病求本,即“拔其本,诸证尽除矣”。

2)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是指标象危急,如不先予以治标,就会危及患者生命或者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此时应首治其标;缓则治本,是指病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一种原则。一般情况下,痹证病势缓而不急者,皆从本论治。如若痹证日久,气血已虚,不慎触风冒雨,重感于风寒湿邪,出现痹证发作期的症状,这时应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以祛风、散寒、逐湿之法逐其标邪,待其发作期症状缓解后,再予补气养血以治其本。急则治标多为权宜之法,待危象消除、病势缓解后,仍需治本,以祛除病根。

3)标本兼治: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临床上比较常用。如痹证日久,阳气不足,表卫不固,经脉失于温煦,若外感寒邪,则既有形寒肢冷、便溏肢软等阳虚气弱症状,又有骨节肌肉疼痛等痹证症状,此时应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经散寒之品以治其标,党参、黄芪等益气助阳之品治其本;又如产后血虚,或久痹不已,阴血亏虚,复感外邪,既见面色苍白、脉细舌淡等血虚症状,又有肌肤肢体麻木、经脉挛急等痹痛之症,此时宜用熟地黄、当归、白芍等补血之品以治其本,同时予鸡血藤、豨莶草等舒筋活络之品治其标,即为标本同治之法。

(3)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即“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此两种治疗原则本质上而言,是治病求本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

1)正治:正治是指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等。通过正治,运用药物的温清补泻之偏,纠正病体的阴阳虚实之偏,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如寒痹用散寒温阳法,热痹用清热法,湿痹用祛湿通痹法,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用补气养血、滋补肝肾法等。

2)反治: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临床表象不一致的病证。一般来说,疾病的本质与现象是一致的,但有些情况,会出现病证不一致的现象。如热痹本质是热,但在阳热亢盛,或内热闭郁、阳气不得外达时,可出现恶寒战栗、四肢逆冷的假寒现象,此为真内热、假外寒,须以寒凉之药清热宣痹,即“寒因寒用”。又如寒痹本质是寒,但在阴寒盛极,关节疼痛剧烈时,会出现面红、烦躁的假热现象,此为真内寒、假外热,须用温热药物,以温阳散寒通痹,这就是“热因热用”。临床上应辨清疾病本质,灵活运用正治与反治法。

(4)三因治宜: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环境及个人体质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治疗时须根据季节、地区及体质的不同,加以区别,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选择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之为“因时制宜”。如春夏季节,气候逐渐温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易多汗出,此时治疗风寒湿痹患者,辛散温热之药用量不宜过大,以防阳气耗散或汗多伤阴;秋冬季节,气候逐渐寒凉,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敛藏于内,此时治疗风寒湿痹可适当加大温热、宣通之品用量,以增强祛风、散寒、利湿、通络的作用,慎用寒凉之药,即使治疗热痹,也应少佐辛散宣通之品,以增强透发的作用。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选择治疗用药的原则,即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等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也有所变化。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且气候寒冷,人体腠理往往开少而闭多,因此罹患风寒痹者较多,治疗时应慎用寒凉药;南方地区,地势低而气候温热潮湿,人体腠理开多而闭少,罹患湿热痹者较多,因此治疗时慎用温热药。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3)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用药的原则,即因人制宜。个体年龄不同,生理状况及气血盈亏不同,治疗应有所差别。如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故患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宜顾护正气,攻邪宜慎重;小儿生机旺盛,脏腑娇嫩,病情变化较快,治疗中应忌峻攻峻补,且用药量宜轻,对马钱子、川乌、草乌、附子、蜈蚣等有毒类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男女性别不同,生理特点有异。尤其妇女治疗时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适逢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对于峻下、破血、攻伐、滑利之品,应当禁用或慎用。个人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不同,有素质及体质差异。一般来说,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剂。所以,体质不同的人患痹证,治疗用药应有所区别。此外,患者的职业、工作条件及性情、精神状态等,对痹证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影响,诊治时亦应有所注意。

(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冶,是根据辨证论治理论制定的治疗原则。如同属痹证,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及顽痹等不同,治疗时则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方药,这即是同病异治。而不同的疾病中,如出现相同的证候可采取同一种治疗方法,即异病同治。中医痹证范畴包括多种现代医学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这些病在发展中可出现相同证候,如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骨楚、脉数等风热证表现,均可用祛风清热通络法进行治疗,此为异病同治。由此可见,痹证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6)宣散疏通:宣散疏通,即宣散邪气、疏通经络,是痹证最常用的治疗法则。痹证的基本病机为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通过宣散,使邪气散除,气血流通,经络通畅,痹痛方能逐渐痊愈。如风寒湿痹宜辛而温之,阳气振奋,可驱寒外出;风热湿痹宜疏风清热化湿;顽痹痰瘀互结宜祛瘀化痰,或兼以虫蚁搜剔,皆寓宣通之义于其内;而对虚人久痹阳虚者,宜在温补中参以温通、温散之品。此外,不论何种痹证,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以增强其宣通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二、痹证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针对临床病证总的治疗法则,而治疗法则是治疗原则的具体化,是针对某一具体病证所采用的具体治疗方法。

痹证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是气血阻闭不通,不通则痛,所以通经活络是各种痹证的通治之法。风、寒、湿、热之邪通常是引起痹证的外在因素,正气虚弱则为内在因素,因此散寒、祛风、除湿、清热等是痹证常用的祛邪之法,和营卫、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则为常用的扶正之法。痹证日久,气血环流不畅,可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因此化痰软坚,活血化瘀也是常用之法。临床往往见多种情况混杂,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证候,因此治疗时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现把临床常用的治疗痹证方法分述于下:

1.散风宣痹法

本法指应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的行痹。代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药如独活、羌活、防风等。

2.散寒通痹法

本法指应用辛温散寒的方药,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的痛痹。代表方剂有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常用药如桂枝、附子、乌头、细辛等。

3.除湿蠲痹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祛湿作用的方药,治疗湿邪为主所致的着痹。代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等。常用药物如薏苡仁、防己、苍术、威灵仙、蚕砂、木瓜等。

4.清热通痹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清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等作用的方药,治疗以热邪为主所致的热痹,其他病证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代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等。常用药物如生石膏、知母、黄柏、防己、薏苡仁、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等。

5.散寒祛风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疏散风邪与温经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由于风寒之邪侵袭经络关节所致的风寒痹阻证。代表方剂有五积散、小活络丹等。常用药物如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等。

6.祛风化湿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疏散风邪和化湿作用的方药,治疗风湿之邪阻滞引起的风湿痹阻证。代表方剂有蠲痹汤、七圣散等。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等。

7.散寒除湿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散寒除湿、发汗解表作用的方药,治疗寒湿之邪阻滞引起的寒湿痹阻证。代表方有麻黄加术汤、乌头煎等。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白术、茯苓、乌头、独活、秦艽等。

8.祛湿清热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祛湿清热作用的方药,治疗湿热之邪流注关节经络、阻滞气血、病势缠绵的湿热痹阻证。代表方有宣痹汤、加味二妙散等。常用药物如防己、晚蚕砂、秦艽等。

9.清热解毒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治疗热毒化火深入筋骨所致的热毒痹阻证。代表方有清热解毒丸、白虎汤等。常用药物如羚羊角、水牛角、生石膏、银花、黄芩、黄柏、栀子、苦参、白花蛇舌草、生地等。

10.祛风散寒除湿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祛风、散寒、利湿作用的方药,治疗因风寒湿邪侵袭留注关节、阻滞经络而引起的风寒湿痹阻证。代表方有五痹汤、蠲痹汤等。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威灵仙等。

11.凉血散风法

本法指应用凉血与散风方药,治疗邪热入营血所致的环形红斑的方法。代表方有银翘散去荆芥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常用药物如丹皮、生地、大青叶、玄参、紫草等。

12.养血祛风法

本法指应用养血与祛风方药,治疗血虚受风所致的肌肤手足麻木、肢体拘急、恶风等症。代表方有大秦艽汤。常用药物如秦艽、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威灵仙、防风等。

13.寒温并用法

本法指寒温辛苦之方药并用,治疗风寒湿邪虽已化热但尚未祛除的寒热错杂证。代表方有桂枝芍药知母汤。常用药物如桂枝、白芍、知母、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等。

14.活血祛瘀法

本法指应用活血祛瘀方药来行血、散瘀、通络、消肿、定痛以治疗痹证兼有血瘀的方法。代表方有活络效灵丹、桃红四物汤等。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地龙、当归、赤芍、五灵脂等。

15.通经活络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方药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常用药物如豨莶草、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透骨草、木瓜、穿山龙等。可根据不同部位选择相应引经药,如上肢用羌活、川芎、桂枝、桑枝、片姜黄;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己、独活;颈项用葛根、蔓荆子;腰脊用桑寄生、川续断、杜仲、狗脊;全身用防风、威灵仙、鸡血藤、天麻、忍冬藤等。

16.燥湿化痰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祛湿化痰与通络作用的药物,治疗病程日久,脏腑功能失调,脾胃运化失司,湿聚为痰,留着关节,瘀阻经络的痰浊痹阻证。代表方剂有导痰汤、小活络丹等。常用药物如制南星、苍术、半夏、茯苓、白芥子、僵蚕、丝瓜络、陈皮、五加皮、川芎、地龙等。

17.化痰散结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治疗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结节、囊肿及瘰块之症。凡痹证日久出现上述症状时均可应用此法。代表方有二陈汤、导痰汤等。常用药物如半夏、茯苓、陈皮、制南星、白芥子、白附子、皂角刺等。

18.化痰祛瘀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化痰祛瘀、搜风通络作用的方药,治疗痹证日久痰瘀交阻之顽痹。代表方有桃红饮加味。常用药物如白芥子、当归、桃仁、红花、僵蚕、地龙等。

19.涤痰通络法

本法指应用燥湿化痰通络的方药,治疗痹证日久不愈,痰浊凝结,阻滞经络关节者。代表方有温胆汤、导痰汤等。常用药物如天南星、半夏、僵蚕、茯苓、陈皮、地龙、枳实等。

20.逐水化痰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攻逐水湿与化痰作用的方药,治疗痰湿停聚关节的一种治法。代表方有己椒苈黄丸加味等。常用药物如木防己、茯苓、车前子、泽兰、椒目、葶苈子、商陆、白芥子等。

21.温阳化痰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温阳补气、化痰通络作用的方药,治疗阳虚痰浊痹阻证。代表方剂有阳和汤等。常用药物如熟地、鹿角胶、炮姜、肉桂、麻黄、白芥子等。

22.淡渗利湿法

本法指应用淡渗利湿法联合其他治痹方法,治疗各种痹证湿邪偏重者。代表方有茵陈五苓散。常用药物如茵陈、茯苓、泽泻、猪苓等。

23.补益脾胃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补益脾胃作用的方药,治疗痹证中见有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证候。着痹患者,也常配合本法以治其本。代表方有六君子汤、养胃汤等。常用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黄精、玉竹、扁豆、山药、麦冬、石斛、生地等。

24.益气养血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方药,治疗痹证日久,正虚邪恋,气血两虚证。代表方有黄芪桂枝五物汤、八珍汤加味等。常用药物如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鸡血藤、龙眼肉、枸杞子、红枣等。

25.益气养阴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方药,治疗痹证日久,气阴耗损所致的气阴两虚之证。代表方有生脉散加味。常用药物有五味子、人参、麦冬、知母、黄精等。

26.补气活血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补气和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药,治疗因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所致的气虚血瘀证。代表方有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等。

27.滋阴清热法

本法指应用滋阴清热的方药,治疗痹证日久阴虚,肝肾不足,阴虚内热,或长期过用温燥药物,使病体伤阴化燥,而出现的阴虚内热证。代表方有鳖甲散加减。常用药物如秦艽、鳖甲、地骨皮、当归、知母、石斛、桑寄生等。

28.滋肾养肝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滋肾阴、养肝阴、养肝血作用的方药,治疗痹证日久阴虚,肝肾不足;或长期过用温燥,损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于濡养的肝肾阴虚证候。代表方有六味地黄汤加味。常用药物如熟地、丹皮、当归、白芍、山萸肉、枸杞、杜仲、怀牛膝等。

29.温补肝肾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温补肝肾、强壮筋骨作用的方药,治疗痹证肝肾阳虚证,起到益肾壮督蠲痹的作用,也适用于久病不愈“骨变筋缩”的顽疾。代表方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益肾蠲痹丸等。常用药物如地黄、补骨脂、骨碎补、桑寄生、肉苁蓉等。

30.疏肝活络法

本法指应用具有疏肝理气与通络作用的方药,治疗肝失疏泄,初病在络,久病延及脏腑的病证。代表方有逍遥散加味、肝着汤等。常用药物如当归、白芍、郁金、香附、青皮、陈皮、旋覆花等。

31.搜风剔络法

本法指应用虫蚁搜剔之品,治疗痹证日久,病邪壅滞经络、关节,气血为邪气阻遏,痰瘀交阻,凝塞不通所致的病证。常用药物如全蝎、蜈蚣、地龙、土鳖虫、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 99RX0FnvY/INNBbAEH+Ur8DXx4j7pC/spIbPnx6jlnjDaQG7Vj0BOZRe8CI/z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