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如果要说这本书是《目光》的姊妹篇的话,我想,是不够准确的。

因为,在我内心的感觉中,这本书升华了,应该是进阶篇。

网络上给《目光》的评价是:一个医生的沉思录,一部人生的解答书。我希望《自造》这本书不仅是解答书,还是“工具”书。

当然,这个“工具”达不到电脑那种精密的程度,还不属于现代化工具,可能还属于石斧、鱼骨针一类的原始工具。但我仍然很想分享,因为自己用过,好用,就想让别人也尝试。这种感觉,颇有些类似向好朋友分享吃过的美食、推荐好看的衣裤。

近两年来,我遇到的是自己人生中突如其来的打击,接触到的是年轻人普遍存在的迷茫,前者给我带来的只是短暂的调整,而后者却让我长时间陷入思考。原本,我心中是有一个假设存在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努力方向,至少是大致地知道。这就像感觉每扇窗帘后面一定会有窗户,但当那些年轻人向我发来人生困惑之信,希望得到解答时,我却仿佛看见一扇又一扇窗帘被拉开,而露出的只是苍白的墙壁。

这两年的高考季,许多媒体找我为高考生加油打气,也希望我鼓励同学们坚定自己报考医学院校的志向。分享之后的结果,我其实并不清楚。直到有一天晚上,我母校北医(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个八年制的一年级本科生在现场告诉我,她本来对学医感兴趣,但我受伤的事件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她一度放弃了这个梦想,后来看到报道说我很快重新恢复门诊,她又找到了坚持的力量,重拾了自己的医学梦想,选择北医临床系,成为我的学妹。事实上,一个可以就读北医的学生,高考成绩是允许她有很多选择的,包括大家通常认为的轻松不累、赚钱不少的专业。那天晚上,我的人生幸福指数也因此加了两分:一分是因为知道自己伤后继续从医的事情可以成为影响学弟学妹的精神力量,另一分是感恩和庆幸。因为在1997年那个夏天,我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真的是在选择专业,而不是选择就业。我何其之幸!每个人都或早或晚地要面对来自现实的压力,向物质世界做一定程度的妥协,而这个“刑罚”在我这里得到了缓期执行。

有一次,几个初中同学聚会,从抱怨自家老人始终不理解自己,非得逼自己做这做那,到吐槽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听话,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一个话题——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认为自己长大了?在场的同学众说纷纭,有的观点是,“男的开始爱看戏了,女的开始爱给人介绍对象了,就是长大了”;也有的观点是,“意识到曾经的同学或者同龄的朋友,人数开始减少了,就是长大了”;还有的观点是,“经历过一次亲人的葬礼”。最终,汇总之后,“活明白了”这四个字高度概况所有观点,得到在场人的认同,除了一个人,就是我。

因为,“活明白了”给我的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感觉。这四个字挑明的是世间的真相,就摆在那里。我们小的时候,不识人间真面目,经历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透世事,体味沧桑,总归是一种看电影、做观众的感觉,只看开头有点蒙,看到后面逐渐清晰,知道演什么了。

于我而言,“长大”的时刻更像是遇到了人生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是找寻到了,并且肯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在这之前,只是生理意义上的被养育成人,懂得说话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和熏陶。在这之后,在内化的道德观、世界观的基础上,自己的人生观雏形打磨完成,通过勤奋和努力,去接近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自我编织的人生意义之网”上一路奔行。

“活出味来”比“活明白了”更让我兴奋和幸福,因为这才是独立成人的感觉。

在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中,有几位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每次与他们交流都能感觉到平和、恬然。我们有时会交换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心境的变化,分享体会。我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走在修行的路上,努力提升自己;不同之处在于“道”不同。的确,通过超出世俗的仪轨,心灵可以得到净化,但我感觉现下——现实的职业和生活中的故事,就可以成为显现智慧和真理的明镜,并不必非得向神秘之地寻觅。

将心沉下来,静静地体会身边发生的一事一物、万事万物,透过职业化信念架起的窥镜,看见遥远的星空近在咫尺,这是我希望本书带给大家的体会。因为我,就是这样感受到充盈的,并希望分享给更多人。


2021年8月23日 EhDVXESeiopiE7jAH1h5xSXD+T46goicq/HruXfMs4rj4bqladpiZ6fKPZ+Y+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