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首先来逐一解释网站的名称“文字小讲”的各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文”的解释:“ ,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说它是交错的笔画,实是没有真正掌握到“文”的创意重点。从较早期的商、周时代的字形看,“文”原来是作一个人的胸上有各种形状的花纹状。有时候因字形太小,不便把花纹给画出来,就省略了花纹,以致被误会是交错的画线。到了西周时代,胸上交错的花纹常画成心形,后世不认识,误认为“宁”字,故周的文王被误写为宁王,前文人被误写为前宁人,如《尚书·大诰》“宁王遗我大宝龟”“天亦惟休于前宁人”等。更进而解释,宁王为安天下之王,宁武为抚安武事,前宁人为前文王安人之道。

为什么要在胸膛上刺画花纹呢?源流甚长,以后再解释。刺纹是古代葬仪的一种形式,用刀在尸体胸上刺画,让血液流出来,代表放血出魂,以便前往投生的观念。它被用于赞美施行过释放灵魂仪式的高贵死者,如金文铭文所常见的前文人、文父、文母、文祖、文妣、文报等等。“文”在商、周时代的典籍中从不使用于形容活着的人,后来才引申至有文采的事物,如文才、文章、文学等。许慎所处的东汉时代,“文”的字形已起了极大的变化,难于看出它源自人的形体,以及真正的刺纹创意,因而以为创意是与笔画的交错形构有关系。

在胸上刻刺花纹以表示死亡的仪式可能还产生了一个历史上的误解。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有意让第三子季历继承其权位,但是碍于有传位给长子的传统,心中郁郁不乐。此心事为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得知。两人为了成全父亲的愿望,《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一般解释,以为吴、越二国是有文身的民族,太伯与仲雍入境随俗,也断发文身成为野蛮人,所以不能回国继承权位。这种解释并不很合理。二人只要留上头发,穿上衣服,一点异样也没有,何至于不能再当文明人,继承权位呢?再者,先秦文献讲到中国境内有文身的民族竟只有吴国和越国,哪有这么巧的事,两兄弟不约而同,分别投奔域内两个仅有的文身习俗的地区?猜想太伯与仲雍之所以文身,是要以周人死亡仪式来象征自己已不在人间,要周人不必再等待他们而立即拥戴季历即位。因为二人分别对吴、越有教化之功,吴、越人民为了表示尊崇,也仿效他们在胸上刺纹,以至后来成为吴、越两地的特殊风俗。

图一

湖北荆门出土的“大武开兵”铭战国舞戈。巫师身上刺有鱼鳞纹,是表达神灵的身份吗?

图二

局部放大 TPgF9vPqeffSHmCZgPVOTHnTVTCbshGGx+t9A5Wy5CNYJ2WMC/OJRQM1im5tfe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