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审思心得】

1.循经论理

夜啼是指小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按时啼哭,甚则彻夜啼哭的一种病证,主要是指小儿不明原因的反复夜间啼哭,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充足的睡眠是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之一,足够的睡眠是小儿健康的重要保证。2017年中国发布的《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推荐儿童睡眠时间:0~3个月:13~18小时;4~11个月:12~16小时;1~2岁:11~14小时。小儿夜啼对其睡眠时间和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啼哭不止,睡眠不足,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啼哭是新生儿及婴儿的一种生理活动,往往也是小儿在饥饿、疾病等不适时的表达方法。因此,小儿夜间啼哭须详加辨识,以防耽误病情,可从下面两方面因素来考虑。

(1)生理性啼哭:小儿饥饿、惊吓、尿布不洁、衣被过冷或过热等都可以引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抱起安抚、更换不洁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哭过恢复常态,不属病态。生后3个月左右的孩子,饥饿和尿布的不适是夜间啼哭的最常见原因。有些婴儿可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拗哭,如夜间开灯而寐之拗哭,摇篮中摇摆方寐、怀抱方寐、边走边拍方寐的习惯等,安抚即止,注意纠正不良习惯后夜啼逐渐可愈。

(2)病理性啼哭:在排除了上述生理性原因后,需要注意病理性啼哭的各种情况。如有乳食过量史,脘腹胀满,或恶心呕吐,夜间啼哭不安,是为伤乳食积滞。小儿若有鼻塞、呼吸急促、发热、咳嗽等情况,需考虑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若发热伴有耳朵流脓则聤耳的可能性大。小儿突然剧烈地哭闹起来,阵阵发作,安抚无效,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阵痛过后又能够玩耍或安静入睡,但间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哭,需警惕肠套叠。小儿阵发性啼哭,啼哭时伴屏气、腹胀、腹鸣,肛门排气或排便后迅速缓解,需考虑消化不良、肠炎引起的腹痛。另外,口疮、疝气、佝偻病、蛲虫病、皮肤病等也是引起小儿夜间啼哭的常见疾病。诊查夜啼的病因,还要注意全身望诊,曾在夜班时发现来诊的婴儿啼哭不止,抱起抚慰反而加重的病例,解衣检查发现居然有针刺于衣内背部、穿松紧带短裤磨破腰部皮肤等意外情况。

西医学无夜啼的病名,主要从导致夜间啼哭原因进行分析,无确切原因的夜啼往往诊断为睡眠障碍,多认为与遗传、家庭环境、维生素缺乏、过敏体质及人种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所说的夜啼,主要论述婴儿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由于伤乳、发热或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啼哭,不属于本病范围。

中医古籍对夜啼的记载论述很多。隋代医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专列“夜啼候”,其曰:“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明确提出了夜啼的病名及常见发病原因。后世医家对本病各有论述,唐末宋初《颅囟经·病证》记载:“初生小儿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明代《普济方·婴孩夜啼》指出小儿夜啼是一种病态,如不服药“误小儿疾甚多”。清代《幼幼集成·夜啼证治》明确论述了夜啼的病因病机多因“心热”“脏寒”“神不安”等所致,并记载有具体的治法和方药。

夜啼的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小儿夜间啼哭,白天入睡,哭时声调一致,安抚能止,又无其他病证,一晚啼哭一二阵者,病情属轻;一晚啼哭无数,哭声如嚎,需整晚抱起安抚方休,着床则啼哭,病情属重。只要哭过如常,检查无异常者,均可按心热、脾寒、惊恐、肝旺辨治。若分娩时有损伤,哭声尖厉、持久、嘶哑或哭声无力、昼夜无明显差异,多属严重病变的早期反应,病情较重,需及时全面检查,查明病因。

夜啼虚实寒热的辨证以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兼症的属性来辨别。哭声微弱,时哭时止,四肢不温,便溏,面色白者属虚寒;哭声响亮有力,腹部不喜按,身喜后仰,面青白者,多为里寒腹痛;哭声有力,时高时低,腹胀,肠鸣,矢气多者为气滞。哭声响亮,啼哭不止,身腹温暖,便秘尿赤者属里热;惊惕不安,面色青灰,紧偎母怀,大便色青,面色时白时青者属惊啼;哭声无力,烦躁夜寐不安,腹大,面黄发稀为肝旺。婴儿夜啼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辨证要与辨病相结合,不可将它病引起的啼哭误作夜啼,耽误病情。

2.证治有道

夜啼心经积热证多见于心火素旺的婴幼儿。除入夜啼哭不止外,尤以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等为主要兼症。症见入夜而啼,哭声洪亮,见灯尤甚,烦躁不宁,面红唇赤,大便干结,小便浑浊,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紫滞。

本证多由孕母脾气急躁,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烤之物,或过服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或者出生后将养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均可令体内积热,心火上炎,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由于心火过亢,心为君火,而主于血,夜卧则血归于肝,而心血虚火炽,且入夜阳气潜藏于内,更助心火,故烦躁不宁。昼则阳出于阴,血复归于心,心血足则心火得平,故白天入寐;入夜阳气复潜藏于内,卧而血重归于肝,故入夜又啼。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针对其心火上炎,内扰神明的病机,治以清心导赤,泻火安神,方用导赤散加减。导赤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诸方》,是治疗心经热盛的经典方,由生地黄、甘草、竹叶、木通组成。其中竹叶清心除烦,是为要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助力竹叶;甘草在《汤头歌诀》用梢,以为增强泻火之功,但现今药房多不备,仍用原方生甘草;灯心清心火,引诸药入心经,因其质轻,在本病多仅用1g,常用以取代木通。临证加减:热盛者加黄连,名黄连导赤散;湿盛者加茯苓、滑石;烦闹者加栀子以泻火除烦;大便秘结而烦躁不安者,加大黄以泻火通便;腹部胀满而乳食不化者,加麦芽、莱菔子、焦山楂以消食导滞。本证也可用琥珀、钩藤各3g,黄连6g。共为细末,取0.5g,蜂蜜调涂于乳母乳头上,令小儿吮吸,或开水冲服。同时要注意避免衣被及室内过暖。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导赤散中木通的使用。木通是中药中常用的渗湿利尿清心之剂,应用很广,但长期、大量使用有肾毒性,甚至导致终末期肾衰。有报道成人单次口服木通10g即可能引起中毒。木通有关木通(马兜铃科)、川木通(毛茛科)之分,具有肾毒性者乃关木通,但一般药店供应的木通如果不加特殊说明,均为关木通。因此,木通对肾脏的毒性值得我们特别重视,为增强安全性,临床可用通草、灯心草等代替木通使用。

脾寒气滞证多见于初生儿或小婴儿,啼哭以阵哭为主,多系腹痛所致,因痛而啼,痛解而安。伴有脾阳不振的虚寒症状;或面青、呕恶里寒症状;也可兼有气滞积停的胃肠症状。症见入夜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弱或响亮,兼面色苍白,畏寒蜷卧,四肢不温,纳少便溏,肠鸣,腹部胀气,喜温熨抚摩,口唇淡白,肢端不温,舌淡红,苔薄白,指纹红。

脾寒气滞证是夜啼中最常见的证类,啼哭以阵哭为主。虚寒者哭声低弱,里寒者哭声响亮。由于孕母素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内生。或因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用冷乳哺食,损伤中阳,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由于夜间属阴,脾为至阴,阴盛则脾寒愈甚,寒滞气机,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

针对其脾阳虚寒,寒凝气机,不通则痛的病机,本证治法为温脾散寒,行气止痛。方用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乌药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诸方》,由天台乌药、香附、高良姜、白芍组成,原书用之理气和血,“治乳母冷热不和及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不好”。匀气散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但这里用的是《医宗金鉴》之匀气散,药用陈皮、桔梗、炮姜、砂仁、木香、炙甘草、红枣。乌药散偏重于温阳,匀气散重在行气。临床以二方加减运用,常用乌药、高良姜、炮姜温中散寒;砂仁、陈皮、木香、香附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调畅气机。寒甚者加艾叶;虚甚者加太子参;大便溏薄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时有惊惕加蝉蜕、钩藤祛风止惊;哭声微弱,胎禀怯弱,形体羸瘦者,可酌用附子理中汤治之,以温壮元阳。同时也可配合佩戴肚兜、艾灸神阙等治法。注意保暖,尤其腹部要温暖。

惊恐伤神之夜啼多因小儿神气怯弱,暴受惊骇所致。胎禀虚弱者多见,常兼恐惧不安,声响、外物、外人触动等突然刺激均可使啼哭加重。症见入夜而啼,啼声较尖,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质正常,指纹青。

心藏神而主惊,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常致惊恐。其本在心气内虚,标在惊恐外受,惊恐伤肾,心气紊乱,心肾不交,致使心神不宁,心虚胆怯,寐中惊惕,因惊而啼。

针对本证心气虚弱,心神不宁的病机,治以镇惊安神,补气养心,方用远志丸加减。远志丸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由远志、石菖蒲、茯神、党参(人参)、龙齿、白茯苓组成。原方要求食后、临卧用热水送下,功用镇惊安神,主治因事有所大惊,夜多异梦,神魂不安,惊悸恐怯。临床常用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定惊安神;党参(人参)、茯苓补气养心。睡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菊花以息风止惊;乳食积滞者可加炒麦芽、砂仁;腹痛便溏者可加炒白芍、广木香等。喉有痰鸣,加僵蚕、矾郁金化痰安神,也可用琥珀抱龙丸以安神化痰。还可用朱砂安神丸镇惊安神。需要注意的是,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且常夹杂种种物质,如雄黄、磷灰石、沥青等,故只能短时期少量服用,一般婴儿剂量每日只用0.1g,多入丸散剂,连续使用不超过1个月,不宜常服,以防其重金属蓄积中毒。若从安全计,重镇安神可以用磁石取代之。

肝旺脾虚夜啼多见于乳幼儿。因日照不足,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引起,大多见于人工喂养或母乳不足过早断奶的小儿。其初起多由乳食积滞,因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虚则肝旺,故烦躁叫闹,睡眠不安,时而啼哭。伴肚腹膨大,面黄发稀,寐中盗汗,大便色青,舌淡红,苔薄白,指纹紫滞或淡。本证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针对其脾虚积生,肝气犯脾,内扰心神的病机,治法为健脾柔肝,消积宁神。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芍六君子汤出自《医宗金鉴》,由党参(人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炙甘草、柴胡、炒白芍、钩藤、生姜、大枣组成。功能健脾平肝,化痰祛风。主治慢惊,脾虚肝旺,风痰盛者。盗汗、烦躁、寐不安加龙骨、牡蛎滋阴潜阳,止汗安神;腹大加龟甲、鸡内金软坚散结;积滞重加莱菔子、焦六神曲、麦芽消食化积;惊惕不安者加蝉蜕、淮小麦。本证若以脾虚为主时,可用六君子汤加味;或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时,也可用归脾汤加减,适加平肝壮骨之品。

夜啼儿童多为新生儿和小婴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临证时根据夜啼小儿的具体情况,精选药味,控制药量,用药轻灵,顾护正气。服药不配合者,无须拘于一日二三服,可一日多次分服,或加白糖矫味,增加治疗的依从性。还可以先采用调护方法和其他疗法,若能收效便可以不用内服中药。

部分严重顽固夜啼的小婴儿还要排除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对于这些疾病引起的夜啼,必须采用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法才能奏效。临床上此类小婴儿并不少见,符合俗称的“夜啼郎”表现。 P4xowK89Cswre1nM/UQjDNk1SmbAVsZhKXCTrVCI3j8WxXc8/YQYRED08MxLiM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