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记 能正确陈述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概念。
2.理解 能正确理解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应用 能应用中药湿热敷技术及正确处理不良反应。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敷布置于高于人体温度的中药汤剂中,拧至不滴水,湿敷于全身体表皮肤或局部患处,以达到疏通气机、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一种技术。根据中药性味不同,中药湿热敷具有疏通腠理、清热解毒、调和血脉、消肿散结的功效。中药湿热敷法属中医外治法的溻渍法范畴。《外科精义》中记载:“夫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水有荡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现代研究表明,中药溻渍法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湿热理疗作用,调整植物神经,改变局部血流和血管、淋巴管的通透性,同时还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细胞的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1.适应证 软组织损伤、扭伤48小时后及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痹症;疮疡、肿毒,皮损渗出液较多或脓性分泌物较多的皮肤炎症等。
2.禁忌证
(1)软组织损伤或扭伤初期(48小时内)、开放性伤口、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热敷。
(2)心脏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大面积组织受损等血液循环障碍者。
(3)年老体弱者、婴幼儿、感觉异常或皮肤感觉减退、昏迷、麻醉未清醒患者及实热体质的患者。
3.中药湿热敷的禁忌部位 大血管处、孕妇腹部、有恶性肿瘤、金属移植物等部位。
将敷料浸于38~43℃药液中,拧至不滴水为度。抖开敷料,敷于患处,面积以能敷盖患处为宜,每5~10分钟更换一次敷布或每3~5分钟用镊子夹取纱布浸湿温热药液频淋于敷布上,以保持全身或局部皮肤的湿、温度,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持续15~20分钟,每日2次。若患处有伤口,应先揭去伤口敷料,湿敷后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换药并包扎伤口。
1.医嘱评估 核对医嘱,了解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史、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相关因素、诊断等。
2.患者评估
(1)舌苔、脉象、体质、全身情况;
(2)中药湿热敷局部及全身皮肤情况,有无禁忌证;
(3)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等;
(4)是否排空二便等。
3.环境评估
(1)是否光线充足,周围环境是否清洁、安静、舒适;
(2)是否根据季节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做好遮挡及保暖工作。
4.用物评估 治疗盘内放纱布或棉垫等敷布、治疗碗、0.9%生理盐水棉球、镊子两把、水温计、一次性治疗巾、手套,治疗盘外备手消毒液、屏风,经熬制后保温的中药汤剂。
操作实施步骤见表2-7。
表2-7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步骤
续表
1.患者 体位安排适宜,无烫伤,衣被无浸湿,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
2.护士 操作方法正确,动作娴熟、轻巧;熟悉注意事项和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1.局部皮肤反应 全身或局部出现苍白、瘙痒、红斑、红疹、水疱等,应立即停止湿热敷,遵医嘱对症处理。
2.烫伤 若出现烫伤,局部起水疱,按烫伤进行护理。
3.中毒反应 若出现头晕、口麻、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停药,清洁局部皮肤,清除残留的药物,动态观察。
技术质量考核评价见表2-8。
表2-8 中药湿热敷技术质量考核评价表
续表
1.中药湿热敷技术将敷布浸于药液的正确温度是( )
A.38~43℃
B.38~41℃
C.50~70℃
D.50~60℃
E.39~41℃
2.中药湿热敷技术中,淋药相隔时间正确的是( )
A.3~5分钟
B.5~10分钟
C.4~6分钟
D.7~10分钟
E.1~3分钟
3.下列各项,适用湿热敷的疾病是( )
A.大疱性皮肤病
B.表皮松解症
C.大手术后腹痛患者
D.类风湿关节炎
E.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