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一个农业社会而言,没有比经过了长期辛劳的耕作后,终于可以获得预期的收获,一段较长时期的生活有了保障,更快乐的事了。商代以收获农作物的喜悦来表示生活幸福的意义。甲骨文的“厘”字,作一手拿着木棍,正在扑打禾束以便打下谷粒的情景( ),有时禾束还拿在另一手里( )。恭喜新年的“喜”应该写这个“厘”字,“里”是后来加上的声符,表达家庭的喜悦。农业是当时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来源,人民普遍以谷物付税,故“厘”就有治理、厘定等意义。

摘取谷物最原始的方法是用手摘取穗的部分。小篆的“穗”字,作一手摘取禾端之穗状( )。到了新石器时代,就进步到用内弯的石刀摘取谷穗。龙山时代开始出现石镰,有人以为是割禾茎用的。依据商代冶金技术的水平,当时应该有较锐利的铜工具,连茎带穗一起割下来。以手摘取谷穗或拔取禾茎,在当时被认为是没效率、错误的方式,所以金文的“差”字,就作以手拔禾之状( )。而相反的,甲骨文的“利”字,最繁的字形作以手把持禾,一把刀割下禾茎而与根部分离之状( )。这样的方式不但提高收割速度,禾秆也可以充作他种用途。

谷类的仁实有的坚实,有的松散,但都有坚硬的外壳,要去掉外壳才能食用。故一旦有了采集或收割谷物的活动,大概就会使用某些工具或设施从事去壳的工作。华北一些早期的遗址,公元前五千六百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稍晚的密县、巩县、舞阳和河北的武安磁山等古老遗址,都发现了像图一所示的这一套专为去外壳的石磨盘及石磨棒。磨盘的形状都大同小异,是一块前后端修整为圆弧状的扁平状长板。板下总有两两相对的半球状突出小足。石磨棒则一如擀面棍,大致是磨盘的一半长度有多。

从发掘的数量看,石磨盘和石磨棒应该是那时家家户户都具备的用具。其作用是把少量的谷物放到磨盘上,双手拿着磨棒在谷物上压碾,去掉其外壳而取得其中的仁实。这样的去壳所得量不多,颇花费时间,而且谷粒也易因碾压跳动而逸跳出窄盘外。不过这时的农业,虽然已脱离初期的阶段,仍然在山坡做小面积的耕作,辅以渔猎活动,尚未进入完全以农业为生的阶段,日常谷实的需要量不多,石磨盘还足以应付需要。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西安半坡和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时代,农业的依赖度提高很多,天天消耗的粮食增多,以石磨盘做少量的脱壳已经不符合经济效益及便利日常生活,不能不思考改良之道,脱壳工具就采用效率很高的木或石制的臼与杵,这种平板状的去壳工具就不再出现于遗址了。甲骨文的“舂”字( )作双手拿着杵棒在臼中捣打谷粒之状,表现了后代一直持续使用的于臼中去壳的作业。使用杵臼去脱谷壳,双手可以大大地使力,加速作业的进行,在现代脱壳机械发明之前,那已是最有效的方式了。

图一

石磨盘与石磨棒

盘长五十二点五厘米,棒长二十八点五厘米,时代约为八千年至七千五百年前 k605zAH2Kz8WTuUc/Gf0HzvKRBOSVpyn7VSajHLe5yvIPfq2r38j24W5mX/ji4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