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药灌肠技术

学习目标

1.识记 能正确陈述中药保留灌肠技术的概念、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

2.理解 能正确理解中药保留灌肠技术的操作要点。

3.应用 能遵医嘱完成中药保留灌肠技术的操作;能对中药保留灌肠技术常见的不良反应做出正确处理。

中药灌肠技术起源较早,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便有相关记载,《外台秘要》中记载了采用生姜通导法治疗寒积便秘。本节以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保留灌肠技术为例进行介绍。

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或结肠,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药用药护理技术。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根据药物的不同而具有润肠通腑、清热解毒等不同功效,中药药液通过肛门注入,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黏膜的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基础知识

(一)中药灌肠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肾功能衰竭、带下病、慢性盆腔炎、腹部手术后及便秘等。

2.禁忌证 肛门、直肠及结肠手术患者,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及妊娠妇女等禁忌中药保留灌肠。

(二)特点

中药保留灌肠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快捷等特点,其不仅可用于治疗便秘、溃疡等局部病证,还可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多种全身疾病的治疗。

二、操作程序

(一)操作前评估

1.医嘱评估 双人核对医嘱,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等。

2.患者评估

(1)年龄、舌苔、脉象、体质、文化程度、中药用药史、中药药物过敏史;

(2)肛门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禁忌证;

(3)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忍便的耐受能力及合作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等;

(4)是否排空二便等。

3.环境评估

(1)是否光线充足、清洁、安静、舒适;

(2)是否根据季节关好门窗、调节室温。

4.用物评估 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准备以下用物:治疗盘、一次性灌肠袋、弯盘、肛管(14~16号)、液状石蜡、无菌棉签、水温计、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纱布、一次性手套、量杯、手消毒液、小枕、便盆。遵医嘱准备中药药液,必要时备屏风。

(二)操作实施

操作实施步骤见表2-3。

表2-3 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操作步骤

(三)操作后评价

1.患者 体位符合病情需要,患者暴露少,无肠道黏膜损伤,安全、舒适,症状改善。

2.护士 方法正确,操作熟练;熟悉注意事项和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三、常见不良情况及其处理

1.腹痛或腹泻不止 腹痛时应卧床休息,腹部予以保暖,做好病情观察。若出现腹泻不止,应对症处理;注意保护好肛周皮肤;严密观察病情,记录排便的性质及次数。

2.肠道黏膜损伤 灌肠药液温度过高可能会引起肠道黏膜损伤,故灌肠前应注意测量液温,选择适宜的温度;若出现肠黏膜损伤,则应立即停止操作,必要时需禁食,待肠黏膜痊愈后再继续灌肠。

3.药物过敏 包括皮肤过敏及胃肠道过敏,应对症处理。

四、技术质量考核评价表

技术质量考核评价见表2-4。

表2-4 中药保留灌肠技术质量考核评价表

知识拓展
中药灌肠技术的历史源流及现代运用

早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的记载,如《伤寒论》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其后历代医家沿用并发展了该种治疗方法,使其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中药灌肠技术在临床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与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插管深度、药液剂量等因素有关。

复习题

1.中药保留灌肠后,应嘱患者保留中药药液( )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50分钟

E.1小时以上

2.中药保留灌肠药液液面距肛门的距离正确的是( )

A.30cm

B.40cm

C.50cm

D.60cm

E.70cm

3.下列各项,属于中药保留灌肠技术适应人群的是( )

A.大便失禁者

B.下消化道出血者

C.直肠手术者

D.结肠手术者

E.慢性痢疾者 rBcGV2lowOw91jKfxM9aecRaGg4/j6oEZQJ8qLxQOlT01qWaLmZLBJzs94ncfQ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