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方的药量问题

今天的最后,我们来谈一下经方里面药物的用量问题——《伤寒论》里面这些方药,我们现在得用什么量?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不仅现在吵得很厉害,就是以前也吵得很厉害。

《医学源流论》作者,清代名医徐灵胎认为:“古一两,今两钱零。”同在一个时代的黄元御老师却说:“两之为两,今之三钱四分。”不比不知道,这一比就吓一跳,这两个人之间“一两”就差了一钱四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用仲景老师在《伤寒论》上出示的用量,不能他说用桂枝三两,我们真就下三两桂枝。大家可知道这三两有多重吗?

现在中药的计量单位换算还是沿以旧制,一斤为十六两,一两分十钱,十分合一钱。从1997年开始国家规定处方用药一律用“g”为单位,我们通过换算,就可以知道一斤为500g,一两约为31.25g,一钱就是3.125g。

所以如果按书照搬古版《伤寒论》上的药量,那么桂枝汤中三两桂枝是90多克,而接下来将出场的麻黄汤中麻黄也是90多克。同志们,用90多克桂枝和麻黄,是很吓人的,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显然我们是不能照搬东汉时期的用药分量的。

有的人就很纳闷,不能照搬仲景的用量,可是前辈们对此又有不同意见,那我们要听谁的,好像听谁的也不稳妥,怎么办?

每当看到有人陷于这个用量问题无法自拔时,小水牛总觉得他们好像寓言故事《郑人买履》里面那个非得回家拿尺寸再来买鞋子的郑人。真的,虽然这是先秦的故事,可我总觉得它太有现实意义了。更讽刺的是,那个人好歹是去取自己的尺寸,而我们现在是非得去拿别人的脚的尺寸来量我们自己的鞋。

真的没有必要,为什么非得去想东汉末年到底用的什么量,为什么非得去想黄老师和徐老师哪个是对的?这些都没有现实意义啊,这2000年前的药和现在的药一样吗?别说2000年前和现在了,就是当下同一时间,南方和北方,春季和夏季,山上和山下,那药的效果都不一样,对不对?所以你去考究别人用多少量是没有意义的,别人用的都是野生的,你用的都是栽培的,别人用的都是精心炮制的,你用的就是随便堆在药斗里的,那能是同一个用量吗?

不行,对吧。所以小水牛愚笨,我建议大家不要管别人的用量是多少,不要管别人的脚多大,要立足于自己的情况,只要紧紧抓住一点就行,哪一点?临床疗效呀。

说啥都没用,我们要的就是疗效。

比方说,我们现在要治疗太阳中风证,那么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人喝了药后“遍身微微发汗”,这个时候我们就在自己的药斗里面去摸索,看看这里边的药怎么搭配能够达到“遍身微微发汗”这个效果。只要达到这个效果了,那么你这个用量就是正确的,就是完美的,压根儿不要管别人用啥量。不过要注意,这个完美的用量仅限于你自己的药,出了这间医馆,别人的药该用多少,我不管,那是别人的药,别人的脚得穿多大鞋要靠他们自己去摸索。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去考究仲景当年到底下的是几克桂枝,不如多花点儿时间陪陪自己的药箱,陪陪自己的药,摸清楚这些药的效果,摸清楚这些药的特点,这才是正道呀。

大家看到没有,在临床上,经方的用量是灵活多变,没有一定之规的,每个人都好像不太一样。我要告诉大家,这些不同都有可能是对的。判断对与错唯一的标准就是疗效,有疗效便是对,没有疗效,就算把医圣请来对质也没用,都是错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不过小水牛在这儿有个私人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具体用量大小要靠你们自己去摸索,但不要轻易改变各味药的用药比例。比如说,桂枝汤中桂枝三两,芍药三两,这是一比一的用量,大家最好不要改变这个比例,不管你用多少桂枝,最好还是一比一用多少芍药。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小水牛不太方便说,说详细了会显得这事有点邪乎……

因为换算用量没什么意义,所以本书出现的所有《伤寒论》药方的用药分量均与原著(明·赵开美刻本)保持一致,特此公告,不再另说哈! NemLJubMROReP7/egB1FBn9YZuB3bFDZie8qoen30RvAhG/U1QGGPwm94pUPsd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