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骨伤科研究对象的特点,骨伤疾患可分为损伤和骨病两大类。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反应。
早在甲骨文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就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伤科疾病的记载,说明中医学对损伤早就有认识;周代《周礼·天官》描述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大证,可见当时已将开放性创伤和骨折进行分类诊治;《礼记·月令孟秋》将损伤分为伤、创、折、断四类;《难经·十四难》根据解剖将所损组织分出层次“一损损于皮毛,二损损于血脉,三损损于肌肉,四损损于筋,五损损于骨”;唐代《外台秘要》总结前人经验,将损伤分为外损与内伤两大类型,后世大多遵循此法,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将损伤分为外损与内伤两大类。
损伤在日常生活或战争时期都十分常见,可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的一系列变化。轻者仅是局部的损害或生理功能的紊乱,全身反应小;重者可有重要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害,可以表现很突出的全身性反应,出现严重的局部与全身证候,甚至危及生命。
在对损伤患者临床辨证施治前,应对其损伤进行分类,注意不同分类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1.根据损伤的部位分类 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外伤与内伤。外伤是指皮、肉、筋、骨、脉的损伤,临床上包括骨折、脱位与筋伤。内伤是指暴力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受损或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者,古称“内损”。骨伤科所指的内伤必须是由外力引起,严重者可导致脏腑的组织结构破坏从而危及生命。
2.根据损伤的性质分类 根据损伤发生过程中外力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急性损伤是指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确而外力经年累月作用于人体所致的损伤。
3.根据受伤的时间分类 根据受伤的时间可分为新伤与陈伤。新伤是指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受伤后立即就诊者;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2~3周以后)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根据受伤部位的破损情况分类 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是否破损可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作用而体表无创口者;开放性损伤是指由于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由于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外邪得以从伤口侵入,容易发生感染。
5.根据受伤的程度不同分类 根据受伤的程度可分为轻伤与重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受伤的部位及其面积的大小和深度等。
6.根据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 根据伤者的职业特点可分为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和运动损伤等。因为损伤的发生是与工作职业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运动员及舞蹈、杂技、武打演员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经常颈部过度屈曲看书、看电视,或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容易患颈椎病。
7.根据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 根据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可分为物理损伤、化学损伤和生物损伤等。物理损伤包括外力、高热、冷冻、电流等,化学损伤包括各种化学物质致伤,生物损伤包括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霉菌等)感染及虫兽(如蛇、犬等)的伤害。中医骨伤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外力因素引起的损伤。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运动系统的结构、组成、代谢等发生病理改变的疾病,统称为骨病。骨病的范畴较广,包括先天性及发育性骨疾病、骨关节感染、骨关节非感染性炎症、骨与软骨缺血坏死性疾病、骨肿瘤、骨代谢性疾病、地方病与职业病等。
1.先天性及发育性骨疾病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胎儿出生时或出生前发生异常,或有潜在异常因素致使骨与关节形成异常状态者,包括骨与关节发育障碍、脊柱和四肢的先天性缺陷等。临床表现以肢体残缺、形态异常、骨关节变形为主,且多有肢体功能障碍。
2.骨关节感染
(1)骨痈疽:由于化脓性细菌侵入骨、关节,而引起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病变的疾病,中医称为“骨痈疽”。骨组织化脓性感染为化脓性骨髓炎,关节化脓性感染为化脓性关节炎,统称骨痈疽。化脓性关节炎又称关节流注;化脓性骨髓炎的急性期为附骨痈,慢性期为附骨疽。
(2)骨痨: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破坏性病变的疾病,中医称为“骨痨”,西医称为“骨、关节结核”。因其发病于骨或关节,消耗气血津液,后期形体羸瘦、正气衰败、缠绵难愈,故名骨痨。又因本病成脓之后,可流窜他处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经常流出稀薄如痰样物,故又名流痰或附骨痰。
3.骨关节非感染性炎症 属“骨痹”范畴,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肿胀、麻木、重着等病症。骨关节非感染性炎症包括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友病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创伤性关节炎、神经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退行性关节炎等。
4.骨与软骨缺血坏死性疾病 中医称“骨蚀”,属“骨痹”范畴。根据发病年龄、部位的不同,名称亦有所区别,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好发部位。骨与软骨缺血坏死性疾病可分为骨骺骨软骨病、剥脱性骨软骨病、创伤性骨坏死、激素性骨坏死及其他骨坏死性疾病等类型。
5.骨肿瘤 是指发生在骨及骨的附属组织的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瘤样病变等。在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病名。
6.骨代谢性疾病 属“骨痿”范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内矿物质或骨基质代谢紊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骨组织生物化学和形态变化而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临床常见的有骨质疏松症、佝偻病、骨软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7.地方病与职业病 地方病是指骨关节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因素相关的疾病。多因流行地域的水土含有过高或过低的某些矿物质,人体骨代谢出现异常,或因食物污染引起骨骼关节的疾病,如大骨节病和氟骨病等。职业病是指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和职业工种密切相关,多因经常接触有害因素而引起。有害因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因素,如振动病、减压病、工业性骨中毒和放射性骨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