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都有点像“同声传译”。你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许多新知识、新观点,加以组织加工之后再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你认同“翻译”的本质就是“理解并且重新表达”的话,那么有可能你就是一个高负荷下的“翻译者”。
只不过在很多场合,你虽处于高认知负荷的状态下,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对照列表,你可以想想看,自己是不是经常处于这些状况之中:
● 需要同时接收和处理来自多个渠道的信息
● 所接收的信息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需要整合并辨析真伪
● 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或者是不完整的
● 任务要实现的目标是多重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 任务中涉及许多新知识、新概念和新观点
● 任务中涉及复杂的逻辑关系,需要多重嵌套的推理
● ……
但这样说有点抽象,我举几个例子。我们很多人深受语言“模糊”之苦,因为模糊的语言增加了我们的认知负荷,当你听到有人说“停止无效努力”,“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你很难理解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到底什么是“无效努力”,什么是“正确的时间”,什么是“正确的事”,这些都是很模糊的。你可能会在脑子里设想出好几种解释,但是仍旧不清楚它们指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总是用这种模糊的语言跟你交流,你就会感觉很累:唉,认知负荷太高了。
还有种情况也很常见。领导派给你一个工作任务,并且要求你“最短时间、最高质量、最低成本”地去完成。这就让你犯难了,这意味着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要考虑多个目标,而这些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矛盾的,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既要……又要……”型的指令。
如果你的目标是单一而明确的,哪怕任务再难,你至少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比如跑步比赛只追求快,球类比赛只追求进球。可是如果目标是多重的甚至是矛盾的,那么你做每一步动作都要同时考虑多个方面的效果,那认知负荷自然就高了,当然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了。
上面两个例子讲的都是外在因素增加了认知负荷,但也有很多时候,认知负荷过高则源自个体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假设现在你需要完成一个工作报告演示文稿,要做出好的演示文稿当然需要一定的文字排版、视觉设计的能力,但除此之外的挑战还有不少,需要“抛对好几个球”。比如,你能不能用准确精练的句子来展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写作能力的考验;你能不能找到高清、富有美感且与文字内容相匹配的图片,它是另一种能力。我做演示文稿有时候就卡在了搜图这个环节上。
可能更难的是,在这个报告里必须有数据分析的部分,因而你需要懂统计学,会使用统计软件,然后你需要懂得筛选出关键的统计结果,并且用合适的统计图表来呈现。又假如数据分析能力是你的短板,特别是处于那种“会是会一点,但是又不够精通”的状态时,那么在这个任务里,你的认知负荷就会变得很高。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放在现代职场中可能就是“技能用时哪恨多”。
在职场中,你可能会发现,有一种“多面手”型的同事,平时可能不声不响的,但是突然哪天公司里出现了棘手问题,许多人都搞不定,他站出来,一下就解决了。为什么他就行呢?因为他已经储备了多样化的技能模块,只是在日常的例行工作中,多数模块他是用不到的,而当不太常见的意外状况出现时,他就有机会祭出自己压箱底的法宝了。这样的表现往往会给同事和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大大超出了大家的期望。传说中的“高手”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可能性:假设你已经非常胜任目前的岗位,也就是说做好当前工作所需的所有技能你都已经掌握得不错了,那么接下来你是否需要再学一个新的技能?当然需要。在职场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技能储备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你最好让自己的“能力工具箱”变得越来越丰富。你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试着捡起一项自己原先并不熟悉的技能,尝试着学起来。当然,很可能这个技能学会了以后并不会马上用得上,但是你储备着,说不定在哪一天就能派上大用场。
除了掌握技能之外,知识的学习也是类似的道理。
职场人通常抱着一种“临时学”的观念,觉得要是在工作中遇到一个不太懂的概念,网上搜一下就好了,然后就可以拿来用了(比如写进自己的报告里)。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其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你学的概念立马就用得上,不会出现学了也白学的情况;第二个好处是,对于确实用得上的知识,用完以后你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当你下次再用的时候就顺畅了许多。
而“临时学”的坏处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增加了认知负荷。通过网络搜索来学习,有时候是一个“很重的球”,因为网络信息的特点是缺乏系统性和存在大量低质量、真伪莫辨的信息。搜索的过程不光有搜索,还包括筛选、辨别和整合,甚至还有“翻译”,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以尽可能通俗的方式重新表达这个概念。
如果在一项工作任务中,你不只要搜索一两个概念,而且要着眼于更多,同时处理繁多且相互关联缠绕的概念,那么你的认知负荷很可能就会超载。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项任务要求你在短时间内必须理解一大堆概念,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你对每一个概念都一知半解,就是囫囵吞枣式地学了一下,好像弄懂了又好像没懂,细究起来,里面有很多东西还是不清不楚的。
“一边输入一边输出”的挑战就像同声传译,如果一个人能力不太强、知识储备不够厚,那么很可能会应付不过来。
当然职场中的“临时学”很多时候也是必要的,只不过你不能把“临时学”当作自己最主要的学习模式,总是依赖于此。更好的做法是注重平时的积累,让自己日有寸进,集腋成裘地做好积累工作,或者就从教科书和经典著作入手,系统性地钻研一个领域。只有这样做,你的知识储备才是扎实的,当你需要使用这些知识的时候才能做到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