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何为太阳中风

好啦。因为受了风邪伤害的病人,最终的结果是体表“营卫不和”,所以只要懂得辨别“营卫不和”这个结果,自然就能辨出伤风证,进而论治。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辨别出“营卫不和”,知道病人是伤风证呢?

大家想想,假设我们的面前现在就站着一个“营卫不和”的伤风病人,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人就是患了伤风证?

这是个蛮有意思,也蛮有意义的问题。大伙不妨开动脑筋想想,想明白这个问题,可能一下就能把“辨证”的精髓给拿下。

《丹溪心法》有云:“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要想学会辨别“营卫不和”之伤风证,我们还得从营卫在你争我夺、相互不和时所诱发的,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外在症状入手。没有办法呀,我们要是肉眼能直接看到人皮肤上营卫的情况就好了,可是我们没这技能,所以我们就只能从营卫之间诱发的种种看得见的外在蛛丝马迹,即所谓的症状下手,来推断其营卫的真实情况。朋友们,大家看,我们是用外在症状来反推营卫的情况,内在病证的情况,所以这些外在症状是用来服务病证的。我们之所以要看你有什么不舒服,除了爱你之外,最重要的目的是我要以此来推断出你身体有什么问题。因此,中医考试的试卷不该问——太阳中风证有什么症状,而应该问——怎么通过各种症状判断出这人是太阳中风证?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那么伤风病人到底会有什么症状呢?

发热。在营卫不和、你散我敛的过程中,当卫气在体表闭而不开时,在里的营血会不断郁积化热,故见发热。如《伤寒说意》所云:“卫以收敛为性……闭而不开,故郁遏营血而为内热。”

我们知道,生活中发热的情况有很多,对吧?内热的人会发热,下一论要说的伤寒病人也会发热,好多人都会发热。所以如果只单独记住伤风病人会发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是很难由此判断其是营卫不和的。我们得更具体地来看这个因“营卫不和”导致的发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独特的地方,发热还有啥独特的,不就是体温升高了吗?

有的。所谓不同的种开不同的花,不同原因导致的发热,也是有着不同的味道的。

我们说伤风的人之所以会发热,是因为营血在体表之内聚集而盛,对吧?我们是不是还说了这营热聚着聚着会一轰而出。营血郁聚会发热,那营血轰出会怎样呢?热散阳消体温下降咯,对吧?所以大家看,这伤风的人不会一直热,而是热着热着热到一个点,体温便逐渐下降。人是一下热一下降热,一下降热一下又热起来。所以下次我们看到人是这样热、降热、又热、又降热,那就得注意了,这很可能就是营卫正在交争,互相敛散的表现,这很可能就是伤风证。

大家可能会说,小水牛,瞧你说得容易,我怎么知道这人是这样热了又降了又热的呀。来一个病人,我只会掏出一个体温计,让他夹紧,看他是不是高于37.5℃,这时只能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哪能知道得如此详细呀?

唉,怎么说呢,说了大家别不高兴哈。小水牛愚钝,我总觉得我们人(不只是指医生哈),正在越活越退化。大家发现没有,我们正在丧失用我们自己的感官去接触、去体会世间事物的能力。

大家有没有想过,以前没有体温计,我们的古人是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发烧的?要啥温度计,上手摸就行呀。不要用体温计去测量温度,而是用我们那十指连心的手感受温度——只要病人体温稍微异常变高,我们是可以察觉到那种异于平常的热感的。

大伙请相信我,我向毛主席保证,这是我们每个人只要愿意都能够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双非常敏感的手。而且你们知道吗?我们通过触摸得到的这种感觉是很真实、很敏锐而且不带欺骗性,甚至有时候还有预测的魔力的。预测?

嗯。你们相信不?同样一个人,在刚开始发热时,用体温计测还是37℃,看着数值没有一点儿问题。可是你去用手摸,一摸你就会发现不对劲,这不对,这人的体温不正常。你甚至能感受到这人的体表阳热正在一点点聚集,你能预感到这人晚上铁定会烧起来。而且事实会印证你的说法,准确率近乎百分之百。这就是感官“感觉”的力量。这力量不是一般机器可以替代的,大家一定要赶紧找回这股力量。等你找回了这股力量,你会发现诊断会变成一件特别简单、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同样是发热,同样是38℃,但不同原因的发热所传递出来的,我们的手所能感知到的那种细腻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阳明实热证之发热,病人发热的原因是体内大量邪热往外奔腾而出。此时你去摸病人的额头、后背,会有一种很是滚烫的感觉,你能感受到阳热像那蒸汽一样不断往外冲,仿佛发起进攻的雄狮般凶悍。体会到这种感觉,收到这种信息,我们会近乎条件反射一般,瞬间明白这人是有实热。再拿我们这次聊的营卫不和伤风证的发热来说。我们说伤风之发热,是营血内郁而热,又外泄而降热,所以我们伸手去摸时,是不会有实热证那种豪放奔腾之感的,而是会像摸暖水袋一样,察觉到皮毛之内有一层热,这个热一直被束缚在里边。如果病人愿意配合,你也能摸得再久一点儿。那么我们接下来会察觉到在皮毛之内的阳气越来越热,热到有灼烧感后,聚集的内热会突然破门而出。此时能感受到阳气在外散,而随着外散的进行,这种烧灼感逐渐消失,热感逐渐消退。能够体会到这整个变化过程,那么我们就无须再做什么了,这人定是伤风证。因为我们已经感受到的整个过程正是——卫闭营郁、营散卫泄的整个营卫不和的过程。

朋友们,看到了没有,如果我们学会用双手去体会感觉,去收集信息,我们不仅摸得准确,摸得真实,甚至可以直接摸到疾病的真相,所以你还在等什么?赶紧激活我们的手吧。这可是双无价之手,不要再用这么宝贵的手拿着那一摔就会碎成一地渣的体温计了,那实在太傻了。

伤风病人除了发热外,还有一个很有特点的症状,那就是汗出。在营卫不和、你散我敛的过程中,当卫气没法再闭敛时,内郁化热的营血便会奔散而出,故见人流汗,如《伤寒说意》所云:“卫气不敛则汗出。”

发热和汗出是一个有趣的组合,我们得连在一起看。当卫气能闭时,营血不外散而内郁化热,这个时候人无汗、发热;当卫气不能闭时,营血外散而为汗,内热逐渐消退,人这时汗出、热退。因为伤风病人,其卫气能闭、不能闭的情况是交替进行的,所以在临床上,病人会出现不流汗时体温升得很快,可过一会儿汗出热又会退的现象。这应该好理解吧?汗不能散时,热一直在里边积累,不断变热;汗能散时,热跟着散,所以热降。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人是一下流汗一下没汗呢?还是得伸手去摸。这一摸,一切自然就会呈现在眼前。

当营血内闭时,我们的双手会感受到能量正在一点点地聚集,有时我们会感觉仿佛能直接摸到营血,感知其在蠢蠢欲动,这个阶段可以察觉出热感一直在增加。待营血正式发动进攻,挣脱卫气外散时,指下会感觉到有一股热气在外流,并且指尖有些湿滑,显然这就是外流的营血,人已汗出。热气外散的势头一开始很猛,逐渐衰退,在某个瞬间就不再能察觉到有外散的力量了,也不会再察觉到有汗水流出,接着又能摸到皮毛之内有股阳热在发展壮大……

除了发热、汗出这两个比较显著的症状外,伤风的病人还有什么症状呢?

脉浮缓。浮脉是外感病的一个代表脉象,中风和伤寒都为浮脉。为什么外感病会出现浮脉呢?这是因为无论病人感受了风邪还是寒邪(详见下一论),体表的孔窍最终都会有一个闭阖的情况。这门一闭阖,由内不断升散于外的营卫来到体表后不能外出,统统郁闭在表,所以脉呈现气血浮郁之象。对于伤风病人来说,因为化热的营血有机会破门而出,外逃为汗,所以其脉浮中又有缓泄之意。正如《伤寒悬解》所言:“风性动荡,伤风则经气发泄,故脉缓。”

说到脉象,有的人是不是觉得有点儿难受了?脑中除了记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则为浮,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则为沉”等这些文字外,实际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把脉,也不知道浮脉到底是什么样的,小水牛说的没错吧?

不要紧,小水牛在这给各位支一招,只要学会这一招,从今起不用再背诵那些冗长而空洞的条文,不用再去绞尽脑汁明白那些复杂而枯涩的脉理,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胸中茅塞顿开,指下精微毕透”,想不想学?

好,我不告诉你们,哈哈。

嘿嘿,逗你呢,咱不是那样的人。学习把脉,首先要学会一点,那就是啥也别想,啥也别做。当手指搭在脉上后,什么都不要做,什么也不要想,将脉体形状、脉动频率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概念统统扔掉,只需要留下一颗宁静、敏感、清澈的心就好。接下来呢?

用心去感受,静心去聆听,你会神奇地发现——脉里的气血会把最真实的感觉由指端传递到你的心房,像是追着你要将情况告诉你一样。比如在把浮脉时,你不用急着去看是不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什么都不要想,所谓“洗尽胸中所蓄,寓孔神于三指头”,你就把手指搭在脉上,然后闭眼用心感觉就好。倘若真是浮脉,我们会感受到,气血像是被锁在了屋里的孩子一样,正拼命往外使劲想要出来,仿佛在向我们表明势必将外邪驱赶出去的决心似的。只要我们得到了这种感觉,那不用管什么举余、按足的,这定是浮脉。倘若是伤风证之浮缓脉,我们会感受到,这些被关在屋里的气血,这些一直被锁在里头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会冲破枷锁,成功外散,自由地溜出,此时的脉象摸起来就像一个被扎破的气球一样,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气血在外散,能够清楚体会到缓泄之意。同样,得到如此感觉,自不必费劲,这定是浮缓脉。即便不晓得啥是浮缓脉,也没关系,我们已将气血内郁、郁久得散这种情况了然于胸了,脉叫啥名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觉得如此把脉很有意思,很是简单可行。事实上,感受脉象的感觉,聆听脉象的心声,这一伟大的习脉秘诀可不是出自小水牛,天性愚笨的小水牛哪有这么厉害,小水牛也是从一位伟大到被尊为“中医复兴之父”的大神那里学来的,这位大神的名字叫彭子益。彭老先生在其同样伟大的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特意叮嘱道:“诊脉动称为看脉,不如将看字改为听字,能将听字的意义体会有得,则诊脉必有聪明过人之处。听字比看字静得多,活泼得多,看是我去看他,听是听他来告我,必能听而得整个认识也……总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告我。”

同学们,想要学会三指定脉断生死吗?想要潜心练就上乘脉法吗?想要一脉横平天下疾吗?不要再舍近求远了,只要牢牢记住这句话——“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告我”,并能耐心修炼,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收获的!

除了发热、汗出、脉浮缓外,伤风病人理所应当还得恶风。要知道“卫伤而营热”本就是风一手造成的,若风还来攻击人体表,已受到营血鼓散的卫气是很容易被风邪打败而受伤的。风邪再次入内,营血又会被鼓动化热,接着一系列症状则会越发严重,所以病人很怕风。

恶风这个症状,看起来医者在诊断时不用做什么,因为这是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的事情,我们只要问就行了。

嘿,你怕风吗?

怕呀。

好。

当然这是没有错的,但小水牛分享一下自己问诊的小经验哈——那就是除了了解病人说话的内容外,大家不妨观察其说话时的状态(例如气长气短、音亮音哑、语清语塞等),尤其是要盯着他的眼睛,看看他是不是说真话,体察到他内心真实的情感。

病人说话的内容不是不能信,而是不能全信。因为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病人如果是真病了,那么其神志往往会受疾病的影响变得不那么清晰,他只知道不舒服、全身不得劲,但他就是说不清楚具体不得劲的地方,这种情况在诊治儿童、老人时最易遇见。第二,病人是假病。什么是假病呢?嘿,其实就是诈病。出于某种原因,为争讼,为斗殴,或为了碰瓷,人诈病了,明明没有什么问题,偏说这疼那痛的。你们知道吗,诈病可以说是这世界上最难治疗的病。如果这个时候,医生轻易听信了病人的话,那么治疗了半天,你会发现病人该哪儿疼还是哪儿疼,治到最后病人没事,医生疯了。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擅长欺骗的动物,人的语言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声音,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话,尤其是陌生人的话。不过,细节和真情可是骗不了人的。一个内热炎盛的人,无论其如何伪装,他在说话时总会忍不住激动、兴奋,声音会不自觉高亮,眼神也会不自觉浮动,因为他无法控制体内阳热的腾动。同样,一个阳气萎靡的人,无论其如何假装精神,他在说话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无力、气短,说着说着声音就会变得低哑,说着说着眼睛就往下耷,因为他的体内没有足够阳气支撑其精神地说话,这是他无法控制的事实。另外,说回“恶风”的事情,病人倘若真的是出于心神的感知而“恶风”,那么当他在回答“小水牛,没错,我很怕风,风一吹我就怕得要死”时,我们从其声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是可以体察到其“胆怯”之真情的。这种真情实感,货真价实,令病情显呈莫逃。

因而在问诊、闻声时,大伙除了在意病人说话的内容外,不妨去细细体味病人说话时的各种细节和自然流露的真情,精心去体验,积久必能诚通,就像医名卓著、冠绝一时的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其著作《医门法律》中说的那样:“《经》云闻而知之谓之神,果何修而若是?古人闻隔垣之呻吟叫哀,未见其形,先得其情,若精心体验,积久诚通。”

伤风证,还有最后要说的一个症状,那就是头疼。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若是平白无故头疼,很大可能就是感冒了。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感冒会头疼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小水牛得先告诉大家一件事情。

《伤寒说意》云:“人之经脉,自皮毛以至筋骨,不过六层。太阳在表,次为阳明,次为少阳,次为太阴,次为少阴,次为厥阴。厥阴者,经脉之里者也。”

人从皮毛到筋骨,按照深度可以分为六层,就像我们住的楼层一样,六经分别依次占据皮毛到筋骨这栋楼中的一层。这其中,太阳经位居最表层,处于皮毛之分。

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在皮毛这一层,就紧紧挨着营卫。因而营卫一出现什么毛病,就总会影响太阳经。而无论是阳邪,还是阴邪,它们攻击体表时,总是营卫在遭罪。营卫一遭罪,挨着一起的太阳经就免不了跟着遭殃。换句话说,体表一感外邪,太阳经便会受病,张仲景因此就将外感病叫作“太阳经病”。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风邪所致的外感病就被他命名为“太阳中风”。大伙注意,这里的“中”字和“伤”字是同一意思,此中风就是伤风,可不要和“心脑血管意外”之中风混为一谈哟。

明白这点小知识后,我们再来聊聊太阳中风病人头疼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足太阳膀胱经(温馨提示:由于足经周遍全身,循行部位大;手经普遍只行于手,循行部位小。因此,医圣张仲景老师在《伤寒论》中由博返约,以大概小,只取足经。也就是说《伤寒论》只会讲足六经,不讲手六经,但不代表手六经就不得病,这点大伙可以先略作了解,往后有能力再做深入思考),这条经以睛明穴为起点,经气如山上的泉水一样是由头往下降的。阴性降而阳性升,可想而知足太阳经是讨厌阳热的。可惜,人生总是这样,不喜欢什么常常就会来什么。伤风病人,营血被卫气闭收而内郁化热,营血之热烧及足太阳经,这就使得足太阳经里的经气在阳热的干扰下不能顺畅地往下降,而会郁逆于头上,因而人病头疼。

想知道病人是否头疼,那就与诊断恶风一样,需要通过问诊来确定。而问诊的诀窍刚刚说了,那就是要领悟细节和真情,别被病人欺骗了。

说到这,我想到我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小水牛是一个特别顽皮的孩子,一天到晚就只想着到外边玩,很讨厌呆在教室里学习,为了逃课就常常诈病。隔三差五就说头痛、浑身没劲,没力气去上学。你别说,这一招还挺奏效,不仅妈妈每次都信以为真,就连去看病时,医生也从没察觉出问题,次次去次次都拿药回家,想想那时候的时光还真有意思。不过小水牛开始有点为我那还未来到这世界的孩子担忧了,你们说,有我这样的老爹,他上学的时候还怎么诈病逃课呀?——小子,别想了,知道什么是藤条焖猪肉吗?

汗出、发热、脉浮缓、恶风、头疼,这就是营卫不和的五大症状。

小水牛在辨别症状时,刻意鼓励大家要完全调动自己的感官来感受症状的方法是不是挺特别,是不是有种新鲜而温暖的味道?

其实这一点儿都不新鲜,相反它很古老。因为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这么切身去了解疾病、认识人体、感悟自然的。

他们不仅诊断疾病时是这样,在面对这世间的一切时也是这样。他们总是尽可能在生活中将自己的触觉、听觉和视觉等各方面的敏感性发挥到极致,因为他们发现如此一来,便能更全面、更清晰、更真实地认识事物,并且过程是那么轻松、自然。而且当他们在充分利用感官认识自然时——如全神感受微风轻扑肌肤时的清爽,细细嗅闻雨后泥土的芬芳,忘我欣赏落日的霞光时——会得到一种无上的享受,这种享受令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这种享受人们管它叫作“欢乐”。所以这个世界的一切——树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形形色色,无一例外都成了他们欣赏、享受的对象,因而他们总是那么快乐,心里总是那么富足。

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现在没这么快乐,总是闷闷不乐。我们现在的精神世界也没这么充实,总是空荡荡的。为什么?可能真的像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很可惜,如今的我们大多正在失去这种(用感官)享受人生正面欢乐的能力。”

大伙看看是不是这样子,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在耗尽大半生的精神、力气,只为了得到那由混凝土围成的几十平、几百平所谓新房子,然后就把自己关在里面,埋头通过几寸的屏幕呆呆地看着外面的世界,任由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各个感官的敏感性在不断地减退,直到完全失去感知的能力,直到完全变成一个木讷的人、一个冷血的人,最后就这样冷冰冰地死掉。然后算下来,这一辈子我们始终没有走出过房门,没有走出过混凝土和钢筋,没有哪怕一个下午真的放下所有事情,去感知、去欣赏、去享受这完全属于我们的、广阔无垠的天空、海洋、大山。这样的人生,真的是你们想要的人生吗?

不好意思,一下子从辨别症状说到享受自然,有点儿不知所云了。但我真心想告诉大家,学不学中医其实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更希望大家能找回感官的敏感性,能够激活我们的手,我们的鼻子,我们的耳朵,我们的心。让它们重新变得敏感,重新变得感性,重新变得温柔细腻,然后带着它们走出去,用心摸一摸这个世界,用心听一听这个世界,用心闻一闻这个世界。小水牛真心希望大家能快快乐乐,总说人间太苦——其实它是值得快乐的。 H4Hga/T+GsYHuNdmcQI24RwNyLTuGS2CLSVdTx2UNflagIE82zWc4J0atOt4Fz5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