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一般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为主。小儿饮食不节,积滞化火,或湿热内蕴,或心脾积热,或气郁化火,也可导致实证汗出。

(1)辨汗出时间:白天汗多,多为自汗,以气虚为主,亦可见于营卫失调和里热迫蒸;夜寐汗多,为盗汗,多属阴虚。

(2)辨汗出性质:微汗,多属表虚、气虚;大汗,属实热证;凉汗,多为卫阳亏虚;热汗,多为湿热蕴蒸,或心脾积热,或气郁化火所致。

(3)辨汗出部位: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多为肺卫不固证;全身汗多,抚之不温,多属营卫失调证;汗出遍身,伴虚热证象,属气阴亏虚证;手足心汗出量多,多责之于脾胃湿热;全身汗出而肤热,多为湿热迫蒸证。

2.治疗原则

汗证以扶正祛邪为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汗证以虚为主,补虚为主要治法,视气血阴阳虚损之不同而补之;实证当予清泄治法。肺卫不固者,治宜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者,治宜温卫和营;气阴亏虚者,治宜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治以清化湿热。各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均可以配合使用固表止汗法以治标。

3.证治分类

(1)肺卫不固

证候 自汗,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恶风,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 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小儿,或病后正伤,肺气虚弱,表卫不固者,腠理疏松,汗液外泄所致。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恶风,易患感冒为辨证要点。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三药合用调节腠理开阖;煅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益气清热止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神疲乏力,便溏者,加党参、茯苓、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纳呆者,加焦山楂、麦芽、炒莱菔子以消食导滞。

(2)营卫失调

证候 自汗,或伴盗汗,汗出遍身,微微汗出,抚之不温,恶风,不发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辨证 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后,病邪虽去,正气损伤,卫阳不足,营阴外泄,营卫失和,津液不能固摄而自汗。以遍身微汗出,抚之不温,恶风为辨证要点。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振卫阳;芍药敛护营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浮小麦益气止汗;煅牡蛎敛阴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者,加党参、怀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淡竹叶清心安神;夹风邪外袭者,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汗出较多者,加煅龙骨、浮小麦加强敛阴止汗。

(3)气阴亏虚

证候 盗汗,常伴自汗,汗出较多,或形体消瘦,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手足心热,神疲乏力,口唇红,舌质红,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或细弱。

辨证 本证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气阴耗伤,或素体气阴两虚,气虚不能敛阴,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而汗多。以盗汗为主,兼见自汗,伴心烦少寐、手足心热等气阴亏虚证候为辨证要点。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加味。常用太子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合五味子酸甘化阴以益气养阴;五味子、酸枣仁敛阴止汗;茯苓、碧桃干益气固表。

烦热口干,手足心热,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清虚热;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者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益智仁益气温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者,属心脾两虚,可用归脾汤合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表止汗。

(4)湿热迫蒸

证候 自汗盗汗并见,汗出过多,以额、心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渴不欲饮,睡卧不宁, 齿易惊,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本证为汗证中之属实者,多由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所致,以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同时伴有湿热内蕴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泻黄散加减。常用石膏、栀子清泻脾胃积热;防风发脾中伏火,又能泻肺,寓实则泻其子之意;藿香化湿和中;甘草清热,调和诸药;麻黄根、浮小麦敛表止汗。

口臭,舌苔黄腻者,加槟榔、枳实、胡黄连消积清热;尿臊色黄者,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口舌生疮者,加生地黄、淡竹叶清心泻火;烦躁易怒者,加白芍、菊花清热平肝。 asS1EoCFGVelP/oRcaZSpeseQo/zog9EozHtU+LLthd7RG62FupKpWTYvPlbbT7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